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剛,張 康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11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20年來,洪湖地區在黨中央的幫扶下,“三農”問題得到顯著改善。但由于地方發展以環境破壞為代價而引發的生態問題日益加劇,使濕地問題備受關注。在此背景下,從生態視角出發,對洪湖濕地進行整體的修復規劃。如何在既保障民生又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修復濕地生態,通過生態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成為設計研究的重點。
洪湖為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是千湖之省——湖北省最大的濕地保護區。現存湖泊面積348.33km2,湖底高程自西向東略有傾斜,整體地勢較為平緩。
洪湖位于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與洪湖市之間,其面積超過90%的部分屬于洪湖市,故洪湖市以“洪湖”二字命名。設計遵循國土規劃,從湖北省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空間布局與旅游發展戰略規劃、人口集聚度、主體功能區域劃分4個方面,對濕地進行分析定位,得出該地具備良好的原生態基礎,整體處于資源未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狀態。
從氣候條件的角度出發,對洪湖濕地全年逐月平均溫度、平均濕度、平均降水量及全年風向進行調研數據分析。洪湖濕地保護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梅雨季節時間長,降水充沛且比較集中,是導致連年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應對季節性集中降雨是設計解決的問題之一。
通過數據可視化體現,可以看出洪湖地區城鄉居民收入雖有所提升,但還是存在較大差距。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占比越來越重,客觀地反映出發展服務旅游業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洪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周邊居民收入以水產業為主、農業生產為輔。鄉村加工農產品企業,技術設備不成熟,工人意識不統一,產品特色不突出。通過現代經濟方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是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
洪湖周邊歷史文化遺址豐富,古屬于云夢澤,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西北岸邊瞿家灣鎮是抗戰時期湘鄂西重要的革命根據地,與洪湖市修建的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形成了環湖歷史革命路線。驚蟄開湖、端午賽舟、漁歌唱晚等水文化形成水鄉的一道特色風景。周邊旅游勝地頗多,為濕地旅游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引流條件。
洪湖地處湖南、湖北兩省交界之處,隔長江而望洞庭,賞天下名樓之岳陽樓與黃鶴樓。周邊發達的交通網為洪湖發展濕地旅游產業提供了助力,同時將帶動周邊經濟,緩解漁民上岸就業壓力與濕地修復的人為阻力。
1)水生態變化 20世紀上半葉前,洪湖地區漁民采用傳統的生態捕撈方式,湖水清澈見底,水質一直屬于國家Ⅱ類水質,是水生物產卵、珍稀動物繁殖的絕佳之地;20世紀50年代后,國家大力興修水利設施,江湖由此阻隔,隨緩解了地方的水患災害,但也阻止了珍稀動物的回游繁衍;改革開放后,國家大力發展經濟,洪湖周邊漁民大量人為圍堤造田;20世紀90年代,湖區圍網養殖、過度捕撈等行為導致湖體負荷過重,水質急劇惡化,一度下降至劣Ⅴ類水質;2011年出現百年罕見的旱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警告,加強旱澇災害的防控管理、保護水質安全,是洪湖地區人民共同面對的問題。
2)土地利用變化 通過收集資料分析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20年代洪湖濕地用地類型變化概況,以10年期限為調研節點,發現洪湖濕地整體藍綠用地明顯減少。21世紀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在生態系統平衡中的阻礙越來越大,導致湖區生態問題層出不窮,日益嚴重,許多專家開始關注洪湖濕地生態問題。
洪湖地區具有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和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擁有獨特的濕地自然景觀、紅色老革命根據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整體經濟較為落后,濕地的脆弱性給工業發展增加了難度。本土居民文化水平較低,環保意識較弱。同時,脆弱的濕地環境、生態系統的破壞、水質的惡化、災害的侵襲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周邊鐵路交通陸續建設,基建設施不斷完善,投資商大量入駐,給湖區發展提供了巨大平臺。這對于洪湖地區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
一個完整可持續的生態濕地系統,由非生物要素與生物要素組成,在一定程度上與功能健全的生物個體構成一致。生物體的各個系統共同運作、組織相互協調、細胞代謝更替,形成相對平衡、運作穩定、可持續的生命有機體。濕地景觀正如生命有機體一樣,由水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協同調節濕地平衡,共同抵御洪澇災害,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生物學角度和宏觀視角來看,濕地系統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而從微觀視角觀察,它又是一個細胞體。在被人類行為破壞的洪湖濕地系統中,引入濕地細胞體模式,最大程度地減少外界的干預,使之保持自然形態、自由生長、自行修復。
秉持山水林田生命共同體可持續理念,通過“四生”策略對洪湖濕地保護區進行規劃設計,保護生態,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對洪湖地區鄉村振興起到推進作用,整體設計思路是通過濕地生態修復奠定建設的基石,在友好生態環境下進行宜居生活建設,對紅色基因文化采取創新綿延以完成歷史生命傳承,最后達到經濟生產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最終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益于生態的穩定。引出“四生”理念,即濕地生態、宜居生活、經濟生產、文化生命之間的關系,以及三大產業共同協作的關系。
在對前期調研資料進行整合后,從濕地保護總體規劃、濕地功能、景觀結構、水系結構、道路結構和植被類型6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將平面規劃為“一園四帶七區”:濕地生態公園、主要河道治理帶、沿岸植被修復帶、蘆葦十里景觀帶、濱湖親水景觀帶、水體重點保護區、林業重點修復區、芡實養殖示范區、紅蓮修復養殖區、菱角養殖示范區、農田及水產養殖區、棲息地重點修復區(見圖1)。

圖1 設計方案展示
1)可食性生態浮島的概念 生態浮島已經被提出并實施,其主要起到凈水和觀賞作用。在此基礎上,將可食用地景與浮島進行概念整合,形成可食性生態浮島。所選擇的浮島植物以本地的菰、水稻、蘆葦、菖蒲等為主,這些植物既可以進行生產,又能凈化水質。另外還交叉種植一些凈水能力強且有價值的外來物種,如美人蕉、水竹等。
2)浮島結構、組合方式及其功能 浮島主體材料采用木質綠色材料;利用可拆卸式種植孔,以方便后期植物播種;底部網兜防止植物脫落;利用沉石和可伸縮繩對浮島固定,可保證在枯水期、平穩期及豐水期的穩固性。浮島板塊都能單塊或多塊組合使用,組合方式可根據所放置的區域進行調整。因此,按分布方式將浮島組合分為3類:點狀分布、線狀分布、面狀分布。點狀、線狀、面狀組合分別適用于面積較小的水域、較為狹長的水域、面積開闊的水域。浮島同時具備生態功能、生產功能、生活功能。
3)浮島裝置的工作原理 浮島的工作原理之一為光合作用總反應式:CO2+H2O→(CH2O)+O2。浮島的凈水原理是通過凈水植物的根須對水中過量的N、P、K等元素和污染物進行吸收,以此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和湖底淤泥硝化。與此同時,浮島的遮陰作用可有效預防水體溫度過高,為水生物提供棲息地。
將設計分為重生篇(濕地生態修復)、共生篇(宜居生活建設)、新生篇(經濟生產發展)、再生篇(文化生命傳承)4個部分進行展示。
1)重生板塊 從濕地修復的角度出發,通過利用本土植物大塊分區、小塊分割、局部交叉的手段對湖濱生物棲息進行修復。同時,研究河道的分段凈化處理方法,將生活用水從河道入湖口開始逐段凈化,保證最后流入湖區的水經過初步凈化,減輕湖水自凈壓力。在雨洪管理方面,通過對駁岸的多形式處理,提升堤岸的可調節性。
2)共生板塊 通過對居民需求和人群結構的分析,結合國家退湖還田的政策要求,做好洪湖漁民生活上岸安排、分田到戶、完善基建、改善環境、構建鄉村空間綜合體,營造濕地與人共生、人湖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打造濕地療愈景觀活動——共享農業模式,增加地方居民生活幸福感,緩解外來游客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壓力。
3)新生板塊 傳統的產業模式已與時代發展軌跡有所偏離,創意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應運而生。結合洪湖地區產業特點打造綠色循環生產方式,提出“蝦+稻”共生循環系統和“魚+菜”共生循環系統:通過水稻和蔬菜凈化水體,為龍蝦和魚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龍蝦和魚類的糞便殘骸為微生物提供食物,微生物通過分解殘骸又為水稻和蔬菜提供營養,兩種綠色循環生產模式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搭建“互聯網+特色產品鏈”體系,利用現代網絡優勢宣傳洪湖特色產品。
4)再生板塊 通過對周邊歷史遺址的整合串聯,形成完整的環湖一周觀光線。打造濕地瀕危生物保護IP,將濕地保護生物做成文創產品、宣傳海報,時刻提醒大家要保護洪湖濕地,愛護環境,還珍稀動植物一個美好的家園。
對濕地植物修復選種,主要選取耐水喬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4大類17個品種,對其學名、四季調色板、功能屬性進行評價分析。通過模擬修復0~20年剖面植物生長的關系示意,明確生物優先級關系。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內容,也是衡量設計是否合理的重要標準。洪湖濕地保護區鄉村振興研究從生態視野出發,從生態修復、宜居打造、生產創新、文化傳承4個角度說明綠色可持續理念對環境的重要性。通過探究人與濕地和諧共處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既保證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又保障地方居民的民生問題,得出通過生態設計手段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