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倩秋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在萬物互聯時代,若以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為模型去看身邊事物,可發現在基本的功能需求之上,人們越來越關注情感與溫度。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眾多行業新思考。在萬物互聯時代如何建設生態智能城市,讓城市實現更加高效、高質量的發展是人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后疫情時代,如何利用萬物互聯建造舒適、安全的人類聚居空間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危機”也是“動力”。縱觀世界城市建筑的發展歷史,每一次重大疫情都促使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理念、方法和規范的更新,為城市健康發展提供動力。在萬物互聯時代,建筑和城市在不停地更新迭代,疫情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隨著人口膨脹、資源緊缺等問題出現,居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命題。城市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建筑是城市的主體構成部分,造成大量能源消耗,未來可持續性建筑設計將成為趨勢,因此建設生態建筑和智能城市至關重要。而不管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最重要的是要以人為本,不能單純通過主觀意識或利益驅使建設城市,要真正做到滿足人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5類(見圖1)。

圖1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圖片來源:網絡)
人們對尋求生理上滿足的意愿通常是最強烈的,而其他需求則不那么重要。一旦人們的意識被饑餓占據,那么所有的能量就會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生活中唯一的滿足就是獲得食物,而其他一切都顯得不重要。只有當人們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時,才會有更高程度的社會化需求,比如對愛和安全的需求。
在萬物互聯時代,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那么如何建設生態建筑與智能城市就成為更重要的事情。
未來建筑應根植于某一特定土壤,與特定的社會文化、生態因素等相互聯系。疫情也讓人們更加重視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即對建筑周邊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引起重視,使建筑與周邊場地建立深刻的血緣關系。從建筑語言角度來說,我們現在習慣了起床后開窗通風,以一種并不是技術性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尋求與自然之間的融合。
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建筑學發展面臨的危機與挑戰,疫情即氣候變化產生的后果之一,歸根到底,人們應對賴以生存的自然存在敬畏,不要再自以為是地建造城市,通過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以更好地保護自然。
智慧工地在建筑行業的強烈需求下應運而生,其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三維設計平臺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從而逐步實現綠色建造。
目前,我國大力推進建筑業改革,在后疫情時代,建筑業因互聯網的發展而與以往大不相同。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之一,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劇,我國建筑業快速發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建筑業也進入平穩發展時期。傳統建筑業的發展在萬物互聯時代面臨著新挑戰與新機遇,同時對未來的建筑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隨著數字化變革和“數字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社會經濟融為一體。互聯網時代正在改變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網絡使人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萬物互聯進入智能發展階段,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各種高新技術推動整個社會發展。
然而建筑業整體信息化發展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建筑業與互聯網的聯動發展任重而道遠。數字化建造是建筑業需要進行的重大變革,而數字化轉型也是建筑業發展的終極之路。
建筑業在過去一直在開發應用新技術,不斷研究和實踐智能建造。從根本上講,建筑業并不擔心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如何將互聯網與建筑技術融合是機遇也是挑戰。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都是焦點話題。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建筑業總結出一些經驗和教訓。如本次疫情中的日本郵輪事件,和其他眾多公共場合一樣,從郵輪到其他特殊用途的建筑設施,即醫院、大型酒店、車站甚至公園,均需避免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空調通風系統的運行,既可解決建筑用戶的短期應急需求,又可保證建筑用戶的長期健康,從而使公共建筑得以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有效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技術與健康空間進行聯動從而防止流行病的傳播在后疫情時代至關重要,可通過物聯網控制室內污染物濃度,優化室內熱濕環境,發布室內環境監測數據,具體策略如下。
作為重要的公共場所,車站內人流量巨大。隨著新冠疫情暴發,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建筑物的功能和定位。具有“流行病防控+健康”兩大屬性的健康建筑成為行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客流量較大是車站的重要標志之一,需要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流量分析系統。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車站的信息化建設,但車站設計還需考慮與互聯網的聯動。
1)配置便捷的衛生站 很多傳染病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任何與患者有接觸的地方,都應配備有洗手液的衛生站。
2)與互聯網聯動監控人流 為方便對進出站人員進行篩查,多數車站均配備智能設備,如紅外線測溫設備、健康碼掃碼設備等。
3)動線分離設計 疫情給流線設計帶來挑戰,人流、物流動線的分離并不能最大化地降低疫情風險,很多疫情傳播的途徑可能來自貨物存留,故需有針對性地將潔凈區域與污染區域分隔。
4)新增篩查站 篩查站類似幼兒園的晨檢室,為方便對進出站人員的篩查,除了提高安保力度外,還應該對潛在危險人員以及工作人員進行合理的區域安排。
此外,智能監控設備也會及時更新路人的信息,網絡信息的快速更新也讓疫情數據更加清晰地展現于大眾面前。車站最重要的特征是流動性,即人們在一個車站的活動信息能夠與其他交通系統聯通,比如從高鐵站到地鐵站再到汽車站,流程信息會通過網絡被記錄下來。如今,各種網絡技術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將交通系統建設、建筑設計與數據信息結合可使建筑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不同于車站等封閉空間,公園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為人們提供可以社交、活動、休憩的場所,但具有較大的防控難度,在疫情某些時期,出于對安全社交距離的考慮,部分公園關閉。后疫情時代,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安全的社交距離作為指導方針運用于未來的公園設計值得思考。
在后疫情時代,公園仍將成為人們短暫逃離城市喧囂的“世外桃源”。城市中心并不一定全是住宅建筑,有時候也需要最本真的自然環境。在公園建設過程中,設計師可以通過BIM技術將實際生產數據與模型有機結合,從而繪制出設計藍圖。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們思考今后的建筑發展方向,順應時代、創新改革是永恒的課題,信息技術將逐步使城市實現萬物互聯,進而推動整個建筑業的發展。5G技術、AI、人工智能等將帶動我國新一輪的建設熱潮,為物聯網、智慧城市的加速發展帶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