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 元,陳靈鳳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1147)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成為我國新時代發展的核心理念。重慶兩江交匯,青山縱橫,但傳統的工業城市建設模式沒有充分尊重和善待山水自然資源稟賦,使得大城市病、環境污染、生態資源約束等問題逐漸凸顯。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重慶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推動產城景深度融合,把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與旅游景區發展結合起來,通過互聯互通融合發展,讓景區成為城市的花園,城市成為景區的客廳”。產城景融合既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城市的建設目標,也是貫穿空間規劃體系的一種創新理念,蘊涵著對空間規劃編制內容的深層要求。本文以重慶產城景融合規劃研究為例,闡述產城景融合理念,并探尋相應的規劃思路與方法。
何謂產城景融合?產,生也,后指社會分工不斷細化而支撐城市發展的產業體系;城,以盛民也,城墻之意;景,光也,“四時和謂之景風”。融合即是調和、和洽、融為一體。產、城、景源于自然而利于人,產城景融合追求的是生產、生活基本需求之上的一種意境,落腳到城鄉國土空間的規劃建設,即是產、城、景三大基本職能互聯互通,在山水田園之間建設“以城促產、以景韻城、產城互動、景城融合”的現代化都市。產城景融合發展重在成景、要在融合、旨在提質。
成景即指遵循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不僅要建設好景點景區,也要高品質建設城市、產業,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處處皆風景。融合是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以生態、文化、公共交通、市政設施、產業、公共服務設施為導向,以交通廊道引領為具體手段,實現全域化發展、全季節體驗、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與全民共建共享。提質就是要以發展為要,以人民為本,合理管控城市功能組織、土地用途、開發強度、空間形態,把城市品質建設與山水人文資源特征、產業發展規劃積極融合,引導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見圖1)。

圖1 “產城景融合”內涵思維導圖
1.2.1 我國古代營城思想對產城景融合的啟示
我國數千年的營城實踐強調城市的選址、規劃、設計、營建要“天人合一”“背山面水”“因天時就地利”,其核心是將“城”與山水環境視為一個整體,以山水人文為媒介,或根據地形地勢、河流走向,建造城池與交通系統;或巧妙利用高下、顯晦等地勢關系,有序排布生活、生產區;或結合城址內外的山塬、水灣等,塑造特色空間體系。在邁向生態文明的新時期,產城景融合發展目標的提出,就是要求城市規劃建設要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建設,把歷史文化要素融入城市街區,將城市的山水人文秩序與生產、生活空間有機統一。
1.2.2 田園城市對產城景融合的重要啟示
1898年,埃比尼澤·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中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構想,其理論的出發點是在廣域地區建設“城市—鄉村”結合體,兼具城市和鄉村的優點;城市內部由中心至外圍,合理布局中央公園、住宅、商場、工廠、作坊;城市外是環境優美的森林、農場、果園、村莊等;城市人口相對集中但規模應足夠小,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很容易進入到鄉村的優美環境中。田園城市作為現代城市規劃的思想綱領和基礎,強調以自然環境為支撐基礎,生產、生活空間有序布局,交通骨架成網串聯各類空間的規劃手法,對產城景融合具有重要啟示。
新加坡以田園城市為模型,通過概念“規劃—總體規劃—開發”指導規劃自上而下貫徹“花園中的城市”目標,主要措施包括建設綠道網絡,將外圍的山水與城市公園綠地串聯起來,使生態與城市綠色空間網絡化和系統化;建設便捷交通、便利設施、安全環境,創造和諧的社區關系,吸引投資和提供就業機會;重視多元價值與文化創造的激發,強調城鎮的時代性,適應不同時代需求,提高國際競爭力。
杭州立足生態文明的大背景,制定“八八戰略”“美麗杭州”等保護與發展戰略,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樣板。杭州在保持并延續杭州城湖合璧、靈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格局基礎上,實施“擁江發展”,以錢塘江為軸,跨江、沿江多核組團式布局,未來科技城、各類特色小鎮有序分布,發展并營造了擁江而立、疏朗開放、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風貌。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采取產城融合的用地布局和城市綠道系統打造的手法,探索中小城鎮的“產城景模式”。具體手段包括合理布局商貿區、工業區、住宅區和游樂區,促進工業園區與生活區融合,打破了過去工業區單一的狀態;建設市場、學校、醫院等相關配套服務,集聚園區的人氣,提升園區利用效率;建設7座公園、5條河流景觀,營造“園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園林旅游城市。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長江流域中上游,既有大山大江的大資源格局,又有大城大美的大人文精神。大山大江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重慶獨特的山脈連綿、河谷縱橫的自然景觀,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褶皺山系——川東平行嶺谷;長江、嘉陵江、烏江、大寧河橫穿其間,形成長江三峽、嘉陵江小三峽、烏江百里畫廊和大寧河小三峽等峽谷美景。重慶三千年建城,八百年定名,百年開埠,四次筑城,七次大移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積淀下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六大歷史文化,擁有各級各類歷史文化遺跡2.5萬余處。但長期以來,城鄉建設對自然文化資源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城區、園區、景區之間未能實現互聯互通和建設品質不高等問題。
重慶是一座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山水之城,但由于過去各類自然文化資源調查標準和數據受部門管理體制和方式的影響,導致對其種類、數量、質量、空間位置、保護與開發利用狀況以及發展變化信息等掌握不足、現狀不明等。如根據田野調查,目前,重慶尚有包括合川區肖家鎮、榮昌區安富鎮等800多處城市遺址和412處重要傳統風貌遺存及52個重要文獻可考的歷史記憶點未被納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缺乏專業保護,這些遺跡隨時都有可能被拆除或破壞。
重慶生態資源富集,但過去40年,空間規劃以滿足城市經濟發展、擴大開放為目標,集中圍繞發展工業、制造業做文章,而將城市周邊廣袤的生態和農業區域視為“空白”,既沒保護好“綠水青山”,也沒換來“金山銀山”,與產城景融合的目標仍有差距。如三峽庫區農林資源產業化、森林旅游開發、生態產品打造等不理想;在部分劃線保護區域存在消極保護現象,生態建設品質不佳,重要生態資源閑置荒廢、缺乏利用,如峽口、江心島等特色景觀價值沒有被充分認識和挖掘。
重慶山水風光秀美,景色豐富多變,但由于城鄉建設重規模輕質量的思維慣性,導致產、城、景總體品質低。城市地區人口、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發展不協調、不均衡;綠地空間預留不足,城市湖泊水庫等優質水體景觀被開發建設侵蝕;具有較高文化景觀價值的地區形態塑造不夠,城市魅力缺乏;農村地區,因規劃建設行為缺乏有效指導,逐步失去原有鄉土特色,甚至引起傳統村落逐漸消失,如農村小溪流曾經魚翔淺底、小橋流水,但由于開發保護不當,河道污染、干涸,岸線侵占嚴重。
重慶全市幅員面積8.24萬km2,山脈連綿、河谷縱橫,古鎮古村星羅棋布。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鐵、高速公路、快速路、綜合交通樞紐等交通設施的規劃布局以滿足市民日常生活與工作出行需要為目標,集中于城鎮地區。鄉村地區往往成為交通廊道的穿越區域,只有通道功能,沒有必要的出入口。如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風景秀麗,文化深厚,但基礎設施薄弱,“養在深閨人未識”。
基于生態文明思想,重慶產城景融合規劃研究從本底梳理、互聯互通、分區指引3個維度建立工作路徑:以本底梳理為手段,深刻認識產城景各要素的特質與內涵,建立全市名山名川名湖、名城名鎮名村等名錄體系;以互聯互通為目標,采取以點串線、以線帶面、織網融合的規劃方法,強化產、城、景要素的整體性和聯通性;以分區指引為統籌,提出“一區兩群”山水人文格局的空間形態意向,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見圖2)。

圖2 重慶市產城景融合規劃技術路線
基于對重慶山地城市特征、生態人文資源特色與產城景融合內涵的整體思考,以全市各區縣為單元開展資源稟賦分析,按照山、水、綠、文、鄉5個要素提煉和識別其特質資源,形成全市產、城、景要素資源庫。
1)根據山體的相對高度、基本形態等,識別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四大山系,縉云山、中梁山等23條平行山嶺,寶頂山、樵坪山等67座重要獨立山體。
2)根據水體的水文特征、流域范圍等,識別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嘉陵江生態人文風景帶、烏江百里畫廊3條風景帶,御臨河、小江等37條主要支流生態廊道,以及長壽湖、漢豐湖等220個湖泊水庫濕地。
3)梳理市域范圍內的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公園、山地生態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綠地資源,核實重要草場和江心綠島名錄。
4)深入挖掘重慶歷史文化根脈,依托名城名街名鎮名村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名錄,構建“一城一鎮”“一城一廟”等歷史文化體驗場所體系。
5)將田園風光作為鄉村的特色資源進行系統梳理,找尋一批具有山地特色的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
按照山水生態網絡與人居環境建設有機融合的原則,結合重慶山、水、綠、文、鄉5個要素的空間形態特征,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空間支撐體系,構筑全域“大山大江大城大美”的空間格局。
1)“面上保護” 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結合全市城鎮發展規模預測、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合理劃定全市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形成以方山丘陵、平行嶺谷地區為城鎮開發建設的主要承載區域、大巴山區與武陵山區作為生態保障支撐、其他國土區域為重點的農業生產空間基本格局。
2)“點上發展” 基于重慶產、城、景資源特質,充分發揮其生態、景觀、科普、生產等價值,研究山、水、綠、文、鄉5種資源要素保護與利用措施,謀劃“名山、名湖、名峽、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特色農業基地”等24個突出價值的特色魅力點,形成山水人文特色品牌。
3)“線上串聯” 圍繞“城景通,景景通”的目標,打造四大風景網,即依托主次干流、鐵路網、公路網、綠道等,構建“三江多支”的水上風景網、“快旅慢游”的鐵路風景網、“最美田野道”“最美森林道”“最美濱河道”的鄉村公路風景網以及郊野綠道風景網,通過多樣化的線路組織,在提高交通便捷度的同時,豐富居民的空間體驗感。
為科學引導各片區、各區縣差異化發展,綜合考慮全市的地理空間格局、地方文化特色等,制定全市“一區兩群”產城景融合規劃指引。
1)主城都市區 以“山水田園、立體都會”為總體空間意向,順應“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空間布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主城新區各城市為節點,以山水為脈絡,以田園為基底,以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區域綠道為串聯,優化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環境。重點依托江津四面山、永川竹海、潼南油菜花田等,打造自然景觀品牌;依托大足石刻、釣魚城等人文資源,打造嘉陵江生態人文風光鏈;依托白沙古鎮、松溉古鎮等,打造長江巴渝歷史風光鏈;依托金佛山、黑山谷等山地區域,建設中心城區山地后花園。
2)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 以“壯美長江·詩畫三峽”為總體空間意向,以長江為空間發展主軸,串聯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構建生態網絡與文旅網絡,形成“一心、一廊、五片”帶狀網絡化城鎮空間,展現沿江立體城市風貌。以“行千里,致廣大”為目標,策劃“千里長江游”等項目,將“忠縣—萬州—奉節”段打造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奉節—巫山”段依托瞿塘峽、巫峽等展示三峽紅葉、巫山云雨等自然美景,加強環三峽腹地巫溪紅池壩、城口大巴山等的保護利用,建設巴渝民宿、大巴山森林人家等品牌系列。
3)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 以“武陵桃源·百里畫廊”為總體空間意向,依托烏江畫廊以及區域交通走廊,串聯武陵山、龔灘古鎮、洪安古鎮等山水、歷史、人文資源,形成“一心、一堡、四節點”的城鎮空間,突出展示渝東南獨特的地貌景觀和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以“桃花源記”為主題,策劃山水交融的“武陵桃源游”等項目,依托酉陽桃花源、蚩尤九黎城等打造文旅融合新范例;依托大仙女山片區充分展示武隆、彭水等地生態基因庫;依托郁山、洪安等古鎮打造特色民俗文化網絡。
產城景融合的概念是基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思想的空間規劃建設新理念,其目的是建立根植于本地條件的空間發展格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重慶基于自身的發展實際和相關工作經驗總結,嘗試按照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理念,堅持產、城、景“三融合”,推動將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建設、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區的“兩融入”;采取“點—線—面”的規劃手法,統籌保護和利用山、水、綠、文、鄉特色要素,以水上風景網、鐵路風景網、鄉村公路風景網、郊野綠道風景網為串聯,呈現全域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特色風物、人文風韻、城鄉風貌之美,形成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的產城融合發展格局。
鑒于產城景融合的規劃理論與方法還需進一步探索與研究,結合本次規劃研究實踐,提出以下2個方面的思考:①持續加強產城景融合理論研究,通過不同地域不同規模的城市產城景融合規劃實踐,深化對產城景內涵、產城景融合的城鄉空間形態等領域的研究和探討;②加強產城景融合規劃技術支撐,制定產城景融合發展指標體系,一方面通過各級國土空間規劃逐級落實,另一方面將其納入旅游規劃、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等專項規劃中,以有效指導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