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文華
(天津美新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2150)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城市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在城市規模擴張中累積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公園的內涵必將隨之改革、發展和豐富。由于我國城市綠地總量和品質特色不足,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愈發迫切。建設幸福家園,將城市公園格局作為城市建設空間布局優化的基礎性配置,使之成為促進社會善治和文化傳承宣展的重要場地。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為應對環境惡化和社會沖突而提出的發展理念,呼吁“在起支撐作用的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范圍內,改善人類生活的質量”“不僅要滿足當下人們的需求,而且可以為后代的需求帶來展望”。在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中,城市公園建設要滿足可持續發展中的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統一融合共同發展,在追求持續發展中體現出經濟成效、生態穩定、社會和諧,從而達到整座城市全方位的持續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中環境保護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邁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方針,已經成為城市發展追求的目標。
后工業景觀設計體現著工業文明的記憶,蘊含著個性化的場所精神。利用工業遺存中既有的自然修復,結合人為干預進一步實現生態化、景觀修復,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條件,營造良好的生態氛圍。通常采取保留工業遺存、場地遺址的方式,選擇部分具有利用價值的建(構)筑物,經過二次設計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通過縫合、填充與串聯的方式滿足新的使用需要,將觀賞、交通、娛樂、演藝、展示和購物等功能重組到設施與建筑物中,以此取得場所與設施的再生。簡而言之,即后工業景觀設計延續工業發展脈搏,是從工業留存中探索工業文化歷史,將歷史與現代文化及設計理念相融合,讓城市建筑在發展中獲得新生。
金華東媚公園項目地處金華市中心城區的核心區,位于金東區海棠東路以北、環城南路以南、武義江以東,項目用地性質為城市公園綠地與廣場,定位為金華眾創小鎮發展規劃的公園用地。項目包括公園及留學生創業園、運動中心、服務中心、鄉賢館(保留建筑)、公共衛生間、地下停車庫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對于改善金華市金義新區整體環境和提高新區生態發展、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樹立新區形象、加大投資建設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為城市確立文明、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效改善金華市金義新區的環境建設、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從而帶動新區的全面發展。建成后,著力營造“泛人才”展示與互動帶,打造新時代人才聚集引領的核心,成為創新型人才的聚集高地。
金華東媚公園項目總用地面積102 044.6m2,項目建設內容包括綠化景觀工程、土方整平、硬化鋪裝、活動場所系統、上下排水系統、照明設施、電氣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園林建設等工程。
本項目從2014年開始招標,到2021年工程竣工,歷時7年。在7年的時間里,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都經過設計團隊和開發商、相關職能部門等多方面研究,反復商討計劃的實施和改變;根據環境和施工現場面臨的問題進行多次會晤商討,參考GB 51192—2016《公園設計規范》要求,明確建設中綠地環境建設方針,確保建成后綠地覆蓋率達75%以上,建筑商業樓嚴控規模占地2%以下,廣場硬質設施鋪設面積在15%以下,透水鋪設面積約90%,使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在85.3%,污染率年徑流削減75%,從而實現城市建設現代化、信息化、綠色化、生態化、節能低碳等設計要求。
以“高質量建設和美金東,高水平打造希望新城”為主題,大力實施實業新區、創新強區、生態立區、人文富區四大戰略,從城市到工業、旅游到農業、科創到人文三大產業布置方向,不斷推進東湄未來中央區建設。在本次城市公園綠地設計過程中,具體通過創建可持續發展生態社區布局、在綠化上精細植物品種配置、在智慧城市上創建信息化高效活動場地與多元化融合休閑走廊等來體現和展示。
2.1.1 空間布局設計
1)設計方針——建筑、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 留創園的改造是本項目的重點,公園以留學生創業園為核心,其他配套設施以服務公園及留學生為主,按照“生態性、文化性、藝術性、標志性”的定位,將東湄公園打造成富有文化特色和綠色生態、休閑舒適的公園。本項目的建筑設計策略注重建筑與人的和諧共生,建筑以一種謙和的態度融入環境,通過灰空間的營造,與自然融為一體。內院的嵌入弱化了建筑和環境的界限,打破了建筑的邊界。建筑的空間和尺度充分考慮了人的心理感受,一些木制材料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親和力。而那些被人遺忘的工業遺跡,還在默默述說著曾經的歷史,希望在本案例能夠保護工業遺產,傳承我們的文化,保存我們的記憶,向前輩的智慧和辛苦付出致敬。保護工業遺產不僅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秉承了匠人精神,聯系著歷史和未來。我們希望輕輕擦去它身上的浮塵,從而翻開新時代的篇章。
2)景觀的理想構建——注重體驗 本項目地塊分為3個體驗區:①“動脈”——運動的魅力;②“文脈”——文化的重塑;③“綠脈”——未來的憧憬。以上體驗構成景觀的理想構架,傳遞這片土地從過去到未來的魅力,激發并承載人們的夢想。通過對場地的充分解析,項目組進行了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動脈”活動功能結合豎向構架而設,涵蓋多樣活動:騎行道+慢跑道+健身場地+趣味活動,塑造活力運動的魅力;愜游芳草地+歡聚草坪,塑造閑適運動的魅力,并打造多樣親水活動體驗區。“文脈”印刻婺學的精粹,融于景觀功能和設計細節中。用婺劇的色彩點亮場地活力,使文脈留存,讓設計與時間對話,篆刻工業記憶。“綠脈”將生態環境與城市綠化相結合,利用植物展現的形態、色彩和意境,美化整體建設環境,從而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帶動金義新區旅游業發展,提高其經濟發展水平。
3)文化需求的設計方向——歷史文脈的延續 本項目保留已改造完成的鄉賢館,建筑沿江靈活布局,形成錯落的院落空間。與人力資源產業園、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工業設計中心,共同組成“三園一中心”的整體布局。建筑單體設計結合公園從南至北“憶夢、筑夢、追夢”3個篇章主題,在時間軸上對金華的過去、現在、未來進行了充分的回顧和展望。隨著時代的進步,建筑形式也由傳統坡屋頂形式發展到現代玻璃幕墻形式,與公園主題相呼應。建筑立面采用褐色的紅磚與深灰色金屬板,屋面采用深灰色金屬板坡屋面,以自然的材料與公園相協調。
2.1.2 植物種植設計
1)復層種植模式 在設計中充分運用相關生態學原理,分上、中、下3層對植物進行設計和搭配,建立穩定的植物景觀群落。植物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導,充分反映當地樹種特色,植物種植疏密適當,與建筑相融合。通過不同種類樹木生長周期及季節顏色變化的配合,提高樹種群落的可靠性,構建地帶性質綠化群。如運用大喬木和色葉喬木作為整體樹群背景,將花灌木配置到中間作為襯托,較矮小的草和花群落作為前景,使整體樹群展現出井然有序、開合有度的植物景觀效果,從而提高整體植物群落的觀賞性和季節變化性,確保一年四季景觀與周圍環境相融合。
2)植物的選擇 結合綠化設計外形方正的配置要求和海綿設施植物的種植要求,確定本項目海綿設施內選用的植物種類。根據周圍環境的不同條件,如環境水分、濕度、雨水徑流量、水質情況等選擇綠化植物種類,還需要根據當地土壤性質選擇綠化植物種類,選擇耐鹽性、耐污染性、耐熱性好的植物,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滲滯蓄凈用排”的要求。
文化不能遠離生活,作為城市和社區的黏合劑,必須深入現實生活,迸發創意,讓市民能夠近距離接觸,享受文化服務,為此,需要為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生活、工作、展示和演出提供經濟實惠的空間。在統一流程機制下,建立智慧型園區設施,通過協同和調度的共享機制,將云平臺帶入設計中,以云平臺為中樞,將周圍建設融合并通過信息化設施緊密聯系在一起,建設整體性、協同性、共享性的高效益城市。通過設立內外服務和管理機制,使城市面貌井然有序。通過創意、展示、體驗、會議、辦公等復合功能及業態,在金華設計與眾不同的體驗型公園,引入夢想概念,結合功能設置留創園、運動中心及服務中心,同時以咖啡廳等輕餐飲類產業作為配套服務,打造集休閑、工作、生活于一體的活力社區。
2.2.1 匯水分區劃分
從整體項目性質、規模、定位和規劃入手,結合實際場地情況,設立海綿城市設施。從上下排水系統、綠地系統、城市管道系統等多區域進行規劃;從雨水的蓄滲、緩釋和吸納性等方面進行設置,控制城市雨水徑流量,從而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體系總控目的。綜合考慮場地內豎向標高設計、道路分隔、將來可能的雨水管網布置、綠化景觀布置、海綿城市初步布置意向,將本項目劃分為9個區域(見圖1)。

圖1 匯水分區示意
2.2.2 雨水徑流分析
依據景觀豎向平面及管道高程平面預計雨水徑流走向路徑做出大致徑流分析圖,項目屋面采用外排水,排入綠化區域或斷接進入海綿設施,地塊內出入口設計地面標高均高于市政道路標高,地塊內雨水可排至市政道路。
2.2.3 綠化及鋪裝深化
1)綠化 生物滯留設施應注重選擇金華當地的植被。為滿足景觀視覺審美,海綿設施植物應與景觀植物協調種植;滯留設施周邊可用卵石收邊,既加快雨水排滲,又增添鋪裝層次美感。
2)鋪裝 場地中道路采用雙向排水方式,在貼近道路邊設置植草溝,通過植草溝收集、放坡排至生物滯留設施中進行雨水收集和處理。
2.2.4 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運用屋頂綠化,有效增加綠化面積,減少熱島效應。內院的設計讓每棟建筑都能享受舒適的陽光,同時改善自然通風。建筑拆除下來的磚石等材料,可以用來鋪設地面或制作景觀小品,降低成本。
公園是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有效拓展公共活動空間,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宜居品質。園林景觀設計師應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城市公園綠化設計中減少鋪張行為,通過加強城市公園的景觀化、實用化、生態化等設計,將城市建設融入生態綠化景觀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