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惑之(北京)
在新經濟學概念中,“數字經濟”可視為“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要素。“數字經濟”是通過數字化的知識和數字化的信息即大數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經濟形態。因之,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是當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數字經濟”享譽“智能經濟”美譽,典型的依據是,堪為工業4.0或后工業經濟的本質特征。時下龍爭虎斗的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各種手段,喻之謂“通天梯”也算貼切。
在新經濟學內涵里,一種基于數字技術、由信息驅動和網絡協同的萬物可交換的大市場,姑且稱之為“平臺經濟”。這個“平臺”很是了得,左右逢源,前有消費者后有商家企業擁躉;眾人拾柴火焰高,交易火爆,掘金者規模可觀;內容五花八門,合理比價,擇優采用顯公平;企業治理逼上梁山,規模經濟,更懂效益優先;公開亮相眾人覬覦,知名企業,蜂擁而至力撥頭籌;后起之秀抓住機遇,小試鋒芒,盼新語境中獲認可。
“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大概念中之核心角色,當下扮相尤其惹眼,可視為“數字經濟”的中心舞臺。“數據已經成‘平臺經濟’企業的寶貴資產”。業界專家給出的認知很明確,平臺基于大數據,表現在超級算法和計算能力。平臺鏈接范圍四通八達,承載的信息和提供的功能巨大,更具跨邊網絡效應突顯的特點……因之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數字平臺在規模、速度、內涵等維度突破傳統平臺的限制,從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時下比較成功的平臺多是集中在消費領域,電商、支付、網約車和外賣等,家喻戶曉;看新聞、做通訊、玩游戲、自媒體……有滋有味,愉悅生活。
無須諱言,“資本的逐利性”往往導致商賈利令智昏,“平臺經濟”若不遵守市場經濟的“自由、法治、道德”原則,亦很容易“劍走偏鋒”,危害經濟發展,害人罪己,掉入深淵。諸如,一個時期網絡市場出現的自以為聰明的“二選一”、“掐尖式收購”、“大數據殺熟”、“平臺的自我優待”等大量謀利行為,可見“平臺壟斷與惡性競爭并存”,這是“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都不允許的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鑒于此,去歲的監管部門驚呼之后,“手不軟”,有的放矢,舉措給力,牽住“牛鼻子”,使之免于落水自溺,可謂治病救人,功德無量。甚至有人把2021年點贊為“反壟斷”大年,阿里、美團等因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被監管部門開出“巨額”罰款,勒令“虎牙斗魚合并”停運,多家平臺巨頭領到“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行政處罰罰單”。

業界專家與政府取得共識,“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大國地位穩固,未來發展前景廣闊。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引導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充分挖掘工業互聯網發展潛力,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設備賦智、為企業賦值、為產業賦能”。
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前提是明確數據產權歸屬,基礎是構建統一開放的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是健全高效的定價機制,底線是保障數據要素安全發展。簡言之,“理清數據所有權、使用權、運營權、收益權等權利”,讓創業者有信心而無后顧之憂,讓監管者執法有據,旨在更好地推進數據要素市場發展。
知不足而思進取,有錯必改是進步。“平臺經濟”運行的“紅綠燈”赫然醒目,“老司機”也好,“新司機”也罷,按規矩辦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