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屬于自然科學,是重要的高考科目,高考分數占比大,更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在2017年發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簡稱《標準》)中已經全面分析了化學學科素養的內涵,將其作為課程目標提出了教學改革要求[1]。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要改革實驗教學形式,重視學生的直接操作、創新與論證行為,以開放、自主的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將具體闡述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可行路徑,如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組織學生自主操作實驗設備等,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希望能為各位教師帶來一定啟示。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教學策略
實驗是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并解決化學問題的一種手段,具有操作性、直觀性、創新性等特點,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直接認知,便于學生通過觀察與動手操作去理解抽象的化學結論,實現化學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同時,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高中生往往能以發現者、研究者的姿態去分析化學問題,感受物質變化的條件,分析物質的多樣性,并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建立邏輯關系,樹立證據意識,形成嚴謹求實、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與行動,鼓勵學生按照自身猜想去操作實驗設備。具體來說,在核心素養目標引領下,高中化學教師可通過如下幾種方式開展實驗教學活動:
一、以生活情境導入實驗活動,促使學生自主思考解題方案
化學是從分子、原子層面去分析物質結構、變化等問題的科學,是人類認識、改造世界的科學,與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現代人類社會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化學學科的飛速進步。從這一學科特性來說,高中化學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方案時,應重視生活情境的創設與優化。一方面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導,使學生形成自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驗操作方案;另一方面則是要組織學生了解化學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使其能端正學習態度,高度自覺地投身于化學實驗探究活動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來說,創設生活情境的策略包括:
1.在課前組織生活觀察活動,根據實驗探究主題整合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化學問題,提出實驗探究任務。
2.在課堂上通過小實驗展示生活物質,展現電教媒體等手段還原生活現象,使高中生能在實驗導入階段快速回憶起生活經歷,憑經驗思考、設計實驗探究方案。
以“反應速率與反應限度”實驗教學為例,可以準備兩支試管,分別裝有0.1mol·L-1的Na2CO3溶液、NaHCO3溶液,然后分別滴入0.1mol·L-1鹽酸,引導學生觀察兩支試管中釋放CO2氣體的速度。根據已有認知經驗,學生在看到實驗現象時能清楚地認識到化學反應有時間快慢之分,由此思考化學反應速率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則可自主使用密閉容器裝置相關液體,分析催化劑的作用,觀察各類液體發生化學反應的速率與限度,結合化學教材進行實驗解釋,分析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快慢,以及反應物與生成物的數量變化規律,并使用化學符號列出相應結論。
再如,在“粗鹽的提純”實驗教學中,可以提前整理關于使用鹽的相關視頻,展現人們用鹽烹飪食物的過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提出問題:“如何提純粗鹽?”在類似問題的引領下,促進學生積極投身于實驗探究活動中,深刻感知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明白化學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樹立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態度,重視實驗探究活動。
二、以小組合作方式開展實驗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與證據意識
核心素養理念是從學生的綜合發展、個性成長視角提出的一個新思想,關注的是學生的終身需求,旨在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從這一層面來說,高中化學教師應將實驗操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由學生親自操作實驗設備、總結實驗現象,并從實驗現象中總結化學原理與概念,使其在實驗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樹立證據意識。在新課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便是基本的教學形式之一,高中化學教師也可通過這一教學模式開展實驗教學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探究經驗。
首先,明確小組實驗探究任務。探究任務可對高中生產生約束、引導的功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求一個小組內的全體成員能緊密合作、互相幫助,通過布置合作式探究任務的方式將小組成員納入一個利益共同體內,激發出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其次,支持各小組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活動。在此環節,教師應盡量減少教學干預,可在設計實驗方案環節幫助學生調整細節,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實驗,由學生進行科學解釋,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基于實驗提出假設、進行推理,找出可信證據。
以“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一課教學為例,根據實驗教學目標,可以設計如下探究任務:
認真閱讀化學教材,分析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據此設計實驗探究方案,驗證形成原電池的相關條件;根據實驗觀察分析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總結出構成電池的基本條件。根據上述兩個實驗探究任務,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環節,將本班認知能力不同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內,各小組均可獲得鋅粒、銅絲、20%鹽酸溶液、硫酸銅溶液、無水乙醇等必備的實驗物品。在實驗初期,教師與學生一同總結了生活中常用的電器,如手機、電腦、電飯煲、熱水器等,由此創設了生活情境,同時提問:電池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利用了什么化學反應原理?
這兩個問題可以恰到好處地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而接下來,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現上述兩個實驗探究任務,各小組則可自主閱讀化學教材,討論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分析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形成原電池的基本條件。這樣,高中生掌握著實驗探究的主動權,他們可按照教材插圖,使用銅片、硫酸、鋅粒等,據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發生化學反應的各個物質,嘗試解釋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干預,但是要提問。如:氫元素最初存在的形式是什么?銅片上的氣體是什么?電子是因何出現的?等。這些問題能幫助各小組深入討論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與形成條件,自主遷移已有認知經驗,便于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順利了解原電池的概念。
在本節課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實驗探究任務,既能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也可激發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以“小講師”活動總結實驗過程,強化學生的模型認知
實驗教學并不只是停留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層面,高中化學教師還應引導高中生去總結實驗探究方法,從一個實驗中總結出同類實驗的操作方式,利用化學原理解釋實際問題,動態地分析化學問題。余文森教授在探究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方法與手段時提出了“讀思達”教學法,切實強調了“表達”行為的重要性,因為表達行為往往能反映出學生的思維過程、解題行為,可以具體分析高中生的思維品質與探究行為。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則可組織“小講師”活動,由學生扮演“小講師”,負責講解實驗操作過程、具體現象與實驗結論,在化學表達活動中構建化學模型,形成證據意識。
“小講師”活動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學生個人展開的獨立講述活動,一種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講師”活動。高中化學教師可根據實驗教學實際去設計“小講師”活動,鼓勵學生自主總結實驗探究過程,強化學生的模型認知意識,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實驗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實驗形式是學生分組實驗,所以待各小組基本完成實驗探究任務后,可以組織小組式的“小講師”活動,即各小組公平選出一名發言人,負責歸納、展現本小組的實驗操作過程和具體結論,且要結合實驗現象分析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與形成條件。在這一“小講師”表達活動中,教師要認真聆聽各小組的探究結論,并匯總各小組的關鍵論點。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電子的流動方向、電流方向書寫化學反應式,而且還能自主分析電極材料、電解反應與反應類型,最終總結出關鍵結論: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是氧化還原反應。為了方便學生總結實驗結論,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表格,匯總電解反應中電子的形成、電流方向等關鍵信息。根據這一表格,一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已經能初步猜想原電池的構成,即電極、電解質溶液、導線。接下來,學生可以繼續在分組實驗中分析原電池的形成條件,進而再一次參與“小講師”活動。
這樣的一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是十分理想的,足以證明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
四、以拓展實驗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在培養高中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關于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一直是一個難題,因為創新意味著高中生要對原有實驗方案進行創新,尋找更適宜的實驗設備和污染較小的藥品,優化實驗步驟,突出實驗現象等,對高中生的學科知識、探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突出且長遠的教育價值,高中化學教師也應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常規實驗,支持學生進行問題假設。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則可設計拓展實驗,開放實驗室,支持學生參與實驗創新與科學創造活動,保護學生的創新欲望,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設計拓展實驗時,教師可注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拓展實驗的主題盡量貼合生活實際,且要以學生的實驗探究經驗為基礎,保證拓展實驗的難度水平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第二,不必拘泥于固定教材、學校資源,教師應根據拓展實驗的具體需求引導學生去開發、應用生活素材,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第三,拓展實驗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教師不可過多干預,要支持學生以自主能動的姿態完成拓展實驗探究任務。
依然以“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實驗教學為例,由于學生在課上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了原電池的基本構成部分、工作原理與形成條件,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拓展實驗任務:任何材料都可以做原電池的電極嗎?是否必須要使用電解質溶液?這兩個問題可激發出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學生主動在實驗中驗證各類材料的導電性,以及離開電解質溶液之后是否能形成原電池,便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待設計了這一拓展實驗任務之后,各小組則可自主搜集實驗材料,驗證各類材料是否可做原電池的電極,進一步探究電解質溶液的作用,深入思考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如此,學生可以在拓展實驗中實現自主發展,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以實時輔導突出實驗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核心素養目標從學生實現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兩方面提出教學要求,其中便強調“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這一人文素養目標,《標準》在解讀核心素養理念時也強調了“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這一人文精神層面的具體要求。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則應根據實驗主題滲透綠色教育、社會責任、科學精神,根據學生的實驗行為突出人文內涵,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并通過化學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聯性,激發出學生的社會責任,使高中生及時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以“氯氣的性質”實驗探究教學為例,在實驗探究的準備階段,教師應強調嚴謹求實科學精神的重要性,告訴學生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意外都要真實記錄實驗現象,如果無法驗證氯氣的性質,則要反思實驗方案是否合理、實驗操作步驟是否規范,不能為了追求好的結果而虛構實驗事實,一定要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要如實記錄實驗操作步驟,以便反思實驗操作是否規范。經過告誡與提醒,學生普遍能嚴肅對待本輪實驗任務,但是有少部分學生卻依然存在浮躁、不認真、不周密的行為特性,沒有認真記錄全部的實驗現象,導致他們在分析氯氣性質時跟不上教學進度。對此,教師要留出時間組織學生重新進行實驗操作,提醒學生一定要認真仔細。待實驗結束后,由于氯氣有一定的危害性,教師應趁機組織學生全面學習有害氣體、液體的排放與處理方式,據此滲透生態綠色環保教育。告訴學生要時刻愛護環境,不能因為個人失誤損壞生態環境的平衡,也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小事做起,愛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在生活中也要遵守低碳生活的具體要求。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必要的、關鍵的,教師應全面分析實驗教學的特性[2],既要以生活情境創設良好的實驗探究氛圍,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實驗創造與實驗表達活動,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全面優化學生的化學素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好充足準備。
參考文獻
[1]陳梅虹.依托化學核心素養構建高效化學課堂[J].考試周刊,2020(77):121-122.
[2]何逸萍.學科核心素養引導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0(22):14.
作者簡介:李蓮靜(1973— ),女,漢族,福建永春人,福建省永春華僑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
本文系福建省永春縣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新教材體系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初探”(立項批準號:YJ1451-0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