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璐璐,韓衛成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穆村古鎮坐落于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城西5km處,東鄰離石,西濱黃河,北接臨縣,南鄰中陽、石樓,是黃河流域沿岸城市之一。古鎮的交通區位優勢在歷史上就已經顯現出來,在其周邊環抱著諸多有名的商業集鎮,例如柳林古鎮、磧口古鎮等。明清時期,太軍公路東西向橫穿古鎮南部,村內富戶賈氏家族帶領村民開店做生意,明清商業街一度繁榮,曾與磧口古鎮一樣繁華熱鬧。村中歷史建筑大多形成于清朝中期,此時正是山西晉商文化鼎盛時期,至今留存下來的明清時期歷史院落分布集中,數量眾多,共計62處,主要有背道13號民宅、王恩補院、德厚堂店鋪、合盛旅館舊址、賈廷光院、劉元雄院等。其獨特的建筑形式與構造是地域文化得以延續的基石,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為挖掘晉商文化、呂梁文化保留了重要的實物例證。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些建筑一方面在自然風化中逐漸破敗消亡,另一方面也正在遭受人為的改造。在倡導文化自信的當下,對這些古建筑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保護古鎮殘存的歷史文化載體,更有利于延續古鎮獨特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文化意義。
院落可視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代名詞,由建筑與圍墻共同圍合而成,組成一個個半私密空間,它是古鎮形態肌理的重要基本單元,其組合方式直接影響古鎮的整體空間形態。在穆村古鎮,這些傳統院落一部分在僅有的少許平坦地帶沿明清老街緊密排布,一部分則在北側山坡因地制宜地順勢而上,故因地形限制、身份地位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點的院落形式,充分體現了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傳統營建觀,這種順應自然的空間組織方式值得探究。
穆村古鎮的民居院落采用傳統的四合院模式,院落一般呈矩形或方形,軸線對稱,主要以一進傳統四合院為主,少數院落是三合院、二合院,當然也有因地形地勢的限制在軸線對稱的四合院基礎上作出變形的。一進四合院由四邊布置的房屋和院墻組合而成,在古鎮中這種類型的院落主要分布在明清街兩側,通常將倒座用作沿街店鋪使用。三合院是由正房、兩側廂房和院墻組成的院落,院墻通常比較高大,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除此之外,在古代,院落的大小、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主人的身份地位。在穆村古鎮還有縱向展開的院落,即由基本的四合院母體與三合院縱向相連形成的二進院落,一進院與二進院之間通過過廳或者過門相連,過廳前后正中開門可以直通后院,或者在過廳與院落間的腰墻上辟一個小門。
穆村古鎮的民居庭院空間長寬比為(1.2∶1)~(1.3∶1),主要有 4 種形式:“工”字形、T 形、“一”字形、L 形,還有一些不規則形(見圖1)。“工”字形大多是四合院的院落形制;T形一般是無倒座的三合院院落形制;“一”字形院落形制多見于無兩側廂房的二合院中,該類型院落比較少見;L形多見于長寬比為2∶1的長條形院落中;不規則形多見于地形狹窄受限制的院落中。

圖1 院落形制、內院空間及入口示意(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院門因院落所處位置及功能的不同有4種布置情況。
1)居中式 院門在院落中軸線上的設置分2種:①在三合院的中軸線上獨立布置;②在四合院的中軸線上單獨設置或以倒座的明間作為門廳。
2)正開式 在院落的東南角方位,這是古人認為最優的方位。
3)斜開式 在廂房與倒座形成的側墻邊面向巷道布置或依地形地勢向巷道開設院門。
4)自由式 該類型院落一般是順應地形地勢而設置門的位置。
建筑是一門造型的藝術,中國古建筑以木構架建筑著稱,各地又在自己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下發展出適合本土的民居建筑形式,可謂豐富多樣。在晉西黃土高原地區,窯洞是古人創造出來的古老的穴居形式,有很強的地域適應性,主要有靠崖窯、地坑窯、半地坑窯、錮窯。靠崖窯、地坑窯、半地坑窯等黃土窯洞依山崖而建、順應自然,在充分依托自然地形地勢的同時又節約了土地。錮窯則是人們為適應復雜地形條件摸索出來的一種適應性更強的窯洞形式,這在古鎮建筑上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此外,穆村古鎮屬于商貿型聚落,因而村內建筑按使用功能主要分為3類:沿明清街密集排布的前店后宅式商住混合建筑、主要商業街外圍的居住建筑及散布在其中的公共建筑。這3類建筑的用材與結構、施工技術與藝術都運用了當地獨特的構造體系,有著一致的定型模式。
古鎮民居建筑多采用窯洞與木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單體建筑按照在院落中的位置及承擔功能的不同分為正房、廂房、倒座、過廳、院門等,造型豐富多彩,簡繁得當。
正房多為2層,也有1層的,多設在3、5、7級臺基之上,可以說是延續了我國古代建筑特有的三段式結構:臺基、屋身、屋頂,代表富貴和高雅。1層或為錮窯平屋頂,女兒墻上設有裝飾精美、寓意吉祥的各類圖案,或為錮窯外設單坡檐廊,多是明柱廈檐;2層或為窯房同構型,或為明柱廈檐加窯房同構,即在窯上建木構架房屋,屋頂為雙坡硬山式。2層相對1層向后退一定距離,站在2層欄桿邊往下看,風光盡收眼底。廂房在院落中左右對稱布置,多為1層,極少數院落是2層,有的是多孔平屋頂錮窯,有的是屋面向院內傾斜的單坡硬山頂木構架建筑,坡向院內,有“聚財”之意,多用青磚砌筑為兩間或三間,通常用來居住或作儲藏間。倒座則多為1層平屋頂錮窯,也有雙坡硬山頂磚木結構型房屋。磚木結構型房屋多作為沿街店鋪來用,出檐較短;也有一些房屋前設無木柱支撐的廈檐,又稱“無根廈檐”。院門作為院落的入口不僅是一座宅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它的門面,其造型、結構、裝飾給人以直觀印象,往往彰顯著主人的財勢、追求與聲望。古鎮宅院大門主要有4種:門洞式、屋宇式、隨墻式及門樓式。
總的來說,古鎮窯洞和木結構的結合主要有5種形式:①明柱廈檐,即錮窯前加建露明柱支撐的單坡檐廊;②無根廈檐,即錮窯前設從墻中伸出的石板來支撐的單坡檐廊,受結構限制通常較窄;③窯上建房,即錮窯上建木結構房屋;④明柱廈檐加窯上建房,即錮窯前設檐廊,上邊加建木構架建筑;⑤單獨的木構架房屋,通常用作東西廂房、倒座或二進院落的過廳。窯前設披檐的形式不僅使建筑不再單調、更有層次性,而且使窯洞免受雨水沖刷,延長了窯洞的壽命。窯上建房體現了人們為獲得更大的使用面積向高處要空間的思想,也體現人們創造力(見圖2)。

圖2 立面造型、垂直交通(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院落在垂直方向上的豎向交通主要是通過樓梯連接。
1)樓梯位于廂房靠近正房的山墻貼邊處,一面可以到達廂房屋頂,一面可以到達正房2層,這種類型的樓梯在古鎮中比較多見。
2)正房盡間處設置通往2層的樓梯,較為少見,如當鋪院。
3)在廂房靠近倒座的1層盡間處設置直通2層盡間的樓梯,只見于永盛昌店鋪院落中。
4)在室外借助可移動的木梯通往屋頂。
民居建筑裝飾為建筑實體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人們創造性地運用象征、隱喻等藝術手法將當時當地的審美意識和思想觀念融入建筑構件裝飾中,不僅為建筑注入活力,豐富了建筑的造型,增強了建筑的美觀,保護了建筑構件,延長了建筑壽命,而且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理想與文化、社會地位的追求與期盼,體現了民間建筑工匠的精湛技藝與豐富的想象力。
古鎮建筑的裝飾類型豐富,別具一格,裝飾內容更是精雕細琢,是研究晉商民居建筑文化不可多得的實體資料。古鎮的裝飾,按材料分有磚雕、木雕、石雕;按裝飾部位分有匾額、斗栱、雀替、脊飾、脊獸、女兒墻、墀頭、額坊、鋪首、柱礎、門墩石、土地龕、戶對等。其中,以木雕雀替、斗栱、額坊、磚雕墀頭、脊飾最為多樣,不同的裝飾內容代表主人不同的向往與追求。古鎮的木雕主要集中于明柱廈檐的檐廊以及屋宇式院門的木構件上,以姿態萬千的植物紋樣來裝飾,在遮風擋雨的同時使建筑顯得更加氣勢恢弘,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主人的身份與地位。漫步在古鎮的大街小巷,這些裝飾恰到好處地與建筑融為一體,給人以自然、得體的視覺感受,使人不得不為其深厚的文化氣息與文化底蘊所折服。
說到我國古建筑,不得不提起木構架結構(包括抬梁式結構、穿斗式結構等),這種結構以木材作為主要材料。建筑的材料決定了建筑的結構和構造,人們可能往往認為我國古代建筑都是木材建造的,但實際上我國古建筑在材料上講究“五材并舉”“以材為分”,磚、瓦、木、石、土,各取所長,各盡其材。木構架房屋雖然是我國古建筑的特色,但是我國古代倡導充分利用地域材料來建造,因此,各地因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材料的選擇會各有所偏,也就產生了多種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穆村古鎮地處晉西黃土丘陵溝壑區,古代這里森林茂密,木材豐富,后來因開采過度,木材料缺乏,建造純木結構的房屋比較困難,因此采用了較易得到的磚石材料建造適應性強的錮窯,并將其作為主要建筑形式。相比需要穿土而成的靠崖窯、地坑窯等窯洞形式,錮窯在結構上形成了拱券結構體系,無需依靠山體承重就能四面臨空、自身獨立,不僅可以適應任何地形、布置靈活,而且繼承了土窯冬暖夏涼的特點,既有傳統窯院的粗獷,又有傳統木構架的精巧,因材施用不失為一種最佳的選擇。
同時,在文化交融的影響下,先民自覺將錮窯與木構架房屋結合起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因而古鎮窯房同構、磚木結構的建筑比比皆是。多種材料因材施用,因地制宜,磚與木的結合、拱券結構與木構架結構的結合、錮窯與木構架房屋的結合,共同構成了穆村古鎮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空間形態。
穆村古鎮民居建筑宅院考究、造型獨特、裝飾精美,充分反映了古鎮的經濟社會狀況與文化底蘊,是古鎮地域文化的鮮明代表。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生活方式,人們也早已忘記它曾經的光輝,每次去古鎮都能看到一些正在翻新或者瀕臨倒塌的建筑。然而古鎮所處位置恰好是鎮區,有一定的區位與地理優勢,古建筑的保護、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較為便利。希望通過本文使人們認識到古鎮建筑的價值所在,并能夠自覺維護、傳承、延續古鎮特有的建筑文化,保護這一方水土、這一份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