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淇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蘆村位于欽州市靈山縣東北面,佛子鎮西北面,距離縣城8.7km。村莊地處丘陵地形,地勢平坦,建筑布局緊湊。大蘆村勞氏古宅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包含鑊耳樓、東園別墅、勞克中公祠、東明堂等建筑群,是目前廣西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見圖1)。2007年,大蘆村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行列;2012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大蘆村還享有“廣西楹聯第一村”“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等榮譽和稱號。上述資源成為大蘆村獨特的名片,既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又具有一定的開發與研究價值。

圖1 大蘆村平面
大蘆村之所以叫“大蘆”,究其原因就是其創建之初本是一片蘆葦叢生的荒涼之地。在與當地村民的溝通中了解到,創建與開發這座村落的先祖是來自山東的勞氏一族,遷徙時間大概在明朝嘉靖年間。當地居民生活樸素,目前大多使用現金流通,電子支付尚未普及。當地老人講白話,在模糊言語中了解到大蘆村經歷了40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并且保有大量明清時期的特色建筑群,以及百年古樹、特色風俗等。觀察村民的生活方式,就移民而言已經很難見到村民保有北方地區的風俗特色,更多的是與廣西當地融于一體。無論是語言、飲食習慣還是風俗特色、建筑風格,都與桂南本土人民無二致。較有特點的是訪談中村中老人不斷強調讀書的重要性,這一點在大蘆村中的家訓中也有所強調。無論讀書是為入仕做官還是文化傳承,都從客觀上促進了大蘆村文化的發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蘆村擁有大量的楹聯與牌匾遺存,它們記錄了大蘆村曾經的輝煌與發展過程。作為當時官宦人家的勞氏家族憑借著勤勞、勇敢、進取的優秀品質,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使得家族基業不斷夯實,也促進了村落獨特文化與風俗的發展。
大蘆村擁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部分:物質文化資源,如古樹、古建筑、楹聯、牌匾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如宗族文化及家族傳統、楹聯所體現的儒家文化和耕讀文化、楹聯書寫的傳統習俗、景觀布局所體現的景觀設計文化,即開門見景、開窗見景、洗衣見景等,體現了天人合一。這些資源成為大蘆村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其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并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隨著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政策的不斷深入實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越來越得到重視。可以通過整合旅游資源,開發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增加整體競爭力,注重開發參與型和體驗型的旅游項目,充分利用獨特的楹聯文化與建筑文化,給游客以沉浸式體驗。唯有如此才可以在保護大蘆村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鑊耳樓是大蘆村現存最古老的建筑(見圖2),又稱“勞氏祖屋”。建筑體量上,寬約50m,長約90m,總占地面積約4 000m2。布局為兩排五進的院落,建筑整體由前門樓、主屋、廊屋及廊道、斗底屋及圍墻組成。大蘆村明清建筑群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功能齊備、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在歷史時期,民用住宅的建筑最高規格便是五進縱深格局,由此可見大蘆村鑊耳樓在民居建筑中的等級已達到上限,并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代表性,體現了當時農村建筑的風格風貌。鑊耳樓本身與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緊密相關,體現了森嚴的家教文化和濃厚的宗法文化。

圖2 大蘆村鑊耳樓
三達堂、鑊耳樓這兩處民居建筑群是大蘆村初期建造的主要建筑物。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縣儒學庫生勞經帶領家眷遷居至大蘆村并開始進行鑊耳樓的建造。經歷了勞氏第二代、第三代的不斷努力,鑊耳樓才初具規模。當時正處于明末清初,政權交替、百廢待興,勞氏家族到達桂南大蘆村后最先建造的就是鑊耳樓。至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勞氏家族中第四代成員勞弦通過撥貢考試進入國子監。從國子監畢業后,朝廷授予其內閣中書舍人的職位,不久便擢升兵部任職方司主政(官拜三品),朝廷準許封贈其三代先祖。于是,鑊耳樓在建造過程中將外側的墻體兩端高高豎起并修建成為圓弧狀,正因這樣的外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炒菜所使用的鐵鑊外沿兩邊對稱的把手十分相似,所以稱其為“鑊耳樓”。直到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通過勞氏祖輩四代人的不斷付出,用了近200年的時間將鑊耳樓建成。
大蘆村祖屋鑊耳樓墻頭造型獨特,構造別具一格。上文曾講到其命名是由于和鐵鑊外沿的耳把相似,同時又由于這樣的弧狀外形與過去的官帽十分相似,所以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被人們賦予了升官晉爵的美好寓意,民間更有富貴吉祥、豐衣足食之說。明清時期的欽州靈山,官職也是影響鑊耳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職位越高,鑊耳越大,以體現身份。至于山墻如何防火,其高出瓦面3m長的高聳墻頭發揮了作用,當有火情發生時,墻體可以有效地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山墻頂部的主要裝飾物是瓦片,墻面中的上半部分是裝飾的重點,下半部分則是沒有裝飾的留白,主要使用灰塑建造技法,通過這種方式在建筑物上部建造出飛檐翹角,增強美感(見圖3)。由于這座鑊耳樓建筑在明清時期是官員生活居住的府邸,在相應的設計裝飾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甚至在山墻的尾部也體現了建造者的用心。其上雕刻的圖案樣式大多為花草紋、夔龍紋等,在裝飾上搭配了用灰塑技藝制成的飛禽走獸。為使其栩栩如生富有立體感,在裝飾中還結合線條形的灰塑,使整個立面如有龍魚游動、水草招搖,其風格大氣美觀、豐富立體,整體建筑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極具嶺南特色。當鑊耳樓聚集成為建筑群時,遠遠眺望,規模宏大,頗為震撼。

圖3 大蘆村鑊耳樓山墻
在建筑材料上,鑊耳樓為磚木結構。墻體所使用的磚多為里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墻體外部或上部為磚窯燒過的青磚,墻體里面或下部為泥磚。建造目的既可以使墻體外部經受住雨水的沖洗與侵蝕,又可以使墻體下部有足夠的強度支撐房子本身的重量;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這樣的建筑材料還能使房屋具備冬暖夏涼且不過于潮濕的優點。
鑊耳樓的建筑格局十分規整,充分體現歷史時期官邸的特色風格。根據現代建筑的標準來衡量,鑊耳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樓”,而是一種單層式建筑,整體平整。根據平面圖來看,其布局呈“國”字形。鑊耳樓大門的入口在東側,進門后就是一進門的大院,在第一進院前有一定的空間作為地院,其外圍與“叵”字十分相似。在主屋的兩側設有門房供下人居住,后側的正屋中放置了轎輿等用品,如果有紅白喜事要操辦,正屋就會改為奏樂演出的地點。靠近外圍墻朝向正屋的是一排較為低矮的馬廄,用來飼養馬匹。在一進院之后的二、三、四進院的格局與第一進院相同,按照長幼次序分配居住。同時,在輔屋中的頭廳位置供奉了當地的土地神位。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拾級而上,不自覺會有一種威嚴感。正屋或輔屋兩邊相隔走道側面的房間是用作存儲糧食或雜物的廊屋,在建筑的最后隔著一段院落設有一排廊屋供仆人及侍女居住。在天井兩邊、房屋墻體的上方,墻面設計別出心裁,由檐廊的“丁”字形通花墻組成。這樣巧妙的設計構建,不僅可以使房屋內部采光的需要得到保障,還可以加快空氣流動,防止屋內發霉。與此同時,還能夠兼顧女眷出入、仆人進退,不失禮儀體統。在房屋內部多設有屏風,根據現場的考證,屏風的作用是由于過去的觀念習俗,婢女不可拋頭露面與到家中拜訪的賓客直接見面,所以端茶送水時會到屏風后面由男仆再端到主人與客人所在的堂屋之中。這樣的建筑風格體現了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落后封建思想,一定程度上還原了那一時期的社會風貌。
大蘆村鑊耳樓設計巧妙,其建筑坐北朝南,北高南低,這樣的設計除了讓人有朝拜威嚴之感外,更為重要的是其排水作用。大蘆村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性氣候,炎熱多雨。古宅的地勢北高南低,從進入院子開始,伴隨著走進的不斷深入,地勢也隨之抬高并有臺階鋪設。古建筑的外墻以及臺階與地面相連的地方都進行了排水設計,留出了排水口,同時在鑊耳樓內部的第二進院至第五進院房屋地下鋪設了直線形的管線。這樣的設計使得雨水往低處流淌,不會積澇在房屋之中。同時,這樣的設計也出于風水學方面的考慮。古宅依山而建,由低至高,但大門卻不是向南正開而是向東。這樣的設計是因為如果大門向南開放面向水塘,會有財富側漏的寓意;但如果將門打開的方向沖東面便會“紫氣東來”,體現托財聚財的好意頭。
大蘆村最有特點的明清時期古代建筑群,不僅是建筑當中藝術與歷史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古代物質文化遺存中的重要部分。與此同時,村中的特色楹聯文化、家規家訓以及當地的風俗文化更是當地文化的體現,在村內還保存著舞獅、跳嶺頭、采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蘆村所擁有的豐富資源不僅體現在歷史方面,在文學、藝術、建筑等領域也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保護好上述文化,不讓其在歲月中消逝,應當利用其特色資源開發旅游、非遺保護培訓班等活動,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傳承文化,讓文化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