閆艷宏 王春雨
摘 要: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應用的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有效引領之下主動去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相應的學習技能。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部分學生認為歷史這門課程只需要簡單的記憶和背誦就可以了,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度不高。為了能夠更好地緩解這種不良的學習現象,通過項目式學習模式的有效應用,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加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進而穩步提高學生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項目式;課堂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通過項目式的學習,學生能夠將古代以及今天之間的事件進行充分的分析和把握,在探究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教師在這期間必須要明確當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通過適當情境的構建,進而展開相應的探究性活動,為后期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平臺。
一、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含義分析
通過項目式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有關技能以及知識,在這期間,通過教師有效設置和分析,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更加透徹。所謂的項目式學習,是學生將自身所學習以及吸收的內容進行轉化,作為可以進行規劃和具體實施的項目。學生在對項目及問題解答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對自身的知識進行內化,對所要掌握的技能進行更好的把握。除了項目本身以外,對項目式學習來說還涵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產品”,這種“產品”不僅是對項目進行查閱,也是對其學習和探究期間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其形式有很多種,比如,研究報告項目、實體模型項目、影像資料等。為此,對項目式學習來說,一方面是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點了解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夠在具體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提高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激發對問題的探究欲望,使其自身的創新思維得以極大提高。另外,對項目式學習來說,是一種教與學的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隨著項目的層層推進,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規范、系統的學習流程。
二、項目式教學法的意義探討
第一,在以往的歷史課程內容講述的過程中,大多數的教師只是以教材為主,在整個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述,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而學生也僅只是以聽眾的角色進行學習,導致整個課堂的氛圍比較沉悶,與當前新課改的發展要求是相違背的。通過項目式教學法的合理有效應用,能夠更好地彌補以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該模式在應用的過程中使得整個知識的講述更加具有條理化,以及趣味性,與此同時,能夠更好地實現當前新課程發展的主要目標。
第二,通過教師有效引領學生共同參與,能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項目式教學和以往的講授式教學有不同之處,最突出的就是這種教學方法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他們在歷史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探索中獲得知識,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而教師則是引導者,學生若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難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適當給予點撥,但絕不是直接代替學生完成項目。這樣一來,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是高質量的,雙方會就歷史課堂上的具體項目展開高質量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悟,從而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第三,借助項目式學習,可以加快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開始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將其滲透在課堂上是歷史教師的共同選擇。不過,傳統課堂上的滲透,很容易讓家國情懷教育和歷史知識教育形成“兩張皮”的現象,融合不夠緊密,影響了培養效果。在項目式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內容可以滲透在項目進行的全過程,學生則會在自己探索知識時,無形地接受這一教育,這就提升了培養質量。以“鴉片戰爭”這一章節為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林則徐的英雄事跡進行領悟和學習,進而體會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系。在具體的課程實施期間,通過項目式學習法的運用,要先對課程目標進行確立,再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內容的學習和展示,以此提高對當前課程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三、高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實踐策略分析
(一)項目的籌備階段
以“鴉片戰爭”這一章節為例,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該部分的內容探討學生可以先進行網絡學習,再通過教師的教學,清楚之所以會出現“鴉片戰爭”,主要是因為清王朝的衰落,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由于“鴉片”的大量內銷導致當時中國社會處于一種危險的發展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清政府以及各民族的重視。為了緩解當時的社會危機,政府要求禁止“鴉片”,并派遣林則徐擔任執行,因此出現了著名的“虎門銷煙”。由于條件的局限性,在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網絡上下載有關虎門、廣州之戰的圖片資料,通過師生互動交流,深入了解“鴉片戰爭”的實際情況。在對“鴉片戰爭”這一項目主題進行確定以后,就可以對學生設置相應的情境問題:“鴉片戰爭”產生的背景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鴉片戰爭”?對此次戰爭的評價有哪些?作為學生如何看待“鴉片戰爭”?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讓學生能夠更加明確當前的學習任務,清楚當前的學習主題,進而在問題的驅使下進行學習。以上僅僅是項目開展之前的一個規劃和總體設想,為了在進行具體的項目規劃的過程中做的一個藍圖。隨著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和延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1]。
在對“鴉片戰爭”這一主題進行籌備的過程中,可以制訂相應的探究計劃,通過問題的方式進行實施,比如:十九世紀中期,中英兩國之間產生了“鴉片戰爭”,對中國來說是屈辱近代史的開端,英國為什么要發動此次戰爭?“鴉片”是一種什么東西?英國為什么要在中國走私“鴉片”呢?“鴉片”的輸入,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哪些危害?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整個經過是什么樣子的?通過林則徐的有效領導,“虎門銷煙”最終的勝利取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這場運動,英國是否會發動侵華戰爭呢?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是如何表現的?“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在這場戰爭中應該汲取什么樣的教訓?對當前的社會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為什么要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提出做出相應的預想,讓學生能夠根據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在后期的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得出結論。在學生進行表述和搜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進行項目籌備的過程中欲望更加強烈[2]。
(二)實施階段
在有了明確的項目探究主題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劃分,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并對小組提供相應的幫助,對其所要討論的主要內容,以及調查的形式進行分析。在這期間,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對當前的研究計劃進行明確和制訂。比如,項目的每一個階段、項目的起始時間、終止時間、在當前探究過程中所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哪些資源可以進行利用,通過這些內容的有效分析,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自身的自我管理水平。在具體的項目實施期間,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策略進行開展,進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去解決問題,更好地完成項目。
首先,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進行多種方式和途徑的資料查閱,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在教師的有效引領之下,可以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如電腦、手機等。通過這些形式的信息搜集,進而對其所掌握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對“鴉片戰爭”的整個過程進行一個梳理,與此同時,對“鴉片戰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探討。對“鴉片戰爭”來說,雖然是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但這是中國抗擊西方列強的第一次戰爭。在此次戰爭中,多種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國內悄然傳播,進而為后期的有關革命奠定了扎實的思想基礎[3]。學生在查閱資料之后,要合理整合資料,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例如搜集的有關鴉片戰爭的資料,哪些適合用文字呈現?哪些適合用圖例形式呈現?哪些適合用視頻呈現?對于資料的科學整合,考驗著學生對這些資料的理解程度,同時,考驗著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在一開始多指導學生整合資料,給他們提供方法,再讓學生不斷地練習,提升自己提取信息、整合資料的能力。
其次,如果部分學生對此次戰爭的探究欲望更加強烈,條件允許可以去實地進行考察,對廣州的歷史博物館的人員進行一次訪談。在這期間,教師要給學生講述相應的訪談技巧以及方式,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訪談提綱的羅列,如何注意訪談期間的一些問題。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模擬訪談,進而針對其最終的結果對提綱進行修改以及完善,并針對當前學生在訪談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優勢進行有效的分析。當訪談結束以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博物館進行參觀,深入去了解“鴉片戰爭”的整個歷程,進而在具體的歷史實物中去感知歷史的相關事件。教師也可以組織不同的小組,由組長對其訪談的主要對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及時做好記錄。比如,博物館的管理者、工作人員等,進而為后期信息的整理做出鋪墊。另外,對一些有能力的學生來說,還可以積極主動地去拜訪有關抗戰老兵或者是有關的抗日專家、學者,進行深入分析,在考察期間,學生的探究欲望會更加強烈。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夠在問題的提出下,意識到歷史的變遷,在無形之中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能夠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當前的項目主題探究中來。“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有很多種層面,如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不同的領域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為了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對該主題的深入學習,教師也可以搜集有關的影視圖片或者是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比如,《林則徐》《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演義》,通過對這些影視作品的欣賞和學習,進而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了解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思想上意識到積極努力學習的重要性[4]。當再次回到課堂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再次的復習鞏固,引導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整個發展進程進行了解,厘清中國古代史的發展線索,在此基礎之上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更加有序。
(三)項目總結階段
項目式學習最終的總結以及展示階段,小組通常會選擇小論文或者是調查報告等形式,對本小組的研究成果有一個更加全面的呈現,也有的小組會選擇情景劇、相聲表演等形式進行呈現。無論是什么樣的形式,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對“鴉片戰爭”有一個充分的認識,“鴉片戰爭”的出現,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想法和觀點,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呈現平臺,以辯論等形式進行展開,使學生對“鴉片戰爭”的成因、“鴉片戰爭”對當時社會以及對當前的影響、主要的發展歷程等進行進一步了解和分析。通過探討會產生更多新的觀點和新的認知,學生可以再一次進行資料收集,進而對“鴉片戰爭”的了解會更加深入。學生也會根據唯物史觀針對歷史問題進行進一步解決和有效分析,當學生針對自身所搜集的資料進行探討后,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評價。之所以要進行評價,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自身所了解到的知識進行闡述和說明。比如,學生在進行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參與程度,對“鴉片戰爭”這一探討過程的反思,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完成情況,以及最終的總結。為了能夠更好地促使其過程性的評價更加高效,教師在這期間也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生在進行項目式學習期間的一些資料,比如,各小組做的訪談記錄、不同小組的發言情況、視頻資料的觀后感,這都可以作為學生評價的主要參考依據。
對項目式學習來說,不僅僅是對整個“鴉片戰爭”的歷史過程,以及相關的內容進行了解,而是能夠讓學生充分根據自身的理解力,以及所掌握的知識經驗,對實際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解答。因此,教師在進行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問題的引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更加主動地去思考,與此同時,也可以大膽地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而根據不同事物的因果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在此問題的引導下,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得以極大的提高。在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期間,通過“鴉片戰爭”這一主題的開展,學生對其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以及解答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工作經驗進行材料的拓展,鼓勵學生對當前的資源進行利用和學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使其了解到“鴉片戰爭”對當前人們生活的意義,也可以讓學生論述一下“鴉片戰爭”發生時間,三元里人民是如何進行抗英的?在對《林則徐》這一影片進行觀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整個戰爭有一個更加全面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結束語
項目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當前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在組織過程中一定要給予學生一定調查方式的技巧,通過問題的提出,使其能夠更好地進行探究,對歷史這門學科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以此滿足當前的教學所需,進而為學生自身歷史成績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林,鄒子韜,蘇曉虎,等.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式學習課程建設與實施[J].現代教育,2019(6):20-23.
[2]樓建軍,趙然.歷史課程項目式學習價值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5):33-38.
[3]付華敏.在常規歷史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新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2019(1):52-54.
[4]陳玉潔.基于項目式教學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優化[J].試題與研究(高考版)2021(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