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琳,趙 芹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隨著我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體育類場館、公園、設施建設的熱潮,并持續至今。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早期建設的體育場館設施由于老舊、容量不足、功能單一,難以滿足城市化發展帶來的新的功能需求,各地紛紛開展活力化更新建設,集生活、健身、娛樂和休閑于一體的體育商業綜合體建設逐漸成為趨勢。這類項目建設相比單一功能類型建筑,其復雜性顯著提升,設計時需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對。體育商業綜合體的深化設計策略可概括為充分開發、集約設計、功能復合。本文通過老城區體育公園與商業、辦公、酒店綜合建設更新活力的案例實踐,對上述策略進行分析和討論。
本案利用舊有公園設施,并根據游泳池所需下沉深度,將游泳館的泳池部分、運動商業街等功能設置在地下1層,使公眾的活動空間更為立體。如何吸引人流并有效組織多種業態,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通過地下庭院組織公眾流線 為將城市人流引入地下商業活動空間,設置多個下沉庭院,并將下沉庭院定位在幾種主要業態之間(見圖1)。左邊下沉庭院介于地下車庫、游泳館、北側酒店地下門廳以及南側辦公地下門廳之間;右側下沉庭院介于運動商業內街和游泳館之間。兩處庭院作為和室外環境接觸的場所,提供了開放的公共空間,使得不同業態之間免于設置較長的分隔界面而過于單調。

圖1 地下1層平面業態
2)貫通后勤服務流線 園區地面業態復雜,場地有限,設計重點為主要業態提供人行的獨立出入口空間,而將后勤服務等流線設置于地下,貨車自園區路經汽車坡道進入地下,在下沉庭院區進行分流,貨物經各自通道及貨梯到達指定位置。注意設計深化時應著重考慮豎向運輸設備的選型。
現有體育公園內的場館布局非常緊湊,對周邊人流集中及停車考慮極其有限。在原有用地上新增商業、辦公、酒店、小型展覽等附屬功能后,亟須將周邊及本地塊的大量停車需求進行整合。設計方案拆除原有老舊田徑場,在新建標準田徑場下設置滿鋪大型機動車停車庫。
本案新建綜合田徑場為標準田徑場,定位為全民健身級別,可舉行一般賽事,跑道為周長400m的標準8道;田賽場地包括跳遠和三級跳遠、跳高、鉛球、鐵餅和鏈球、撐桿跳高場地等。足球運動場地尺寸為105m×68m國際標準尺寸。田徑區域需保持場地完整,避免在運動區域和周邊一定緩沖距離內出現各類突出地面的人工設施。同時,在場區圍擋范圍內,應無地下出地面口,以便于場地經營管理。
上述體育場地硬性要求與地下停車庫出入口之間存在沖突,對此解決思路如下。
1)結合看臺下功能用房、下沉庭院等設置機動車庫和人行出口 觀眾看臺作為靠近田徑場的唯一地面建筑設施,一般在首層設置運動員、媒體、賽事官員等各類賽事功能用房、貴賓接待用房等;在看臺外圍各層設置觀眾衛生間、小賣部等附屬配套用房。本項目看臺規模較小,觀眾通過2層平臺直接下到看臺,看臺下設置1層集約各種基本功能的功能用房。通過反復優化,將局部地下車庫出地面的樓梯結合首層功能用房區域進行合理分布。同時,借用一側的下沉庭院,將車庫出入口引導至商業街等區域,既不影響地面場地使用,也便于人員管理,更使其他業態獲得活力(見圖2)。

圖2 地下車庫人流導向示意
2)將設備用房沿短邊排列,控制出地面設施范圍 將地下機動車庫的配套用房按照東西縱向規則布置,盡可能令進排風機房等出地面豎井排列至東西兩端,結合地面景觀統一設計,以保證地面田徑場地完整。
體育場館和商業綜合體這兩類建筑,從空間角度來看,在設計中通常將大空間單列或疊加設計,將單元型空間做獨立設置。考慮賽后運營和未來全民健身的發展趨勢,本案將游泳館和多功能廳組合設計。兩個大空間疊加,需要對結構體系進行優化。
游泳館要求在觀眾看臺與泳池之間不能有視線遮擋。在建筑設計時,平面上要求將高大空間的結構柱位后退,將泳池上空的通高空間還原。結構體系應在滿足游泳館賽事需求、多功能廳舉辦羽毛球賽的空間凈高要求的前提下,進行合理選型,控制建筑總高度不大于24m(見圖 3)。

圖3 大空間優化示意
本案中的文化宮以市民問詢、職業培訓、職業安全展示和市民文娛活動為主。難點在于需要在以核心筒和小單元使用為主的建筑的2~3層設置小型劇院,以提供工會表演活動的場所。
建筑2層空間有限,要設置完整的劇場功能非常困難,設計深化時進行流線整理和功能取舍:將觀眾席、舞臺、跑場通道和演員準備間保留在2層,把觀眾門廳升至3層,將卸貨庫房和演員門廳下移至首層。并在緊張條件下,令貨運道具電梯緊鄰舞臺一側,使貨運流線縮小至最短(見圖4)。

圖4 小劇場平面示意
體育場館賽事人員類型多樣、流線復雜,需通過合理分層分區、設置多個出入口來解決流線問題。同時,體育賽事瞬時人流量較大。以下對游泳館和多功能廳組合設計時復雜的流線組織作出說明。
游泳館定位為乙級場館,看臺規模為1 500座(包括貴賓席位和無障礙座席),設置50m×21m的標準游泳池(8道)、50.0m×12.5m 熱身訓練池(5道),以及相關配套用房。本案將通常位于看臺下的首層各類賽事功能用房和泳池空間設置在了半地下。在游泳館上層設置了多功能廳,滿足日常健身、小型會展等功能。
游泳館的觀眾出入口面位于首層東側,進入后經過觀眾休息廳直接下行到達分列兩側的觀眾看臺。運動員出入口和賽事出入口位于首層西側,對應設置臨時停車和落客區。運動員、賽事官員、媒體人員、貴賓等通過相對獨立的垂直交通從地面層直接到達位于半地下的運動員區域、賽事官員用房、媒體用房和貴賓用房等。比賽池和訓練池相應地設置在本層。
考慮賽后運營,在半地下東北角設置了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更衣淋浴功能,與連續的地下商業進行了流線整合。位于游泳館上部的多功能廳可兼用游泳館東西兩側的門廳和垂直交通,并設置合理的管理界面(見圖 5)。

圖5 游泳館賽事門廳設置和功能分區
多功能活動大廳日常以體育功能為主,與游泳館上下疊加時,上層人流壓力較大,其垂直交通的樓梯不應過多影響下層游泳館的使用。因此在流線設計時,首先結合首層游泳館東側門廳設置多功能活動大廳的出入口,以便于管理;其次重點考慮以就近室外平臺作為活動散場時的人員出口。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對老舊體育園區注入商業、辦公、會展等新功能進行改造已成趨勢,這對項目深化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地下空間充分開發、園區集約的大空間疊加設計、功能復合的建筑單體等方面,結合停車、體育活動、會展、商業等功能類型,分析討論了體育商業綜合體的深化設計策略,以期為城市更新設計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