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沈樂妍
老城中心區舊街巷作為城市文化遺存,是城市歷史格局的見證。新時代,隨著城市擴張與發展,老城中心區舊街巷面臨尺度不適宜、基礎設施陳舊、房屋質量差、管理不統一等問題,在城市快速發展背景下如何對其進行更新改造以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值得深入探究。
老城區作為城市發源地,是建成區空間結構的核心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1],對城市發展有重要作用,可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我國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背景和文化底蘊等差異較大,但城市老城中心區現存問題具有一定共性。
1)老城中心區常被狹義理解為最吸引人群集聚的商業中心,但單一的商業功能無法滿足人們對歷史文化和休閑娛樂等其他功能的需求,同時商業盲目擴張會增加城市負擔,抹殺老城中心區的特色及活力[2]。
2)老城中心區的地標建筑多追求“大”的視覺效果而忽略其歷史意義、地域特色及文化內涵[3]。
3)部分城市僅關注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將歷史文化傳承簡單理解為物質層面,利用“假古董”獲取一定經濟效益,實際上無益于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4]。
老城中心區舊街巷更新改造設計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文化傳承,具體表現如下。
1)舊街巷在某方面體現了城市文化,其中包括一直生活在街巷的社會群體及其保留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技藝等[5]。在舊街巷更新改造過程中,大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被破壞,舊有的歷史文化與新生的現代文化產生對抗,使老城中心區舊街巷更新改造面臨窘境。
2)城市發展不平衡帶來空間結構畸形,造成城市文化發展不平衡,社會主體、社會權利、社會職能等主導城市空間活力的要素逐漸脫離老城中心區舊街巷[6]。
3)多數老城中心區舊街巷更新改造未形成長效發展機制,與城市發展無法融合。
長興縣隸屬浙江省湖州市,縣域面積1430km2,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對外交通便利,自然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有悠久的人文歷史。長興縣因城市空間形態狹長,又名“長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如今的東魚坊可追溯至唐宋時的程氏坊,位于縣內護城河西側。2013年3月,長興縣政府將東魚巷地塊列為“三改一拆”的重點,啟動拆遷工作。2018年2月3日,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完成。
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原長興縣老劇院地塊,由望春北路、溝水弄等里弄組成,是長興縣老城區歷史最悠久的居住區。如圖1所示,街區周邊商圈環繞,街區內部設施雜亂,道路狹窄擁擠,車輛亂停亂放,缺少統一管理,消防隱患嚴重,隨著城市發展,街區逐漸淪為老城中心區的落后衰敗之地,約830人密集聚居于低矮危房,平均“房齡”超過40年。2003年,鄰近的西魚坊拆遷后興建高檔小區,自此東魚坊與周邊街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1 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周邊商圈
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項目是長興縣以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為目標的重點民生工程,既是長興縣“三改一拆”的重點,又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改造前,該地塊用地功能混亂,產業活力不足,公共空間環境較差,停車矛盾突出。改造后,街區運營與服務業發展結合,以市場化帶動產業發展,加速人氣聚集,實現產業與生態互動、歷史與現實聯動、環境與經濟共贏,提升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為老城中心區舊街巷發展提供動力。
2.3.1 整體規劃
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為長興縣首個具有“歷史傳承+城市功能”復合業態并囊括旅游文化元素的生態體驗式商業綜合體。如圖2所示,街區建筑總體為新中式風格,規劃布局結構整體為“兩軸一環五廣場”:“兩軸”為歷史文化軸(東魚巷)、民俗文化軸(廿字河水街);“一環”為長600m的2層商業環道;“五廣場”為東、南、西、北、中廣場。

2 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規劃布局結構
2.3.2 靜態交通
由于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老城中心地帶,南北道路均為主城區的東西主干道,不宜作為機動車出入口,故在其沿濱河大道一側新增1處機動車出入口,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便利性。
2.3.3 產業功能
打造集零售、餐飲、休閑娛樂、生活配套、文化、休憩六大業態于一體的生態組合,實現“吃、住、行、游、購、娛、養、育、展”9種功能要素的集聚,構建富有內涵的商圈業態主題特色。
在歷史文脈傳承方面,在南北中軸線設置尚書、宮保、進士3個牌坊,街區保留古城墻遺址,東西中軸線設置大量文化地雕、古代人物群雕、長興古城地雕,在東側護城河位置,仿長興古橋“州橋”建造宜春橋,且對東魚坊老街的石磚、石檻、古井等進行保護。
逐漸將“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運營管理制度轉變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更新機制,更多考慮以人為本,以市場規律為導向,將利益協調、更新激勵、公眾參與納入更新體制中。以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項目為例,政府前期將其納入“三改一拆”后,通過街區征名、聘請顧問、設計公示、座談征詢等方式,調動群眾參與,順利推進項目。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生活環境,建設服務廣大市民的城市中心區。
街區的功能更新需要進行相互補充組合,新舊融合實現功能復合,將街區打造為歷史功能與現代功能融合的載體,可在原有功能單元基礎上進行延續和置換,并加入新的功能單元。老城中心區舊街巷既是城市功能中心,又是傳統文化的集中地,在其未來發展中,應突出街巷自身特色,發展創意產業。在業態選擇方面,應滿足不同業態的要求并引入創意文化,提升業態活力。
老城中心區舊街巷的文脈傳承和活力集聚不能僅關注物質空間和經濟增長。城市中心需要公共空間和交往空間,其空間營造應把握適宜的尺度,提升周邊的環境質量,打造多樣復合的街巷生活。以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項目為例,規劃分段互動參與式商業水街,充分利用護城河景觀,打造既有文化底蘊又有特色景觀水系的公共空間,營造舒適的公共交往環境,提升街巷的生態綠化程度。
對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進行修復,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挖掘城市潛在的文化價值,使其煥發新活力,結合城市文化并采用創新設計,在舊城中心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使城市更具活力。以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項目為例,在步行街中引入水街,在總體布局、建筑風貌、公共空間方面將歷史文化傳承與商業運作結合,增加街區吸引力。
老城中心區舊街巷更新改造既要有階段性整治,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在規劃前期,探究街巷的生長過程及階段性特征,分析總結其區位、產業結構、空間形態及內部組織的變化演替規律。考慮上層規劃,分析現存不足,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始終關注民生與公平,以人為本,加強更新規劃的包容性,提升街巷活力,保障可持續發展。
城市發展是人類的必經之路,老城中心區舊街巷應與城市共同發展,但對其更新并非是粗放的,應綜合考慮保護城市肌理和城市文化。現階段,老城中心區舊街巷更新改造面臨較多問題,以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項目為例,總結老城中心區舊街巷的更新改造策略,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實現街巷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