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麗
摘要:戲劇作為一種與散文、詩歌、小說并列的文學體裁,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的戲劇單元,集讀、寫、議、演等知識能力為一體,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立體性特征,如何圍繞該戲劇單元展開有效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成為時下語文教師應亟待思考的課題。故此,現就項目化教學在戲劇文本中的實踐應用展開相關探究,以期發揮戲劇文本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戲劇;項目化教學
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獨立的戲劇“活動探究”單元,是戲劇進課堂的重要體現。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而言具備特別的意義。教材精心節選了《屈原》《天下第一樓》《棗兒》三篇經典戲劇文本,為提高戲劇文本教學的獨特性,彰顯戲劇文化魅力,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化教學手段,通過確定項目教學主題、深化項目發展、完善項目成果的三大實踐過程,切實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一、以賞為鑒——確定項目立意
圍繞戲劇單元內容開展項目化教學,教師首先應引領學生對戲劇文本做深度解讀,分析戲劇文本的各項文學表現特征和文化內涵特征,讓學生對戲劇文本形成初步認知。開展戲劇項目化學習,對戲劇文本進行多形式鑒賞與分析是開展其他學習項目的基礎,為提高戲劇鑒賞的趣味和深度,首先,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方式引領學生的思維進入,比如,分段閱讀、合作共讀、情境朗讀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對戲劇文本的鑒賞。以《天下第一樓》文本鑒賞為例,要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去賞,理清文章情節、揣摩人物形象、品位京味語言、學習舞臺說明等等都是學生需掌握的知識。其次,在對戲劇文本有一定認知基礎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文字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直觀的戲劇表演刺激學生感官,深化學生的內心情感,促進戲劇文本鑒賞的多元化呈現。
二、以寫為踐——深化項目發展
在通過戲劇文本鑒賞,確定項目研究主題立意后,教師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引領學生展開實踐訓練,將戲劇文本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戲劇表達思維的完整性。戲劇創造極為考驗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還要求學生擁有扎實的寫作功底,而且一個完整、優秀的戲劇劇本往往篇幅都很長,若是學生“單兵作戰”很容易步入思維局限。所以,進行戲劇項目化寫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由于學生個體具有鮮明的差異性,每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都各不相同,通過團隊協作,很容易“出爐”具有個性化和思維張力的戲劇劇本,這對教師與學生而言無疑是一樁美談。
三、以演促思——完善項目閉環
“若不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若想更深刻的了解戲劇文化,深化對戲劇要素知識的理解,與作者思想情感進行碰撞,教師需為學生構建演繹情境,讓學生實際參與到劇本的排練與表演中來,通過語言、動作、表情、情感等元素的真實表達,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同時借助表演對整個戲劇項目化學習做一整體回顧,構成良好的學習閉環。例如,圍繞《屈原(節選)》的改寫劇本組織學生進行戲劇表演,教師在創新教學的同時,還要結合單元中“準備與排練”和“演出與評議”這兩個任務要求,對學生表演流程進行規范把控,促使戲劇表演朝正規化發展。比如,首先做好表演準備工作:場地準備、人員準備、攝像錄制準備、臺詞準備、道具準備等等。其次,參演人員需熟背臺詞,熟悉相關舞臺說明,并通過代入角色,想象人物動作、語氣、神情的方式,不斷加深對自我演繹角色的理解。最后,在排練時,導演需要做好專業的指導工作,與演員共同商議某一個動作、某一個表情或是某一句話的最優呈現方式,做好鏡頭與鏡頭間的流暢銜接。在劇本表演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觀看課本劇視頻,并讓學生進行鑒賞、點評,讓各個演員分享一下自己表演時的心路歷程和對整部劇的理解,在活躍了課堂氣氛的同時,也讓學生對戲劇文化形成了更深刻的認知,這對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戲劇文本雖然篇幅稀少,但卻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呈現。圍繞教材中的戲劇單元展開項目化教學時,教師需通過文本賞析、文本創作、文本表演這三大過程來深化學生對戲劇文本的理解,讓學生對戲劇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從而樹立文化自信,發展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李恬子.緊緊把握“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語文性——以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九年級下冊的戲劇單元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20(1):13-16.
[2]馮曄.在戲劇活動中體驗、習得、活用語文要素——“活動·探究”戲劇單元實施案例[J].教育觀察,2020,9(3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