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峰 (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國際政治格局力量對比的變化、第四次科學技術的革命以及西式“民主政治”體制的衰落,當代大學生會面對新的思想問題和理論困惑,如何正確引領高校大學生思想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由此可見,高校的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將課程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在培養學生專業基本素養的同時幫助其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代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和必經之路。對于專業課教師來說,課程思政教育是新教育背景下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如何挖掘專業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實現高校“育人”與“育才”有機融合,是當前專業課教師面臨的新挑戰。筆者以食品技術原理課程為例,結合課程內容特點和教學目標,闡述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切入點和實踐要點,為相關專業課程思政體系的建立提供借鑒和參考。
食品行業是民生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基礎保障。隨著食品工業的不斷發展,食物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食品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創新,極大地促進了食品的生產加工。食品技術原理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基礎專業課程,是將食品科學原理應用于食品原料加工,將其轉變為高質量和穩定的產品,并進行包裝和分銷,以滿足消費者對安全、衛生、營養和美味食品的需求。然而,近年來由于濫用食品技術,造成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的現象屢見不鮮,如利用食品低溫冷凍技術生產、貯藏和銷售過期食品,導致微生物嚴重超標;濫用食品處理的化學技術,添加有害、有毒物質,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等,因此,當代食品專業大學生作為未來食品生產、加工和經營管理者的生力軍,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法律法規意識、道德水平和職業素養。在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食品技術原理課程要加強教學改革,以“育人”為本,摒棄單純以灌輸知識為目的的傳統教學思維,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知識點,“育人”與“育才”同向同行,相輔相成,在提升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有意識地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意識的滲透和引領,發揮專業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食品技術原理是一門屬于工程范疇的學科,在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由理及工的橋梁作用。不同于傳統自然科學中自然科學嚴格處理的理念,工程科學則是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食品加工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復雜工程問題,大多數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食品的品質,但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熱殺菌能夠保證食品的安全,但同樣會造成感官品質的降低和營養的流失,這符合哲學思想中所說的事物發展是矛盾運動的結果,具有兩面性,既對立又統一,要透過復雜問題看本質,抓出問題的重點,著力解決主要矛盾。因此,要將工程哲學的概念和思維與書本知識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際生產中,食品技術的應用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技術協同并用,如處理食品物理技術中的“柵欄技術”即是利用調節食品中的各種有效因子,以各因子的交互作用來控制腐敗菌生長繁殖,提高食品的品質、安全和儲藏性,能夠避免過度地依賴某一種因素而引起食品品質的不利變化。在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引入事物共性與個性的哲學思想,引導學生從事物的個性中尋找共性,從矛盾對立中探求和認知事物的內在統一。
食品技術原理課程不僅包含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微生物學、營養學、食品工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還涉及包裝、工程、儀器、電子、農業、生物、運輸和銷售等技術,集成了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及環境等要素,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與我國工程教育積極推進的“新工科”建設發展所倡導的“學科交叉”和“跨界融合”高度契合。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國傳統哲學中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等,這些思想都為工程教育“跨界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哲學理解。因此,將食品技術原理課程與“跨界融合”緊密聯系起來,強調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及其與產業的融合,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大背景下食品產業的發展與變革。
課程思政的靈魂是“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我國的食品加工和保藏有著悠久的歷史,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末清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記錄了我國古代許多食品加工方法,如豆制品和谷物加工、釀造、食品的干制和腌制等,為世界食品加工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現代食品工業已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工業快速發展,部分領域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將中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食品生產技術和飲食文化,以及我國近代食品技術的發展歷程融入課程教學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立德”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道德”建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如以轉基因食品為突破口,引出世界糧食緊缺問題,融入勤儉節約的精神;再如從發酵食品腐乳引出淮南王劉安為母發明豆漿和豆腐的故事,宣傳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等。二是堅守職業道德,從近年來我國發生的造假、摻假及其他食品安全事件出發,如食品冷凍技術涉及“僵尸肉”事件,食品熱處理技術相關的微生物超標事件,食品化學技術中的有害物非法添加、現代食品生物技術中的基因工程等,引發學生對食品安全誠信、責任意識以及工程倫理的思考,反思食品加工中的道德問題,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
“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類企業都要把守法誠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經營、依法治企、依法維權”,針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四個最嚴”要求。食品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包括食品的研發、生產加工、品質控制、運輸銷售等環節,這些都與食品安全緊密相關,而食品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淡薄是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食品技術原理課程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結合食品加工技術現狀和食品安全事件,將相關加工行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誠信和法制教育,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做知法、懂法、守法、有良知的“食品人”。
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還肩負“明德傳道”責任。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專業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政素養,了解課程背后所蘊含的社會人文價值。一是增強思政意識,提高政治站位,這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問題。政治站位是專業課教師“三觀”的集中體現,只有政治立場堅定,才能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馬克思主義,引導學生自覺抵御西方異質社會思潮的侵蝕,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助力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二是積累思政素材,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程思政融入需要豐富多彩的思政素材作為支撐,才能發揮預期效果。當今是信息化時代,知識迭代更新迅速,專業課教師一方面要主動學習,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理論等思政教育素材,另一方面要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從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積累、更新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內容,做到思政教育與時俱進,融入自然。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食品技術原理課程片面地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而忽略了學生價值引領的情感和思政目標培養。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堂,實現教學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是專業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目標。因此,需要全面審視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系統變革,做好專業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重構課程教學大綱,尋找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之間的契合點,避免隨意引入思政元素,真正做到思政教育有規劃、有深度和有廣度。
合適的表達載體是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不同環節的核心,是“把思政之鹽溶入專業教育之湯”的關鍵所在。《食品技術原理》作為一門與人類健康和民生緊密相關的工程類課程,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相關故事、案例并進行延伸,如食品安全大事件、食品行業熱點問題、專業科技前沿等,作為課程思政的載體內容,避免生搬硬套,逐步建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庫,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最大限度地接受、思考并感悟思政元素,真正達到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了教學活動的主導位置,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與高等教育培養學生基礎素養的教育理念相違背,不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尤其是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思政教育將成為“無本之源、無本之木”。思政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首先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基本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真正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一是改變教育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主動走下講臺,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借助“對分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將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自己,鼓勵學生更多地發表意見,針對課程相關的工程實踐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二是要與時俱進,教學內容不能僅限于書本。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渠道和載體都發生了極大變化,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陣地,應善于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信息化資源作為教學媒介,開展案例式、情景式教學,使專業課程和思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自主意識和主動性的提高。
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開展“三全育人”工作,貫徹落實“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要求的途經。在食品生產與加工行業快速發展、食品技術創新升級、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的多元化時代背景下,將思政內容融入食品技術原理課程教學,能夠提升食品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效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與升華,引導他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飲食文化,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全方位育人,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