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程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城市規劃通過對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要素的綜合分析,統籌安排城鄉發展建設空間布局,為人們創造了舒適、便捷的活動空間。但在近年來的城市建設中,趨于雷同的建筑形式大規模誕生,使得城市建筑普遍出現文化底蘊缺失、藝術性不足等問題。因此,要求城市建設者在城市規劃中提高對建筑景觀設計的重視,通過把握未來建筑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積極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契合點,不斷探索傳統審美意識與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結合路徑,進而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可持續健康發展[1]。
城市作為自然、社會、經濟等綜合作用下的產物,是一個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同時還是人口、產業高度集中的地區,具有突出的綜合性、復雜性、開放性。從地理空間角度來說,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農業景觀有所不同,其以人工建造景觀為主。因此,城市景觀與人類活動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見圖1)。

圖1 城市景觀結構示意
城市建筑景觀是具有景觀標識功能的建筑,其擁有景觀與觀景的功能,同時展現出建筑與城市環境、城市環境的關系,造型美觀,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建筑景觀設計涉及社會、經濟、科學、藝術等多門學科,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實踐中,應綜合運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秉承整體性、文化性等原則,使建筑景觀與周圍環境、文化氛圍協調統一,并在視覺層面實現有機融合,設計出具有城市文化品位、特色的建筑景觀[2]。
城市建筑景觀可實現文化價值,其不僅可滿足城市居民物質、精神層面的需求,而且是當地歷史文化與城市居民不斷作用的文化產物。城市居民將自身的習俗、信仰、藝術等融進其思想觀念、社會規范中,進一步通過城市建筑景觀予以表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座城市的建筑景觀設計體現了當地居民對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的特有情懷。
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在城市規劃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表現出參與性、共享性等特征,可充分實現景觀所具備的功能價值。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不論哪個社會群體和時間段,城市景觀環境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已變得密不可分[3]。隨著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不斷發展,城市環境品質逐步提升,有效滿足了城市居民的觀賞需求。因而,在城市規劃中,應切實開展好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工作,以此營造更為和諧、舒適的城市環境,充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多元需求。
審美價值是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追求的一大重點,好的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可有效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城市活力,城市居民沉浸其中可獲得身心愉悅。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審美價值的實現,一方面體現在景觀形式層面,可為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及心理感受;另一方面還可通過展現城市文化、可持續發展理念等,向人們傳達城市的內在美。
在工業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生態環境污染現象愈加嚴重,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此,城市建筑景觀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因素,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景觀的平衡。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能夠實現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城市人文之間的緊密聯系,所以,在城市規劃中加強建筑景觀設計工作,可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存在一系列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可操作性較弱,對實踐的切實指導作用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建筑景觀設計缺乏完整性 如建設要素、特色園區發展相對較弱,建筑景觀規劃過于分散。
2)建筑景觀設計缺乏科學性 對地方環境、資源環境等要素考慮不充分,設計工作并未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展,造成同質發展,重復建設。
3)建筑景觀設計缺乏具體性 建筑景觀設計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缺乏有效認識,在操作實踐中不按設計思路、路徑發展的情況時有發生,使建筑景觀設計與實踐相脫節。
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切忌一味模仿復制,否則使建筑景觀缺乏創新,對城市規劃造成不利影響。盲目模仿前人的設計,既不合理,也缺乏科學性,將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各地區氣候環境、地理條件各異,均對城市建筑景觀設計造成一定的影響。
長期以來,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由于未很好地遵循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使得土地、植被等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一些設計材料在實際施工中無法就地取材,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其他地區調運,從而對節約型社會建設造成不利影響。另外,在目前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對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不夠充分,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背離。
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實現建筑景觀的功能、特質,還應注重表現城市建筑景觀的藝術效果。在設計實踐中應保證整體統一性,并基于此關注各個設計環節,綜合考慮每個構成要素,實現各部分與整體城市建筑景觀的有效契合,從而進一步實現城市建筑景觀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加之千百年來不同地區的人們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俗文化,無不對各地區建筑景觀設計產生極大影響。為此,在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切實考慮各地區的人文風俗、地域文化,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設計出與當地特色相符的建筑景觀。在實現這些建筑景觀觀賞性的同時,還應賦予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其成為當地人文精神內涵的重要載體。這不僅可以提升建筑景觀的社會影響力,而且能夠對人們的人文素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是建筑景觀設計所追求的一項重要功能。
作為建筑景觀的一項基本要素,藝術性不僅是建筑景觀設計追求的重要目標,而且是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城市建筑景觀設計通常可分為有形的室外空間和無形的室外空間兩大方面。其中,有形的室外空間主要涉及造型、色彩、效果等要素,在設計實踐中,要注重推進這些要素與整體環境的統一;無形的室外空間指的是整個空間為人們帶來的自然、和諧、舒適的體驗,讓人們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4]。有形空間藝術與無形空間藝術帶給人們的感受,及其所能實現的社會效果無法估量。為此,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應綜合考慮有形室外空間與無形室外空間的特征,推進兩種空間設計理念的有機融合,從而設計出理想的建筑景觀環境。此外,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并非一項簡單的工程,其不僅是將建筑、環境等要素進行組合,而且是將建筑景觀與城市環境相結合、與建筑景觀周邊要素相統一的環境藝術。因此,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實踐中,應綜合考慮城市與建筑、建筑與建筑、建筑與景觀等相互間的關系,通過推進城市總體規劃與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結合,實現建筑景觀設計與城市、居民、人文的統一。
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加強立體綠化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是應對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策略。立體綠化有別于傳統的城市綠化,其更為全面、立體,更能滿足城市綠化發展需求。將立體綠化應用于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不僅可為人們創造和諧、舒適的居住環境,還可降低噪聲,減少工業污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有效強化城市生態建設[5]。對于立體綠化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可從屋頂立體綠化設計、立交橋立體綠化設計、圍欄立體綠化設計等方面入手。以屋頂立體綠化為例,作為城市建筑景觀立體綠化設計十分重要的一環,屋頂立體綠化設計不僅可提升建筑屋頂的審美價值,還可實現重要的生態價值。在設計實踐中,設計人員可通過對綠色植被、多彩花卉的綜合設計應用,推進建筑景觀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屋頂立體綠化設計涉及的工藝十分繁瑣,需要設計人員對植物生長、營養供需、排列整合等各個環節進行綜合考量。
城市建筑景觀設計涉及多門學科,內容尤為復雜,要求設計人員注重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與周邊環境的有效結合,就地取材,同時綜合考慮城市的其他基礎工程、設施,進而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以建筑景觀設計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為例,在我國許多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出現了建筑景觀設計與園林景觀不協調的現象。為此,應對建筑周邊環境進行全面調研分析,以園林景觀建筑的經濟性、環境生態性等相關因素為基礎,并結合周邊的人文環境、地質條件等開展綜合設計,通過科學的景觀布局使建筑與室外空間協調統一,并通過合理規劃分區對設計方案予以優化,推進建筑景觀設計與園林景觀設計的有機融合,滿足城市規劃要求。
在城市規劃中,由于建筑景觀設計存在諸多問題,導致資源日趨匱乏,地域文化不斷流失,為此,必須加強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與城市文化建設的有效結合。
1)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與城市歷史文化相結合 城市歷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社會意識,因而,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應加大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力度,通過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提煉,塑造城市的獨特風格,促進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與城市建筑文化相結合 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應加大對建筑文化特色的保護力度,合理控制大規模、高層建筑的開發建設,有效釋放老城容量,打造尺度適宜的城市空間。同時,在老城區倡導應用城市規劃設計手法,對建筑體量、建筑形式進行科學引導,促進建筑景觀與傳統建筑的協調統一。
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在城市規劃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對于城市景觀優化布局、城市環境品質提升意義重大。為此,相關人員應圍繞如何有效開展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工作進行探索研究,充分認識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結合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現狀,從多方面著手提高城市建筑景觀設計水平,推動城市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