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新章 徐辰
基于社交網絡和算法推薦的平臺媒體已然成為大眾獲取信息主要來源,更是大眾用戶信息生產與傳播的重要路徑。平臺傳播時代萬物互聯、眾聲喧嘩,人們可以看到世界任意角落的信息,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平臺媒體去中心化、智能化的多向互動傳播,顛覆了自上而下、層次分明、職責明確的傳統把關邏輯,平臺用戶日益成為重要的把關主體,用戶把關主體的責任、意識與自覺亟待加強。
早期平臺不生產新聞,是“新聞的搬運工”。在引發諸多版權訴訟后平臺方極度重視自媒體內容生產,如百度“百家號”、騰訊“企鵝號”、微信“公眾號”、字節跳動的“頭條號”等,均開辟出空間以吸引用戶入駐進行內容生產。自媒體信息源于公眾、貼近公眾、服務公眾、信息海量,是平臺方極為依賴的信息資源,有統計稱,今日頭條的“頭條號”每天的文章雖然只有總數的30%-40%,但在其日均5.1億次閱讀數中,“頭條號”貢獻了3.7億次,占比73%。這意味著平臺擁有的自媒體資源在吸引公眾注意力方面意義重大,這必將給平臺帶來廣泛社會影響和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平臺方竭力培訓、獎勵、激勵自媒體做大做強。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在2015年推出“千人萬元計劃”,宣布至少保證1000個優質“頭條號”每月從平臺上獲得不低于1萬元的收入。2017年今日頭條推出“千人百萬粉”計劃,一年扶持1000個100萬粉絲的賬號。2020年11月的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啟動“頭條行家計劃”,計劃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同時聲稱過去的一年中平臺創作人數突破1566萬人,擁有職業身份認證的創作者超過13萬人,30個垂類內容曝光量超10億次。自媒體內容成為平臺吸引和駐留用戶進行二次售賣實現盈利的基礎。
自媒體內容生產的無門檻、全民化、大眾化,雖然繁榮了平臺傳播的信息內容和生態,但公眾媒介素養的高低不等、自媒體生產內容的良莠不齊。雖然平臺媒體不斷加強自媒體賬號管理與內容的把關,進行禁言、封號等處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平臺媒體鼓勵用戶創作多采取流量刺激,點擊量、轉發數、粉絲數是平臺經濟的基礎,是平臺傳播中創作者獲利的評價指標,也是平臺方售賣注意力獲得廣告收入的源泉。
自媒體傳播解構了自上而下的單向把關控制模式,傳統沉默的受眾變成了積極的、無限量的傳播者,大眾單純接受信息的把關對象角色發生了翻轉,在平臺傳播中成為傳受自主的把關主體,需要履行傳播把關的主體責任,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責任意識。自媒體作者需要主動承擔內容生產傳播的把關責任,對自己發布的內容真實性、價值導向、意識形態等負責,不能將平臺傳播作為個人情緒發泄的窗口,要充分認識平臺傳播的公共事業性質,不斷提高新聞專業素養,以期對公眾、社會和國家產生積極影響。
2.加強道德自律。自媒體創作要抵制點擊量、粉絲量和流量誘惑,拒絕唯利是圖,自覺摒棄低俗、媚俗、標題黨等內容,加強傳播倫理道德的認知,自覺接受公眾監督和平臺監管。
3.遵守傳播規制。自媒體創作需要遵守平臺的規章制度,不違規發布信息,要遵守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堅守公共利益、輿論導向,堅守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確保社會穩定、國家安全。
平臺傳播中算法智能推送已經成為主流的信息分發模式,算法把關替代了傳統編輯,實現對全網海量資訊信息的抓取、過濾、分類、聚合和推送,算法根據用戶畫像為信息找到合適的用戶,為用戶找到合適的信息,大眾無需網上沖浪、尋尋覓覓即可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算法”推送主導的價值觀是“去中心化、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從編輯思維向自我選擇的價值觀過渡”。算法把關既實現了個性精準、高效智能的信息推送,也二次重構了人類的意識環境。
1.智能推送限制了公眾的視野。用戶在興趣和偏好的支撐下喜歡的內容自然看的多一些、閱讀得仔細一點、停留的時間長一點,算法據此不斷學習和改變推送策略,基于用戶興趣和偏好的推送內容會越趨頻繁,同時會忽略其他內容的推送,用戶認可、愉悅、熟知的內容會不斷增多、密集推送,算法逐漸將個人裹挾,久而久之會將人們桎梏于“信息繭房”,從而造成用戶在認知、思考、想象、創造上的封閉和僵化。
2.智能推送剝奪了公眾的選擇。算法推送的平臺傳播生態為用戶營造了一個安逸、閑適、被動的信息接受環境,用戶無需搜索、選擇即可自動獲得自認為需要的信息,被動接受算法推送的投喂成為日常習慣,沉迷其中而不自覺,潛移默化地形成對算法推送的依賴,大眾逐漸變成一個被動接受的容器,與社會現實的溝通被阻隔,從而形成沉溺媒介、忽略現實的行為習慣。算法選擇和排序迎合用戶潛在興趣、愛好和需求,在行動上剝奪了用戶主動選擇的機會、能力和權力,在意識形態上剝奪了人們的否定性和批判理性,從而導致公眾演變為“單向度的人”。
1.開拓視野、主動獲取。大眾的自我興趣、選擇判斷具有自主性,在平臺傳播中是懶惰、被動的隱性把關主體。個人在獲取新聞信息的傳播實踐中,需要充分發揮個人把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需要打破被動接收的常規設置,在算法推送權力綁架的媒介生態中實現自我救贖。用戶可以經常變換自動推送的類別設置,可以主動關注、訂閱相關信息,在海量資源中主動學習、自主探索,積極拓展獲取信息的途徑,拓寬知識視野,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不能任由惰性發展和興趣支使被動地接受算法推送,這樣才能自覺地將算法推送的偏狹資訊疊加進全景社會的觀照。
2.積極思考、明確目標。被動接受算法推送的上網行為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網上沖浪,輕松愉悅、不知不覺的歷時過程常常不假思索、一無所獲,甚至回想起來不知看了什么。平臺傳播的算法主導中,用戶尤其需要積極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是關注國際國內形勢、社會發展動態,還是影音娛樂享受,或是學習日常生活小妙招等,在明確的需要支配下確定自己的上網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主動選擇,才不會被動地任由算法推送所擺布,從而增強公眾用戶的自主意識。
3.學會拒絕、預防沉迷。隨著算法的公開與迭代更新,從“沒有立場和價值觀”到“充滿責任感和善意”導向中,努力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希望帶來更好的社會信息結構,但在確定信息重要性、價值導向、推送優先等過程中,算法的迎合用戶、利益至上仍不可避免。為此,用戶可以主動屏蔽自動推送功能,甚至卸載某些令人沉迷“算法”推送APP,做自己的主人,避免成為平臺傳播的盈利工具,以及被算法推送所綁架的奴隸。
1.非理性與集體無意識。社交傳播是非組織成員之間自發進行的去中心化、缺乏管理主體的信息流動,社交成員的構成多元復雜,具有輕信、易變、同一共振的心理趨向,個體一旦加入群體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情感強化和智力壓抑,變成“一個不再受自己支配的玩偶”。社交圈群內部的情感和行為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暗示性和沖動性,在社交圈群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人們可能突然發現自己的存在價值,變得積極亢奮、干勁十足,甚至為集體而獻祭自己。群體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暗示傳染,加強了暗示的本能接受和主動傳播,個體本能在群體中的無意識擴散,瓦解了個體的意志和“責任感”,促成了非理性的集體無意識。
2.形成“后真相”的傳播景觀。社交傳播的自發性、平等性、感染性、去中心化等特點促進了個人主體性意識的崛起,但其盲目性、情緒化、非理性、信源不確定性、非制度化等特征也帶來了虛假泛濫、謠言蔓延、輿論誤導等“后真相”傳播風險,公眾在沒有獲得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受情緒煽動而積極參與傳播,情感態度的影響勝過對事實的認定,優先得到廣泛傳播而刷屏的往往不是事實,真相在集體非理性情緒的裹挾下總是遲遲到來,反轉新聞讓很多積極參與傳播的公眾深感受騙。
平臺傳播的社交關系網絡中,公眾自發及時播報身邊發生的事成為一種常態,事件的發現和影響擴散極為迅速,復制轉發便捷、人際關系無所不及,使得發酵事件能以幾何級數的倍速實現病毒式傳播,在到達率和接受率方面實現高效的把關控制。為避免情緒裹挾所導致的“后真相”傳播,社交擴散中用戶把關的個體自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認知社交傳播影響。社交群體傳播中用戶把關的個體自覺極為重要,作為社交傳播的一分子,需要增強群體把關意識,提高對個人傳播行為的認知,認識到群體傳播中個人情緒傳播的暗示性、影響力和破壞力,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2.追問傳播事實真相。新聞的生命在于事實,事實的傳播應該高于一切。為此在社交傳播的轉發、評論中首先要明確對傳播事實的認定,要提高媒介素養,加強信息獲取與傳播的理性思考,增強對信息來源、新聞事實的核查意識和質疑精神,從而提高信息權威性、真實性的認知、辨別、判斷能力。
3.加強傳播情緒控制。令人震驚的爆炸性事實首先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公眾的同理、憤世、嫉惡等情緒能在第一時間被激發出來并傳播出去,情緒的傳播已經超越了事實本身,用戶在面對驚爆眼球的信息時要控制好個人傳播情緒,需要對事實和情緒加以思考和分辨,冷靜思考、慎重轉發,不要被情緒傳播所支配。
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平臺傳播的內容和功能得到極度拓展,不但為公眾帶來了平臺傳播的生存依賴,而且解構了自上而下、層層控制的傳播框架,公眾由傳統被動的把關對象突然轉變成傳受自主把關主體,雖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權力,但是在算法推送和社交圈群的傳播生態中,公眾的傳播權力不是被算法所綁架,就是被社交情緒所裹挾或欺騙,最終導致“信息繭房”“群體極化”“后真相”的普遍存在,公眾在平臺算法與社交傳播生態中的把關主體責任、自主意識和個體自覺具有迫切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