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波市奉化區規劃測繪設計院 孫藤峰
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奉化分局 胡明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居民對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有了更高要求,而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園,也是政府服務民生的落腳點。因此,建設高品質社區不僅是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創建優良人居環境的有力保證,也是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實現新時代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基石。而當前城市社區普遍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配套設施落后、社區規模不合理、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與現代化城市管理所需的完整社區模式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區為疫情跟蹤及防控的基本單元,凸顯了其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重要性,也充分暴露了其在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智慧技術應用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1]。因此根據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要求,結合寧波市琳站TOD未來社區項目規劃實踐,探索后疫情時代下未來社區建設的新模式。
城市社區是城鎮居民日常生活和鄰里交往的基本單元,我國城市社區的發展模式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為保障重點工礦項目就近配建工人住宅區的投資模式,國有企業及事業單位職住一體的單位大院成為我國城市住區的主導模式[2];改革開放后,各地政府為解決城市住房匱乏問題,通過“綜合開發、配套建設”成規模的居住小區,再由各單位購買,分配給職工居住,居住小區開始成為城市居住社區規劃建設的主流模式[3];隨著1988年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確立、1994年分稅制改革和1998年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門禁社區悄然出現,并逐步占據市場主流[4],門禁社區是由開發商建設的以居住功能為主、實行封閉管理的居住小區或組團[5]。
從1949年后我國城市社區的發展歷程來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經濟和制度變革是城市社區發展模式演變的重要依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時代的價值取向和人民對理想居住模式的追求。現階段,我國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時期,城市的發展模式向服務于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元目標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為街區制確立了宏觀政策基礎[6]。未來社區建設是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重中之重,但在當前街區制模式下,滿足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未來社區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尤其在后疫情時代,當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開放式街區如何實現封閉化管控也是未來社區規劃建設需著重思考和研究的內容。
依托南部金融科創中心,項目以青年人才集聚地為發展定位,結合TOD模式的復合型功能進行開發。引進教育輔導、健康管理、科技體驗、時尚休閑、雙創服務等高品質配套服務設施,全方位構建“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治理”未來社區九大場景。依托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項目適度提高琳站兩側用地的開發強度,利用復合型功能打造TOD核心;居住用地按“小街區、密路網”的開放式街區模式進行布局,結合服務半徑配建3個功能復合型的開放式混合街區,創造配套完善、服務便捷的未來社區生活環境;規劃針對青年創業人群完善用地功能布局,將辦公、居住、商業、教育及文化休閑空間多元混合,提供符合青年人需求的高品質城市空間,打造充滿活力的開放式青年理想地(見圖2)。

2功能布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未來社區鄰里場景的打造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區生活平臺,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規劃統籌居民在商業、教育、健康、創業等方面的需求,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配置,構建未來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布局遵循開放式街區制,打破住區和組團的邊界,建設“一站式”鄰里中心,實現5分鐘生活圈的便捷社區服務(見圖3)。

3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配置(圖片來源:作者自繪)3a商業配套3b教育配套3c健康配套3d創業配套
社區鄰里交往空間的構建應充分結合水系、公園綠地和街道等開放空間,營造豐富的濱水綠地和街道景觀。規劃通過城市公園、濱江露天平臺、人行綠化連廊及下沉庭院等將多樣的休閑活動空間與綠化景觀結合,打造連續舒適的步行空間,倡導社區居民形成綠色健康、開放共享的生活方式,為打造獨具特色的寧波未來社區樹立標桿。
項目圍繞軌道交通站點進行高密度、功能混合型的開發,通過協調開發強度與用地功能,完善公共交通系統,為周邊居民及辦公人群提供便利。社區交通組織力求將軌道交通站點的價值最大化,使公交首末站、停車場與軌道交通站點無縫銜接,實現一站式交通轉換。交通性道路連通區域各功能板塊及外圍交通網,形成便捷的交通體系。簡潔有序、整齊劃一的街道綠化景觀沿縣江形成濱河景觀道,與各生活性道路串聯,營造自然、悠閑的生活氛圍(見圖4)。

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地塊間通過物理路徑進行功能連接,強化地面慢行交通系統,結合高架站點構建“地面慢行—地下通道—地上連廊”三位一體的復合交通體系,打造舒適的步行空間(見圖5)。

5三位一體的復合交通體系示意(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未來社區作為推進城市高效服務和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抓手。未來社區的開放共享屬性可充分滿足人們對完善的生活服務配套設施的需求,有助于增強城市活力,符合當前我國城市化轉型新階段的發展要求。而在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未來社區的應急避險能力十分重要,后疫情時代下如何構建未來社區的開放式健康場景是當前城市規劃領域面臨的重要議題。

6慢行系統規劃(圖片來源:作者自繪)6a垂直慢行系統6b自行車交通系統
搭建數字化平臺,應以全域感知為基礎,對接未來社區九大場景,利用高效物聯網實現社區管理數字化、運營服務智能化,創新未來社區運營服務模式。通過高效的智能化管理系統,推進可視、可共享、可拓展的應用集成運營和服務,同步接入全省統一搭建的智慧化運營管理平臺,實現云端城市大腦、社區平臺中腦、居民終端小腦聯動,打造可反饋性社區,使未來社區真正實現數字化閉環管理,在疫情等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迅速做到高效管控。
未來社區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本文對TOD模式引領下的未來社區規劃建設及創新機制等進行初步探索。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做好未來社區建設是提高城市管理機制、建設品質城市的重要基礎,需要規劃設計者集思廣益,做浙江省乃至全國未來社區建設的探路者,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積極開創新模式、新機制,夯實未來社區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