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與傳統的認知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更重視通過引起學生情感反應的方式來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對文本產生情感理解和情感體驗。相比認知教育生硬的知識講授來說,情感教育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古詩詞教學相較于現代文閱讀教學,更重視學生對詩詞本身的情感理解、對詩人表達的精神品質的賞析,而認知教育過度關注知識講授的教學方式,顯然無法滿足古詩詞的教育目標。由此可見,需要教師研究、運用情感教育方式,提高古詩詞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古典詩詞
受高考等因素影響,高中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答題技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導致采用的方式比較單一,教學目的比較具有功利性,導致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來不及品味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感,降低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古詩詞答題技巧的講授,側重對考試重點的講解,只看到了古詩詞中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句子翻譯等知識性內容,忽略了對古詩詞中文化底蘊和深厚情感的賞析。
一、在交流中強化情感,獲取學生信任
情感教育主張發揮學生情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并合理把控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情感的關系,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的情感表達效果十分強烈,作者馬致遠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凄苦、哀愁的意境。對于初中生來說,這種程度的苦悶與悲涼較為陌生,大都無法切身體會作者的情感。此時,教師可以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一步步吸引學生融入意境中。古詩詞注重意境的創造,《天凈沙·秋思》的首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描寫了不同的景色,將作者眼前的世界展示出來,而景色中的景物全都透露出蕭瑟的氣息,凸顯出秋景中的悲涼部分。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憶自己印象中的秋景與作者筆下的秋景有何不同,鼓勵學生思考這種不同產生的原因。隨后,教師帶領學生賞析《天凈沙·秋思》的后一句,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得到“作者心中的憂傷如斷腸一般,所以眼中看到的景色也都帶有凄涼”的結論。通過解讀作者的心境,教師帶領學生理解了古詩詞中所寫內容的切入點,使學生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借著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契機,教師順勢滲透情感教育,通過師生互動、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經歷中與作者相似的感受,并總結排解心中不快的正確方法,提升學生調整心態的能力。
二、分析詩詞意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意象指的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同樣也是古詩詞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意境才能理解該詩詞。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重點分析一下詩歌中的意象,讓學生體會作者此時田居的心境。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意象,又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古詩詞中的典型意象,讓學生可以深刻領悟古詩詞的內涵。學生只要掌握了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就能獨自領悟詩歌意境。
三、聯系生活,品味古今家國內涵
我們常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對歷史的解讀是為了明確自身在歷史潮流中的坐標,并吸取歷史教訓、吸收歷史經驗,同時對當下做出更好的判斷。學習愛國主義古詩詞能激發出初中學生深藏在中華兒女血脈中的家國情懷。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家國情懷古詩詞,有的都是以邊疆戰士為切入點完成的創作,最常描述的情感就是將士的思鄉之情,這類詩詞屬于當代學生的知識盲區,由于初中學生生活經驗不足以讓他們理解這種感情,所以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講解,幫助學生用現有的知識經驗理解當時鎮守邊關將士們的心理活動,具體的引導形式就是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來強化學生的體驗。以《逢入京使》的教學為例,該詩講述了作者在遠去邊塞的途中遇到歸京的使臣,勾起了作者的無限思鄉之情,這復雜濃烈的思鄉之情最終只以“傳語”兩字進行表現,卻讓讀者真實地感受到了作者報國大義與兒女情長難兩全的心痛與糾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一些活動或者搭建一些場景來進行輔助講解,創設與古詩詞內容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進行選擇,在情境中體驗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明白當下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鼓勵學生學習這種勇于奉獻犧牲的精神,更要學習詩人這種深明大義的民族氣概。
四、結語
初中階段是學生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除了要重視傳統的認知教育,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重視情感教育,研究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新情感教育策略,協調好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心理情感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海濤.淺談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高考,2019(31).
[2]王姜孟.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與情感教育問題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