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桐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大街區有城市效率低下、城市交通擁擠、城市活力喪失、居住空間分異等弊端,從1949年單位大院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的封閉住區建設階段,再到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開始推廣街區制。
“生活圈”居住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小街區,密路網”。在這種模式下,街區尺度和路網密度是決定居住區空間形態的重要指標,而居住區的功能布局和街道界面也是由這種模式決定的。采用“小街區,密路網”的生活圈居住區,是現代居住區設計的主流模式。
1.2.1 街區尺度
“生活圈”居住區的開發模式主要為小尺度街區,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規定居住街坊的尺度為600m×600m,面積為2~4hm2,而我國現有街區尺度普遍為500~1 000m,面積為幾十公頃。小尺度街區可以提高建筑的開發實用性,增強城市基礎設施的職能輻射滲透程度。
1.2.2 路網密度
路網密度與街區尺度成反比,路網密度越高,街區尺度越小。小尺度街區伴隨著較大的路網密度。我國路網密度不是很小,且街區尺度規模都比較大,每個居住區群組用圍墻封閉,小區內部道路行走動線過長,與城市交通道路的通達性較差,道路利用率低,繞行交通復雜而繁瑣,主次干道的交通壓力大。采用小街區、密路網的生活圈居住區模式,居住區內的步行系統成為一個連續的體系,道路設計符合無障礙要求的盲道和坡道,保證出行安全;同時,增強了城市道路的利用率和滲透性,將整個城市連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道路交通組織類型如圖1所示。

圖1 道路交通組織
1.2.3 功能布局
居住區的功能布局與城市的空間形態息息相關,合理的功能布局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優化產生積極影響。之前在我國居住區規劃中,單位大院和居住小區模式使用地被圍墻和道路割裂,形成不同的地塊,這些地塊自成體系,內部設有各類社區基礎設施及綠地廣場等開放空間,這些設施空間僅為社區內部服務,職能無法輻射到城市層面。“生活圈”居住模式使小區內部功能為城市所用,擴大服務范圍,提高設施使用效率,成為城市功能的組成部分,為城市居民服務,減少圍墻帶來的割裂感,形成開闊寬敞的活動場地。
在居住區內部使用層面,各個小街區的形成有助于打造15分鐘生活圈,步行距離控制在800m左右,打造人性化的社區環境。將公共街道退讓給居民,給予人們充分的運動空間,增進鄰里之間的交往。
1.2.4 街道界面
街道界面是人們最直觀地感受居住區環境的指標。臨街界面使得社區具有可識別性,不同的街道界面產生不同的生活氛圍。我國居住區大多用圍墻圍合,街道界面被切斷,破壞了立面上形成的城市肌理,社區內外功能、風格、氛圍都產生割裂感。打開圍墻,使住區街道空間不受限制,提高住區街道界面的利用率,可以讓居住區的街道界面成為城市主界面的延續,激發城市活力。
但住區過于開放或沒有明顯邊界,除去安全隱患外,還會對街道的完整性造成破壞。可以采用“生活圈”居住模式,提倡功能混合,使商業、居住、文化等空間能夠更好地進行融合。增加路網密度,統一規劃設計,使得臨街界面增多,豐富居住區的內部空間功能,減少居民出行距離,營造和諧統一的住區環境。
2.1.1 太湖新城社區現狀
以無錫太湖新城社區為例,探究鄰里共享空間的形成對居住區空間環境的影響。本案例的鄰里中心,作為集基礎服務、商業、文體、醫療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載體,為居民打造了以無錫地區“睦鄰中心”為發展基礎的“15分鐘生活圈”。
無錫太湖新城社區位于無錫太湖新城南部,這里是城市未來發展中心。片區總面積約56.6km2,常住人口約36.8萬。2010年來,城市人口數量激增,人口構成趨向復雜,使人們的居住環境面臨更多挑戰,居住區在城市內分布和密度不協調,居民對社區內公共設施需求量和差異均較大。本社區“5分鐘生活圈”和“10分鐘生活圈”公共服務配套基本完善,“15分鐘生活圈”尚有不足。
2.1.2 睦鄰中心
緊扣“睦鄰中心”的發展基礎,無錫太湖新城社區生活圈在功能配置上,設置了集中和分散2種模式,功能配置模式混雜。集中配置模式是將公共基礎設施集中在一個空間載體內進行配置;分散配置模式是將基礎服務設施單獨布局配置。太湖街道睦鄰中心的行政辦事功能結合現狀單獨設置,其他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布局配置。
“小街區,密路網”基礎設施均衡分散布置,不同功能空間進行不同模式布局:每個居住區單元內的醫院、文化、體育、辦公類建筑集中布置,形成醫療文體中心;商業設施如菜市場、小超市、便利店和早間集市,分散沿街布置,形成商業氛圍濃郁的街道界面;戶外運動場和集散廣場結合水系綠地布局,作為城市空間的延伸,為居民提供鄰里共享的社區環境。
2.1.3 共享空間延伸
對居住區內部建筑的關系做進一步空間延伸,形成促進交往的空間場所。考慮除完全處于戶外的基礎設施之外的“半公半私”空間環境。單元式套型抑制了居民的交往欲望,尤其是高層住戶,下樓活動不便,制約了居民的活動需求。可在高層住宅的局部樓層集中設置活動空間,如空中花園或空中院落,豐富建筑形式,提供新一代住房鄰里交往的更多可能,形成立體交通體系。
2.2.1 蓮花北村居住區現狀
以深圳市蓮花北村居住區為例,探究代際融合空間的規劃方法。本案例人群結構復雜,戶外活動空間多樣,可研究代際融合背景下人群活動的現狀及需求。
深圳市蓮花北村居住區建設于1994年,位于深圳市福田區,占地面積約80hm2。現有住戶6 052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為763人,占居住區中常住人口的12.61%;兒童數量較多,住區內有3所小學和2所幼兒園。如今,社會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大家庭解體,家庭單元向小型化發展,住房商品化使不同年齡段的互動出現分離。利用“大社區,小居住區”的空間模式,為不同經濟收入、文化背景、年齡層次的人提供適當的接觸和交流的機會。
2.2.2 代際群體活動需求
將居民分為老年、中青年、幼童3類人群,分析其活動時間、活動場地、活動設施等偏好。調查得出,老年群體有在中心公園、廣場晨練和晚練的需求;中青年群體上班上學,早出晚歸,早上光臨各類早餐店,傍晚在各類室內體育館和球場活動頻繁;幼童下午和傍晚到兒童游樂設施活動。3類群體在活動時間、空間上均有重合,因此考慮將居住區空間環境復合利用。
2.2.3 代際群體活動場所
1)根據代際群體活動的動靜程度規劃交流場所,住宅樓周邊250m的范圍屬于宅間綠地和連接各個組團的住區道路空間,以靜態活動為主;距離住宅樓250~800m范圍內的戶外活動空間,街道密集,在布置靜態活動場地的基礎上,與街道空間結合改善步行環境;距離住宅樓800~1 000m的范圍內,人群聚集度較高,設包容性高的動態活動場地;距離住宅樓1 000~1 200m的范圍內,有居住區中心廣場和城市公園等大型開敞空間,活動空間動靜結合布置。
2)營造適宜代際群體共同使用的街道環境,居住區內部街道作為城市交通系統的延續、社區空間環境的重要部分,不僅起到聯通住房與場地之間的作用,同時承載上學、上班、散步等活動。為3類代際群體設計街道空間時,要滿足街道對各個活動場地的通達便利性要求,還要增加必要的無障礙和遮陽、休憩設施;街道到達各類基礎設施如公共衛生間、衛生站等應方便快捷,可識別性強。
3)設置可變設施滿足不同代際人群的不同活動,在廣場和公園放置可移動的木制臺階坐凳,3類人群都可來此休憩;下午和傍晚老年人集體活動較多,可移動座椅形成開闊廣場,給廣場舞等活動提供場地。
2.3.1 萬科云城現狀
廣州萬科云城位于廣州市天河智慧城,屬于廣州新規劃的九大新城之一的高新產業基地,總建筑面積為600 000m2,總占地面積為27 730m2,房屋8 553套。高新產業區最重要的是吸引高科技人才,內部居住區以精致的戶外景觀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設計手法,結合完善的配套設施,遵循產業基地內居住區科技結合生態的理念。
2.3.2 生態設計
廣州萬科云城整體采用我國古代中軸對稱的設計手法,將居住區劃分為5個區域,每個區域結合教育、醫療、購物等設施配有園林般的綠化景觀,綠化率達30%。一線城市土地資源緊張,住區綠化空間受限,所以采用立體綠化的方式,屋頂、墻面上分布綠化,在美化環境、節省空間的同時,降低室內外溫度,改善社區氣候環境。
在景觀設計上進行適宜的綠化布局。綠化可以限定空間、軟化建筑邊界,減少噪聲污染。應選用適宜風土氣候的植物配置,體現地域文化,打造居住區特色。結合景觀,規劃人群的交流活動場所,綠化不僅要賞心悅目,還要讓人親近,所以考慮將綠化與顏色、材質豐富的林間石頭小徑、硬質鋪裝廣場結合,配合坐臥設施,為人們提供活動、停留的場所。
營造良好的居住區空間,就要從空間環境的設計規劃入手,對居住區的空間環境提出構想。
1)組織高效的道路交通 在進行道路交通規劃時,增大路網密度,采用“窄馬路、密路網”的方式,提高交通效率。
2)設計適宜的街區尺度 居住街區在滿足日照間距要求的前提下,應調整街區尺度,利于人的交往和生活。
3)進行合理的功能布局 與傳統居住模式相比較,“生活圈”居住模式可以通過小尺度的地塊形成功能混合的局面,更利于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便于居民就近到達功能設施。
4)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利用居住區內的物質或非物質元素,因地制宜地采取生態手法,使景觀布局具有合理性、實用性、趣味性,與住房和公共空間適配。生態理念下住區應該是開放共享、兼顧功能與美學的,更是城市綠地的延續。
5)提供聚居的庇護所和共享的生活環境 對居住區的研究,不僅限于區域內部,應從城市角度進行分析。城市形態和人類社會交往方式不斷發展,居住區空間環境也應更加開放地融入城市,構建更加豐富多元的空間環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