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摘要:進入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在展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時,要重視融入時代特色。本文結合微時代背景,聯系教育管理實踐經驗,分析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要點,希望能為學生教育管理人員帶來重要參考建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成效。
關鍵詞:微時代;高職;教育管理;要點;策略
所謂微時代,擁有不同概念,但在大多群眾眼中看來,主要是以微信以及微博等為關鍵傳播媒介,針對短小精悍內容加以傳播,具有較快的傳播速度,而且所傳播的內容極具沖擊力。微時代的發展,為教育管理領域帶來了較大影響,下面就以高職學校為例,分析教育管理的具體實踐策略。
一、教師主動出擊,指導網絡微媒體應用技巧
進入微時代后,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主動出擊,要比被動防御的效果更顯著。一些教師思維相對固化,將微時代下通信工具視為洪水猛獸,嚴禁學生在課堂上應用相關微工具,始終持有防御戒備姿態,甚至一些教師在生活中屬于微博及微信重度愛好者,但在與學生交流時,卻未將其作為有效的溝通工具。所以,這種方法便導致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增加了師生隔閡。實際上,教師在學生面前應發揮優良榜樣作用,扮演好引路人角色,正確指導學生應用微媒體及微工具,勢必會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可及歡迎。微媒體和微工具具有強大交流功能,可在師生、生生和校生間建構牢固橋梁,教師既能通過微工具傳授知識以及分享經驗,又能溝通情感。所以,教育人員要主動出擊,向學生指導應用微工具和微媒體的技巧,使得學生理性看待微媒體及微工具。除此之外,教師應致力于將微媒體和微工具視為傳道授業的新型載體,引導學生應用微工具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正確軌道,使得學生合理應用微媒體、微工具學習。
二、注重點贊教育,獲得學生信任以及認同
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點贊來替代傳統表揚,做好微時代的參與者,以此贏得更多學生的信任和認同,為后期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效果奠定基礎。新時期,高職學生多為00后,在成長時極有可能受到家庭以及社會的影響,出現個性突出以及自治性稍強的特征。大多高職學生普遍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和認可,更迫切希望獲得榮譽感以及成就感,教師應把握學生這一心理在,使用微工具展開教育管理工作,時適當結合QQ、微博以及微信等平臺,為學生點贊,幫助學生“頂帖子”,或者在學生朋友圈中留下“贊”的痕跡,這樣即可使得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含蓄的鼓勵,并驚喜于教師對自身的關懷,從而增強其學習的信心及勇氣。除此之外,教育人員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要放棄高姿態,傳統式高高在上說教方法無法取得預期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嘗試著與學生結合微媒體、微工具進行溝通,圍繞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產生感性認知,接受反復教育,增強教育持續性、生活性和直觀性,使得微媒體和微工具成為融洽師生關系的利器,輔助教育管理效果的提升。
三、強化教育監督,創新學生管理方法
在微時代背景下,教師主動應用微媒體及微工具,并非過度地迎合學生愛好及興趣,而是要發揮微媒體和微工具在主動管理這一方面的平臺作用及優勢。比如,教師可以在管理班級時,將班級管理情況、各項通知公告以及學生平時表現等以微媒體和微工具形式曬出來,及時獲得來自學生的反饋。同時,也可以使用微工具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學生家長、教師及學生均在交流平臺上,可以及時保持聯系,若發現學生存在異常現象或者不良思想,教師即可及時點評,并將相關情況告知學生家長,結合委婉批評和指教等方式,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其非常看重本身網絡形象,教師在應用微媒體和微工具時,應重視肯定以及鞭策學生,這樣更有利于改善學生教育管理效果。比如,高職院校學生進入實習期時,學校展開教育管理工作,因學生不在學校,這便加大了管理難度。然而,若能有效地應用微媒體和微工具,便可以提高溝通以及交流頻率,使用微媒體和微工具全程監控學生情況,保障實時監督以及有效交流。由上分析,即可發現使用微媒體和微工具展開高職學生教育管理,要求教師和學校能夠耐心關注引導學生,向學生傳授正確使用微工具和微媒體的方法,發揮微工具和微媒體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作用,使得更多高職學校的學生受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微時代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在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時,如若逆水行舟,勢必會增加來自學生的阻力,使得師生代溝演變成鴻溝。因此,就要求高職學校教育人員意識到微時代屬于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關鍵產物,而微工具在學校教育及學生管理時發揮著重大作用,教師要關注學生現實需求,科學應用微工具,形成微管理創新精神,增強高職院校育人水準,致力培養更多高素養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單明潔,呂莎莎.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與教學實踐結合的路徑探究[J].科技視界,2021(11):156-157.
[2]楊賽.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徑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0(35):131-132.
[3]孫騰月.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創新與實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