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玲子,萬梓亮,陳 恒
(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北 武漢 30023)
高校公共空間是師生交流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其活力是評判校園質量的重要標準,優質的公共空間可很好地提高公共生活質量,加強師生凝聚力及對校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目前高校公共空間普遍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①缺乏吸引力,少有人來;②活動不能良好展開,人們不愿停留;③認可度不高,人們再次到來的可能性不大[1]。
武漢輕工大學于1989年征地230畝籌建常青校區,1996年9月正式啟用。隨著時代變化,校區的舊式布局已不滿足當今發展需要,通過圖1熱力圖可見學生主要活動地點為教學、宿舍等,原熱水房所在的風華路一帶由于利用率低加上較為低下的公共空間品質活力值,屬于學校的消極空間。作為一個重要的支路口,風華路如果能被再次利用,將會改善現校區動線錯雜、人車混行、交通擁擠的現狀(見圖2)。

圖1 學生活動熱力分析

圖2 交通規劃平面
PSPL調研法是揚·蓋爾提出的一種針對公共空間質量和公共生活狀態的評估方法,旨在通過有效了解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和行為特點,結合定性定量分析,為其設計與改造提供依據,從而創造高品質公共空間,滿足人們開展公共生活的需求。具體由公共空間分析、公共生活調查和總結建議組成[2]。
本文從風華路的道路空間品質、沿街立面、道路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并參照PSPL四項調研法——地圖標記法、現場計數法、實地考察法和訪談法,獲取研究所需的信息與數據。
2.3.1 道路空間品質分析
風華路總長約123m,位于校區中部,連通宿舍與體育區,可達性高,道路兩側分別為綠植與商鋪。通過對空間的整體品質進行評價,并從空間舒適感、安全感、感官體驗3個方面分析空間優缺點。
1)舒適感 從同側橫向角度觀察,路段兩側步道分布并不均衡,西側步道僅寬1.2m,而另一側因臨街建筑后退,步道空間總寬接近8.0m,平時通行量小,空間資源大量富余。此外路段臨近校區的湖心亭區,環境優渥,但并未為站立停留提供舒適的環境。
2)安全感 該路段路燈稀少,照明品質低,夜間僅有便利店營業,使路段幾乎沒有其他活動可發生,且一半車道被停車位覆蓋堵塞交通,臨路建筑間多處死角,使路段安全性大打折扣。
3)感官體驗 該路段低圍合的空間無法滿足人們對私密的需求,圍合高的空間具有強烈的內向性,在心理上會給人以安全感和穩定感,是人愿意停留和觀賞的場所,利于促進活動事件的發生[3],而風華路正是缺少這樣的內向性。
2.3.2 沿街底層立面評價
通過對風華路沿街底層立面進行評價,如表1所示,可看到臨街建筑功能單一,有些建筑已荒廢,現有建筑立面也存在較多消極無趣的灰色界面,無法吸引人停留駐足。

表1 沿街建筑底層立面
2.3.3 道路使用情況分析
選取天氣較好的兩天進行調研,從8:00至20:00,每2h為一節點共分6個時間段,采用現場計數法和地圖標記法對人流量、活動種類及時間規律進行數據記錄,由通行密度折線變化可知,該區域受校園作息與周邊設施影響,人流量存在一定變化規律:工作日8:00和17:00上下課時段人流量較大;晚間因路段低質量照明,人流量較小;而路段鄰近球場,故在休息日晚間人流量較高。改造時應著重注意變化節點,利用好人流變化規律。此外路段交通類別步行的使用率最高為76.6%,汽車與電動車分別占16.3%與7.1%。故該路段更應重視步行質量的提高。
揚·蓋爾將公共空間的活動分為必要性、可選擇性和社會性三大類。小組選取工作日和休息日各具代表的1h,對風華路發生的活動進行統計,在工作日必要性活動占主導,進行的行為活動主要出于剛需;休息日由可選擇性活動占主導,但多為快速經過,人群之間仍缺乏更深層次的交往行為。
優質公共空間應是除必要性活動外,要能盡可能激發即興活動,能使人停留。因此建議增加一些功能性空間,如舒適的交流空間、安靜的休息空間等。此外也可從流線上著手,利用周邊其他空間(如運動區、校友林等)對人們的吸引力,增加通行概率,激發即興活動發生。
路段應當利用獨特的空間氛圍刺激人流量增多,提高空間活力。因此建議用多樣的色彩、材質樣式等豐富沿街底層立面,提高空間印象感和美觀度。同時也可通過增加娛樂設施或景觀豐富空間特征感,如將廢棄的食堂改造為學生運動中心,在路段上設立特有的景觀等。
功能空間之間往往會相互干擾,該路段與人流量最大的主干路相連,且本身十分寬敞,圍合度低,空間私密性差,因此在改造時,應順應邊界、壁龕和界面效應(即空間邊界處,建筑凹型空間,以及充滿活力的界面更受歡迎)[4-5],處理好空間邊緣關系,利用景觀植物設施,創造出“局部隱蔽”式空間,滿足人們停留休憩的心理訴求。
作為育人第二陣地的高校公共空間,應傳承和體現高校文化特色。建議和學校相關活動聯系起來,利用路段場地組織活動,如晨讀、英語交流會等,豐富師生對空間的認同感,促進交往交流,從而增加對路段的精神感與歸屬感,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同時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該路段在安全感和舒適感上有很大的缺失。建議提高照明質量、將路段上的死角做通透等。還需調整各道路寬度,提高步行舒適度,解決交通安全隱患。此外設計改造在考慮上總有欠缺的地方,需要時間來檢驗,因此在改造完成后仍需跟蹤觀察、反饋,才能趨于完善[6-7]。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既有校園某些空間逐漸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一些積極空間利用率變低,從而消極化。本文聚焦校園內一處“失落空間”,利用PSPL調研法,從使用者角度對其空間品質、使用情況、需求等方面進行原因分析,提出優化策略。空間歸根到底是人的空間,本文拋棄設計為主的思想,以人為本地去觀察問題,更加實際地解決問題,為校園公共空間微改造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