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婕,陳 功
(1.福建江夏學院設計與創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近年來,鄉村發展一直是熱點話題,各地鄉村興起以旅游推動經濟發展的熱潮。云水謠作為富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村,該地在發展酒店文化旅游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消費者在感受歷史古村落文化的同時,對酒店的環境有著更加個性化的需求,因此催化了當地酒店景觀設計從傳統走向與當地文化結合的新思路。客家文化是中國漢民族八大獨特民系之一的客家人的傳統文化,將客家文化融入當地酒店景觀設計中,并且結合當地自然景觀特征,使消費者通過視覺環境感受傳統文化,為當地旅游酒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源泉,對于提升酒店景觀設計水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客家人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遷徙南下的一部分漢民,為了與本地人民區分,這部分遷移人民被稱為“客家”。客家民系并不以地域劃分,大部分廣泛分布在我國南方省市,小部分分布在東南亞國家與地區。在客家人千年的奮斗歷史中,大部分中國古代文化被保留,如我國古代中原地區的儒家思想文化、崇文尚武的精神文化等,也融合了遷徙過程的其他異族文化,形成了獨有的客家民系精神。
1.1.1 客家人的起源
許多學者在研究客家文化的起源時都傾向于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提出的觀點,認為客家人是來自我國古代中原,保留了最傳統的漢族文化血統,是自西晉南北朝后北方漢民族受戰爭動亂侵擾不斷南遷的一支民系。但也有學者認為“客家”是一個超越民族、血緣的概念,是經過上百年變遷和吸收南方本地文化的大的文化載體,因此客家人不僅保留了我國中原古文化,也融合了江西、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等少數民族特點文化,并在這些文化的基礎上,以團結互助、開拓奮進為核心,逐代傳承至今。
1.1.2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根據不同的特點可以分為許多種類。例如:信仰佛教、媽祖的宗教文化,尊崇儒家的道德思想、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開拓進取、團結自強的精神文化,民間獨特的客家方言、特定的節慶民俗等行為文化,頗有獨特風味的飲食文化,以及享譽世界的以土樓為代表的建筑文化等。
居住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梅海鎮古村云水謠(古名長教)的支系客家人,由于受遷徙路線和本族大姓簡姓家族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如重視教育、崇尚文明禮儀的精神文化,祖先崇拜、神明崇拜的祭拜風俗文化,以及傳統服飾、飲食、方言等行為文化。本文主要根據云水謠客家村民的民俗習慣,以及筆者實地考察,深入分析以下幾種長教客家文化。
1)民俗文化 云水謠古村的民俗文化有祭拜本族簡姓的大型祭祖儀式,圍繞當地民族建筑土樓而形成的傳統節日文化,以及傳統節慶娛樂表演戲臺、山歌、木偶劇等。如正月十五,長教民眾以和貴樓、懷遠樓為聚集點,開展猜燈謎、放煙花、掛花燈等活動;土樓內的居民以建筑為單位,逢年過節數百人聚集一樓,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懸掛大紅燈籠、張貼大紅對聯,當地人在環周圍合的內院空間中穿著傳統服飾以獨特風味的客家菜招待親朋好友,用熱鬧的慶典活動渲染濃濃的節日色彩。
2)飲食文化 古時的艱苦環境和生活習慣形成了客家人以禽類、山珍、野味、雜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在烹飪上客家菜偏重肥美、咸香、熟食,同時也有偏好禽畜內臟、藥膳等食材的特點。云水謠當地美食土雞湯是以一種山草“牛奶根”或“虎尾輪”燉煮而成;光魚湯是以當地一種名為“粗鱗”的淡水魚為食材,魚鱗可食用;當地的特產美食如五彩年糕、酸菜筍、客家糯米酒等都是以當地的山珍就地取材,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
3)客家精神 云水謠古村傳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精神,重視優秀品德的傳承和知識經驗的積累,自古該地就有以私塾辦學的傳統,土樓中隨處可見的牌匾、楹聯也體現出當地的文化風氣。云水謠古名長教取“長遠教育”之意,長教人重視家族教育文化,無論子女是男是女,都給予同等的教育,客家人認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后代,改變命運。
云水謠著名的土樓“懷遠樓”外形為圓形,外觀上來看是由封閉型的外部墻體和開放型的內部空間所組成,整個建筑中間留有空地,形成以空地中心為圓心的圓形建筑整體。圓形土樓的建筑形式來源于客家遷徙文化中團結一致、抵御外敵的客家精神,也體現了客家文化對道家“以無為本”、佛家“中空”思想的內化。在選址上,土樓也遵循了中國傳統風水學的觀點,大多建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講究“天人合一”的設計原則。
1.2.1 土樓建筑特點
福建客家土樓是將本地的紅色壤土混合發酵后作為墻體主材,采用石材作為建筑基地,并將藤條、竹絲等韌性材料與墻體混合,形成堅固厚實的墻體。土樓的外墻不僅能夠抵御野獸侵襲、外敵攻擊,同時也能夠抵御自然災害、惡劣天氣等。以懷遠樓為例,該樓內部空間通過木材建造的通廊連結,內院有圓形祖堂,與建筑外墻形成兩個同心圓,通廊設置在3層和4層,廊之外設計有腰檐。懷遠樓每層的墻體與重心逐步減弱,通廊的屋檐層層遞減,不僅為居住者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居住空間,也起到了保護建筑墻體的作用。福建現存許多土樓建筑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有些甚至經歷地震、風雨、炮火依然保存完好,這也印證了客家人的建筑智慧。
1.2.2 土樓建筑體現的客家精神
為應對各種災害和禍亂,客家人采用圍合形建筑形式建造住宅。圓形的土樓建筑防御性高,體量可容納上百人,客家人通常以宗室為單位整個家族居住在同一棟樓里,并將宗祠建立在土樓中央。這種傳統的建筑為客家人提供了和諧互助、團結和睦的家園環境,同時在世代的生活過程中加深了家族之間的情感與凝聚力。土樓在建筑形式上體現了客家的團結精神,在內部裝飾內涵上傳達了客家崇文重教的精神。
隨著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酒店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酒店設計不僅是室內空間的單純裝飾,在室外景觀上更需要通過具有人文內涵的“造景”模式激發客戶的潛在需求。自然景觀本身不具備人文意義,但在城市演進過程中人文景觀越來越多,根據不同地域、民族、宗教、文化衍生出的人文景觀,為景觀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地處風景區的酒店景觀設計如果引入當地文化內涵,不僅能強化整體文化氛圍,還能吸引人們通過視覺的感知,體會當地文化在靈魂與精神上的意義。
在酒店景觀設計中,表現文化的形式豐富多樣。首先,景觀文化要具有地域特征,就必須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結合,考慮當地的地理因素,選擇與生態環境相契合的景觀植物;其次,站在文化傳播的角度,文化符號的提煉更能直觀傳達人文內涵;再次,從景觀要素方面考慮,無論是從景觀平面布局、景觀小品還是景觀鋪裝、景觀建筑等方面,都可以將文化融入其中;最后,在材料和色彩的選擇上,應使用當地環保材料以及與本地色彩相適應的色系作為搭配。因此在酒店景觀設計中,設計者需要深入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歷史發展背景,并從中提取文化要素,使酒店景觀與人文環境相協調。
2.2.1 對文化風俗的提煉
文化風俗是人們身份認同感的來源,它浸潤在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習慣、節慶、語言傳播著不同的文化風俗。在景觀設計中,設計師通過不同的布景形式,對文化生活進行提煉,將民俗文化場景以縮影的方式在景觀小品和植物造景中體現,使酒店景觀除了具有靜態的觀賞作用外,還附有動態的場景變化。游客可以通過打卡的形式參與民俗活動,既傳播當地民俗文化,又起到吸引游客、豐富酒店娛樂生活的作用。設計師還可以對景觀節點賦予詩意的名稱和背景故事,以此表達當地文化中一些美好的寓意,使參觀者通過聯想體會文化中的內涵。
2.2.2 對建筑風貌的提煉
景觀與建筑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景觀是建筑的外部空間,在酒店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建筑外觀對景觀的影響。云水謠古村建筑以土樓建筑為特色,在土樓的外部造型上以大型圍合式幾何形態呈現,空間上有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的特點;在其內部細節上,處處充滿浮雕彩繪、鏤花瓷窗、特色屋檐屋脊等精美細節,無處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瑰寶。在景觀設計上,可將土樓內外的造型、裝飾風格、藝術價值進行提煉,使建筑風貌融入景觀要素中,與景觀各個要素之間相呼應,甚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漳州通美云水謠莊園酒店項目位于云水謠古村旅游區內,地處廈門、龍巖與梅州三市的中心點,村中悠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和靈山碧水,吸引許多慕名前來旅游的閑雅之士。該莊園園區占地面積約113.34萬m2,酒店區位于整個園區的西南部,用地面積為57 728.96m2。該項目景觀設計分為以下部分。
迎賓區為整個酒店中庭的中心景觀區,由建筑四面圍合而成,有3個主要出入口,是酒店內部景觀的核心區域。該區以“重山禪境”“林山碧水”為主題,將悠長的古道、百年的老榕以及神奇的土樓作為設計元素,給人以超然物外的景觀氛圍體驗。
入口處的景觀雕塑名為“布驚歸來”,采用客家人心目中的吉祥鳥布驚作為雕塑的主題,有美好、吉祥的寓意;庭院右上方設計了一處演繹舞臺,每逢節慶時,可開展民俗慶祝儀式,吸引游客駐足體驗當地文化。
整個庭院的綠化選擇以姿態優美、局部搭配片石和種植規格適宜的松、竹、梅等植物為主,形成以小見大的山水美景作為景觀空間。
長教溪是當地一條著名的水源,貫穿整個梅林鎮片區。水象征著生命源泉,也象征著長教的教育文化源遠流長。酒店內庭景觀以“山”“水”為設計主題,綠化以羅漢松搭配“山”營造山石禪意的氛圍,以竹搭配“水”烘托寧靜水面的意境,局部以紅楓、元寶楓等色葉植物增添庭院生氣,打造集山水、氣韻、淡泊寧靜于一體的禪意空間(見圖1)。

圖1 酒店內廷效果
該項目的酒店露臺分為2層和2層。2層近宴會廳的露臺主要用于后勤人員打掃使用,該屋面景觀重點在于提升親子房客人的視覺感受體驗。3層近餐廳的露臺花園目前有3個出入口,東北側的露臺作為餐廳包間的外延,該區域功能定位是室外的燒烤活動空間;西南側的部分因為靠近客房居住區,設計為較安靜舒適的戶外休息場所。將土樓內的裝飾以景觀小品的形式搭配在露臺空間里,綠化以花箱種植為主,搭配組團花灌木,形成高低錯落的景色。
酒店設有4個獨棟的別墅,別墅庭院綠化采用組團式種植模式,通過喬灌草的合理搭配,打造富有層次的庭院綠化;結合庭院的材質與景觀戶外小品,營造放松身心、親近自然的歸家感。庭院內放置了客家人生產活動的農具作為景觀小品,反映了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
如今,客家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依然是眾多學者爭相討論的議題;自我國大力推進以全域旅游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以來,與旅游相關的酒店設計、景觀設計也成為熱門的研究領域。討論將客家文化與酒店景觀相融合,不僅在項目實施上具有理論指導意義,也是探討如何將酒店景觀設計推向更長遠與更持久的發展。未來酒店的景觀設計應該以文化為特色,提升酒店景觀的人文內涵,為我國的文化旅游酒店業帶來更多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