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的信息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數據技術的興起與應用給教育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藝術類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還存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模糊、資助方式單一、資助管理缺乏人文關懷、偏向經濟無償幫扶等問題。為進一步釋放藝術類高校貧困學生的活力,應遵循藝術類學生的培養規律,將大數據的理念與技術充分運用到藝術類高校資助工作的各個環節,使主觀評價標準更趨向于理性客觀,以有效解決當前資助工作中的問題,增強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精準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更好地發揮藝術類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數據;藝術類高校;資助育人;精準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3-00-03
藝術類學生精準資助制度體系是藝術類學生完成學業、傳承工匠精神的堅強后盾和保障,是國家保障、改善民生的思路在藝術類高校學生培養中的具體體現。藝術類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制度引入大數據的理念,對資助對象、資助資源的管理和分配以及資助育人的精準化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文章基于大數據背景分析藝術類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探究藝術類高校資助工作專業化建設、建立全方位績效反饋評估體系、踐行人文關懷、構建大愛誠信育人體系等方面的工作。
1 大數據對藝術類高校推進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意義
1.1 為資助對象的認定提供數據支持
目前,高校貧困認定信息化建設還不完善,尚未完全實現與人口、地域、低保等扶貧相關部門的信息化對接,因此無法為貧困生的認定提供數據支持。同時藝術類高校對藝術生的家庭情況缺乏了解,且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加上申請學生家庭情況相對復雜,甚至有部分學生缺乏誠信和感恩意識,導致“虛假認定”和“隱形貧困”現象不時出現。采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切實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個人消費水平,從而科學系統地分析貧困學生的情況,精準定位學生的貧困水平,為后續助學金等資源的分配打下堅實的基礎。大數據技術的引入可以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精準度,以實現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
1.2 為資助資源的分配和管理打下數據基礎
在資助資源的分配上,藝術類高校多按學生人數比例計劃下撥,但學生人數與貧困生人數往往不一致,導致出現資助不平衡或資源浪費的情況。對此,需要藝術類高校共享各類校園信息數據,分析學生的校園卡消費情況,明確學生的日常支出、手機消費、網絡流量等使用情況,并了解學生的學業成績、藝術培訓費用等,找出相關性,進而分析學生的需求和感受,動態掌握學生的情況,將資助資源更加合理地分配到班級和個人。
在資助資源的管理上,藝術專業貧困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建立藝術專業貧困生動態管理機制尤為重要。借助大數據技術,積極探索建設貧困生積分管理制度,按積分轉換藝術專業貧困生身份,將教育公平細化到貧困生管理中,有的放矢地做好貧困生管理工作。
1.3 為資助育人和發展提供平臺支撐
“重經濟輕發展”的資助模式在藝術類高校普遍存在,以無償資助為主的資助方式弱化了學生的誠信奮斗意識和自強不息精神,滋生了“不勞而獲”的思想。對此,應建立客觀、動態、多維的數據庫,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精準資助育人的目標導向。以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消費情況以及學業成績、能力水平作為依據,針對不同專業、技能、特長分類提供資助、給予個性化指導,建立多維度發展平臺,促進貧困生經濟和精神的“雙重脫貧”。將創新文化融入藝術專業學生的學科競賽和就業教育,促進一批優秀的貧困藝術生積極創業,發揮藝術專業優勢,改變貧困狀況。
2 大數據背景下藝術類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
2.1 科學建立貧困生認定體系
目前藝術專業貧困生的認定主要靠學生的誠信度和個人申請,以及同學的民主評議結果,但認定結果往往受主觀評價影響,不夠客觀準確。對此,可以將大數據技術引入貧困生認定工作,科學建立貧困生認定體系,提供新的技術支撐和工作路徑。高校可以采集、分析學生的各方面信息,積極搭建科學、量化的貧困生認定體系,以實現對藝術貧困生的精準識別和有效定級[2]。
藝術類高校可以積極與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溝通,必要時可實地走訪,通過銀行、學生所在街道或居委會采集學生生源地經濟發展水平、家庭經濟收入及消費狀況、家庭成員健康水平等數據信息,同時結合學生的消費情況和個人消費行為等多項數據,分層次探索各因素權重、提煉致困因子、檢驗一致性狀況,在大數據的支撐下不斷優化貧困生認定標準,搭建科學、量化的評價認定體系,從而更精準地識別貧困對象,確定貧困等級,實現精準認定。
2.2 實行靶向資助和動態管理機制
精準資助必須靶向定位、科學把握學生的生活、成長需求。傳統的一刀切式的分配方式忽略了學生的發展需要,限制了有限資助資源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發揮。藝術類高校可以通過此前建立的貧困生認定數據體系,結合貧困等級實施等級化和差異化幫扶。應避免重經濟輕發展的單一資助形式,可以根據藝術類學生的年級、專業等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如提供適合學生興趣、技能的勤工助學、手繪、服裝等實踐實訓機會,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同時通過信息數據共享建立藝術類高校貧困生資助動態管理系統。結合學生的學業成績、受助情況、行為消費等數據,持續觀測貧困生的經濟狀況變化,以動態化、精準化實施資助管理,實現對資助對象的動態引導及其持續發展。
2.3 構建多元化資助育人發展平臺
構建以資助育人為導向的發展平臺是藝術類高校精準資助和提高資助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徑。在“資”與“助”的過程中,尊重、發展、公平、正義的理念對資助對象的成長極為重要。藝術類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資助對象的情況,加強資助育人過程中的人文關懷,整合學校、政府、企業、校友等各類資源,構建多元化的發展平臺,不斷提高資助對象的素養和核心競爭力,并逐漸實現學生的自助、助人,使其成長為“大德、大智、大氣”的人才。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路徑。將創新文化融入藝術類創新拔尖人才培養過程,是當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
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藝術類貧困生發展平臺,可以為學業成績優秀、專業特長明顯、創新潛力較大的貧困生提供技術支撐和幫扶。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為例,學院積極鼓勵一部分藝術類貧困學生在校時積極開展手繪、鞋靴、服裝、環藝等創業項目;畢業后,利用從創業項目中習得的技能和積累的經驗,積極創立公司,改善經濟狀況。
3 大數據背景下藝術類高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更多路徑
3.1 加強資助工作專業化建設
藝術類高校應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要求,樹立大數據觀,并將大數據理念引入高校資助工作的專業化建設。一是培養專業的資助工作人員。高校應建立資助工作中心,并在各個院系設立資助分中心。根據學院規模、工作量給予院系二級機構充足的經費,并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資助工作人員。要對現有資助工作人員加強大數據知識和技術培訓,促進資助工作與大數據技術的融合。二是搭建專業化的信息平臺。目前,現有技術平臺采集的數據,數量和質量均有限,難以滿足高校精準開展資助工作的需要。因此藝術類高校應積極搭建學生資助工作的信息化平臺,整合各類資源,降低數據處理難度,并優化各部門,以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質量[3]。
3.2 建立全方位的績效反饋評估體系
將大數據應用于藝術類高校資助管理工作,能使高校資助管理人員更為準確地了解資助對象,極大地提高資助工作的精準度。但高校精準資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偏差,同時受助學生成長情況和資助育人效果的反饋形式也比較單一,因此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全方位的績效反饋評估體系對提高資助工作的質量尤為重要[4]。藝術類高校資助績效反饋評價體系一方面考察資助工作的開展情況,如資助對象是否真正困難、是否真正需要受助資金、資助過程是否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數據平臺匯集受助學生的評獎評優、實踐實訓、創新創業、科研升學等各方面信息,適時調整方案,激勵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強自立、健康發展、成人成才。
3.3 高校精準資助工作應加強人文關懷
教育要始終圍繞學生、服務學生、關愛學生、發展學生,藝術類高校精準資助工作亦如此。精準資助的價值追求表現為公平公正,包括起點公平理念、差別正義原則和過程公正理念等。在信息化時代,高校精準資助工作更加關注受資助學生的訴求和發展。是否體現人文關懷是考察藝術類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一個重要維度[5]。
藝術類高校可以根據大數據技術提供的學生消費情況、學習成績、畢業后還款等數據開展一些有溫度的活動,如舉辦征文或演講比賽,抓典型發揮示范作用,設立自立自強獎學金;利用鲇魚效應激勵貧困生奮發向上,培養學生感恩自立、自我激勵、自我解困、回報社會的品質。在藝術類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加強人文關懷,不僅使貧困生在經濟上獲得幫助,改善生活環境,還要培養他們自強、感恩的品質,為貧困生實現精神脫貧提供支撐,不斷提升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6]。
3.4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構建誠信育人梯隊
當前大數據分析顯示,貧困生的認定、畢業后的還款及其成人成才都離不開責任和誠信教育。藝術類高校可制定《貧困生志愿服務辦法》,在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下設貧困生志愿服務隊,不斷加強對貧困生的責任與誠信教育,并建立梯隊。貧困生每參加一項志愿服務活動,可獲取一定的學分。將“志愿暖人心”等打造為志愿服務活動的主線,以志愿活動積分為活動激勵,施展藝術類學生的特長,解決以往志愿服務活動層次較低、內容單一、持續性不強等缺陷。在校內積極開展文明愛心教育,如建立愛心漂流書屋、手繪抗疫圖片、設立誠信考場、開展誠信宣誓、指導垃圾分類等[7],倡導溫暖、綠色生活。學校還應鼓勵志愿服務者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比如積極參與社區的“四點半課堂”,用大愛關懷、照顧老人,輔導兒童。通過校內、校外活動的開展,不斷強化受助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感恩意識和誠信精神。受助學生每參加一次活動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積分,積分達到一定程度頒發合格證書,優秀者可以登上志愿服務活動榮譽墻,逐步形成高年級志愿者帶低年級志愿者的梯隊教育[8]。
4 結語
藝術類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是學校教育教學順利開展的制度保障,是藝術類貧困生得以茁壯成長的基石。將大數據技術引入藝術類高校的精準資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為資助對象的認定、資助資源的管理和分類、資助育人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分析基礎。
參考文獻:
[1] 董魯皖龍.學生資助更加精準有效:全國學生資助工作不斷取得進展述評2018[EB/OL].教育-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312/c1—29862340.Html,2018-03-12.
[2] 相萌萌,岳增剛.淺析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基礎性問題[J].中國成人教育,2014(17):83-84.
[3] 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4] 萬輝.大數據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4):49.
[5] 劉彥,胡雪,崔靜獨立學院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認定及精準資助探[J].價值工程,2018(4):257-259.
[6] 鐘國防.網絡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其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2):20-22.
[7] 侯蓮梅,米華全.利用大數據推進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7(8):107-111.
[8] 李水明.淺議地方特色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特色[J].科技廣場,2011(12):172-174.
作者簡介:崔麗蓉(1981—),女,江蘇揚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