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素養是對傳統聽說讀寫素養的延伸,是人們在面對媒體和網絡呈現的復雜信息時,應具備的選擇、理解、辨別、質疑等能力,也包括利用媒介信息為個人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在當今社會,大眾傳媒已經成為民眾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對未成年人開展媒介素質教育也成為當今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和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從媒介素養教育入手,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媒介素養教育;閱讀教學;策略
在信息化時代,大眾媒介已經深刻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成為民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技能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的學習中,認識媒體、選擇媒體、解讀媒體和利用媒體成為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媒體信息,合理使用媒體資源,提高學生對媒體信息的質疑能力和批判能力,使學生在多元的媒體環境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1]。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
媒介素養教育涉及的內容和學科比較廣泛,包括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是對現代傳播媒介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并且能夠正確使用媒介;二是學習如何判斷媒介信息的價值,認識媒介信息的意義;三是學習如何創造傳播媒介信息,了解創造傳播媒介信息的知識和技巧;四是學習如何利用媒介信息,將媒介信息轉化成為自己的學習工具,提高自身技能[2]。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由接受過媒介素質教育的教師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學生可以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形成屬于自己的判斷能力,借助媒介素養教育內容制作媒介產品等。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可以利用媒介素養信息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適應大眾媒體發展新環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分析、辨別閱讀內容的能力。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媒介信息包括表層信息和深層信息。如果認知能力不足,認識結構不完善,那么只能看到媒介信息中的表層信息,缺乏自己的判斷和分辨能力,容易被表層媒介信息控制,同樣的會被表層信息誤導,看不到信息中的真實含義和內容表達,不利于人們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也不利于人們形成獨立獲取和分辨信息的能力。相反,認知能力較強,認知結構完善的人在獲取和閱讀媒介信息的過程中看到的則是深層信息,也就是信息背后傳遞的真實內容和深層含義,并且能夠獨立篩選和分辨信息中的優劣內容,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認清媒介信息的動機和目的[3]。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媒體和新媒體成為高中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他們通過電腦、手機、電視、廣播等,了解世界的變化,形成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時尚風格。報紙和書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另一個主要渠道,它們多數關注的是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和社會新聞。學生借助互聯網和媒體進行社交和娛樂,但是互聯網和媒體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各種思想充斥,所以對高中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十分迫切和緊急。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和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各種信息和思想的分辨能力還不強,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借助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媒體信息,成為媒體信息的主動接受者和選擇者,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媒體信息和知識技能,學會篩選媒體信息,將媒體信息轉化為自己主動了解社會、促進學習和成長的工具。
媒介素養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成為懂得欣賞又具有批判能力和分辨能力的讀者和觀眾,學生通過了解不同媒體的發展歷程,學習和分辨媒體的主要功能和用途,辨析不同媒體使用的語言和技巧,了解與不同的媒體生產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學生在接受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過程中要能夠對媒體信息進行評價、分析和解釋,自主選擇媒體信息并且表達自己的觀點,反思媒體信息的意義并且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三、媒介素養教育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應用趨勢
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未成年人,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使用的教育內容是不同的。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從青春期走向成人階段,關注的焦點轉變為對未來生活的展望,期待擁有展示自己的舞臺。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和認識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改造世界。因此,在高中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關注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中的全球問題和公民意識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把握機會[4]。
媒介素養教育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借助觀看電視節目、舉行趣味游戲、組織社區活動等形式,將閱讀教學的形式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提高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的具體內容,整合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使學生具備對接觸到的教材或者媒體信息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借助不同的媒體語言表達的信息對閱讀教材中不同背景、不同群體的個人進行不同的解讀。為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和視野延伸,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片段和閱讀印刷材料的方式,使學生從視頻和閱讀材料中尋找內容并且對教師提供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提問,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記憶力。
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從雜志、報紙或者網上尋找與文章內容有關的并且具有爭議性的媒體材料,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閱讀、討論和分析。學生還可以尋找與閱讀文章有關的短片、雜志圖片或者小論文發表自己的見解,深化對閱讀文章內容的理解。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辦公軟件或者網頁將自己對閱讀素材的理解做成報紙、廣告、新聞、小品等形式,提高學生對媒介信息的使用能力和對閱讀素材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四、在媒介素養教育視域下實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培養媒介素養,教學方式以對話為主
媒介素養教育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將傳統教學中的傳授教學法轉變為對話教學法。在媒介素養教育中,信息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關系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對話方式進行的,不是上下級關系的訓話,而是對話雙方主動參與,平等對話的形式進行。在新教育模式下,師生關系從權威型向對話型轉變,教師和學生正在向合作、對話的教學方式轉變。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承擔著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致力于實現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感受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和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在教學中借助媒介信息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比如,在人教版語文高一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中,這篇文章選自《論語》。《論語》是中華文化中的寶貴遺產,記載了孔子對政治、哲學、教育、倫理、道德修養等方面的觀點,蘊含著廣泛而深刻的智慧哲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創立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實現學生對文章具體內容的了解,更要借助《論語》中的優秀思想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比如在《論語》中,孔子曾經說過“博學而篤志”,這個“志”指的是“目標”。從大的觀點來說,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從小的觀點來說,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孔子還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的學習才能算是快樂地學習?學習究竟是不是快樂的?學生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可以感受到只有將自己變成學習的主人,主動投入學習中去,才能發現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在快樂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探索和感知,在互幫互助中共同進步。
除了借助課本研究孔子和《論語》,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在互動和媒介信息的幫助下學習語文課程。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遨游知識海洋、開闊知識視野、積累文化知識的渠道。學生在互聯網上探究孔子對不同觀點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學生在對曾經學習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進行探討時,首先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孔子這句話的不同見解,然后從個人引申到世界。有的學生從個人出發:“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想要的事物,也要自覺分享給別人。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他人。每個人都要將心比心,這樣能更好地相處。”有的學生從古代禮樂出發:“古代的‘禮’和‘樂’在社會功能上是為了大家保持愉悅和和諧,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自覺追求理想和人生價值。”
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根據這個階段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的發展特點,引申到當今社會,引導學生對如今社會上人們的道德品質進行思考。有的學生針對國際局勢和我國現在的發展進程提出:“面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我們在向不同國家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向世界展示我國的良好精神面貌,讓世界看到我們的熱情和誠意。比如,在我國舉辦北京冬季奧運會過程中,各國運動員和媒體記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們的熱情,在尊重他們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同時,使他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公正公平的比賽中展現大國風范。”每個學生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了儒家思想中的精神智慧,自覺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
(二)培養媒介素養,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拓寬渠道,教育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在互交和互補中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和評價能力。學生在課內和課外知識相結合的過程中,既要將課內知識延展到課外閱讀中,還要將課外閱讀遷移到課內知識上,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在當今時代的閱讀和學習中,學生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信息等豐富自己的閱讀方式,優化閱讀技巧,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十五課《我與地壇》(節選)教學中,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之后,還可以通過報紙、雜志、網絡和影視作品等多種途徑了解史鐵生的生平和他的思想,然后通過新聞播報、演講或者媒體展示的形式分享并交流自己的讀后感。有的學生說:“史鐵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不能獨立行走,他從自己的視角描寫了地壇的環境,對生死問題做了思考,同時還對自己的母親在自己最痛苦時候的焦心和無奈進行了回憶,并且告訴大家要及時看到母親對自己的愛。”
比如,在人教版高三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阿Q正傳》(節選)教學中,學生在了解了魯迅的生平,對魯迅的文章和文筆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通過演講的方式為大家講述了魯迅對當時社會的看法:“魯迅的小說大部分反映的都是當時黑暗的社會,每個人都被黑暗、冷酷、麻木的社會籠罩著,不管是叫魯迅老爺的閏土,還是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孔乙己,又或者是精神勝利法的阿Q……都是魯迅對當時社會的憤懣,對國民麻木不仁的無奈。魯迅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他的作品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偉大精神遺產。”
高中階段的學生接觸的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中,書籍、報刊、影視、戲劇甚至整個社會都是值得他們學習的教材和對象。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涉獵知識的空間和活動,鼓勵學生多參與辯論會、演講比賽、主題班會、時事報告、模擬法庭、文藝創作等形式的語文實踐,提高學生對媒介信息的選擇和使用能力,利用不同的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服務,成為信息的主人[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媒介素養教育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是對教師教學手段的豐富,也是對學生語文閱讀視野的拓寬。媒介素養教育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優化和拓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面對當前的媒體環境,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辨別媒體信息,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和處理能力,發揮媒介信息的正面作用,學生通過在廣闊的語文閱讀天地里學習,了解世界變化,思考人文社會,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提高自身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楊靜茹.媒介素養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20.
[2]王春麗.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0.
[3]陳鋒.媒介融合時代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初探[J].課外語文,2019(18):154-155.
[4]韓雪芹.媒介素養教育視域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19(17):92.
[5]劉路.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及其實施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李玲愛(1982— ),女,漢族,湖南郴州人,福建省東山第一中學,中學二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語文核心素養視閾下高中生“媒介素養”提升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SZJ20070(福建教育學院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