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麗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以文脈修復為導向,分析文脈特征,探討了西藏昌珠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整治策略[1]。在文化規劃的視角下,提出了蘇州市光復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的基本工作框架和內容,重點探討了文化體系[2]。以“文化自覺”的理論,探討石牌鎮的保護模式和發展路徑[3]。基于我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監管體系的現狀問題,從多方面提出積極建議[4]。我國缺乏專門針對古城古鎮古村的國家特別法,構建了“三責并舉”的法治模式[5]。針對廣西古鎮、傳統村落保護開發的現狀問題,結合分布特征,提出適宜廣西古鎮的立法保護路徑[6]。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研究萱洲古鎮的文化保護與旅游路徑,提出新型文旅產業是未來發展方向[7]。針對廣西黃姚古鎮在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從保護傳承的視角探索古鎮經濟發展的新模式[8]。
本文的研究范圍為安徽省六安市市域,包括三區四縣(裕安區、金安區、葉集區、舒城縣、霍山縣、金寨縣、霍邱縣)。
本次研究對象為六安市被官方認定的歷史文化名鎮、千年古鎮、傳統村落以及具有潛在保護價值的古鎮古村,包括名鎮古鎮(千年古鎮、潛在古鎮)18個,約占六安市鄉鎮總量的13.85%;古村落(傳統村落、潛在古村落)37個。
本文采用田野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相結合。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古鎮的保護價值和保護特征,并針對問題進行分析,同時線上發放問卷,征求各類人群對六安市古鎮古村保護的看法。
2.1.1 歷史文化名鎮
2003—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累計公布了七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單,總計312個,安徽省11個,其中六安市2個,分別為毛坦廠鎮(金安區)、蘇埠鎮(裕安區),在安徽省內數量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為黃山)。2014年,裕安區獨山鎮被評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見圖1)。至此,六安市歷史文化名鎮總計為3個。

圖1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獨山鎮)
2.1.2 傳統村落
2012—2019年,國家共公布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六安市占8個,在安徽省內數量排名第五(前四分別為黃山、宣城、池州、安慶)。
2014—2020年,安徽省公布兩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共363個,其中六安市為30個。扣除重復項,六安市傳統村落總計為33個。
2.1.3 安徽千年古鎮古村
2015—2020年,安徽省民政廳開展了七批次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目前已掛牌的千年古鎮為4個,古村落為2個。
2.1.4 潛在古鎮古村
通過對六安市區縣、鄉鎮的走訪調研和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對六安市的潛在古鎮古村進行梳理。潛在古鎮古村的選擇要求是:具有百年以上悠久歷史,在歷史上有一定的名氣,或至現代仍保存完好風貌的集鎮和村落。經調研和資料收集,六安市潛在古鎮古村暫列14個(見表 1)。

表1 六安市潛在古鎮古村
2.2.1 文化底蘊深厚,而物質載體薄弱
六安幾千年來有著皋陶文化、楚漢文化、紅軍文化、民俗文化等深厚文化底蘊。特別是紅色文化使六安從皖西走向全國,甚至世界。
六安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個,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1個,安徽省千年古鎮3個,中國傳統村落8個,安徽省傳統村落25個,安徽省千年古村落2個,其他潛力古鎮10個,潛在古村落2個,名鎮古鎮(千年古鎮、潛在古鎮)小計為18個,約占六安市鄉鎮總量的13.85%;古村落(傳統村落、潛在古村落)小計為37個,共計57個。名鎮數量少、古鎮古村數量多,保護利用發展潛力大。國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不可移動文物12處、歷史建筑9處(僅古鎮,不完全統計),還有不計其數的革命遺址和紅色文化遺產。
但六安市的物質文化載體還有待加強,歷史文化名鎮的總體數量較少,同時保護資金、保護人手不足;古鎮古村有“名”無“貌”,在各級規劃中未很好體現文化專篇,對潛在古鎮古村保護力度不夠。
2.2.2 保護價值較高,而保護抓手欠缺
通過座談和調研發現,六安市名鎮古鎮古村保護理念、保護方法存在偏差,保護手段單一。
1)六安市層面尚無名鎮古鎮古村的保護規章或規范,雖然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都已編制保護規劃,但是對于眾多古鎮古村來說,在文化保護利用和風貌展示上缺乏相應的指引。
2)保護部門多,各方協調存在問題,保護管理手段單一,缺乏具體實施的抓手。某些古鎮古村由于經費所限,沒有及時編制總體規劃、村莊規劃,或者在總體規劃、村莊規劃等各級規劃中未體現文化保護利用內容,保護整治和建設發展缺少必要的依據,缺少有力的抓手。
2.2.3 保護意識尚存,而管理體系僵化
通過對各區縣、鎮村的座談調研和問卷調研,多數領導、專家和群眾的保護意識較為強烈,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一些偏差,導致保護理念未落實到位。如蘇埠鎮人口密度較大,基礎設施落后,建筑年久失修,居民居住條件差。麻埠鎮在建設過程中,沒能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破壞了古鎮的風貌肌理。部分古村在建設過程中“拆舊換新”,導致文化本體逐漸消失。
目前,六安市尚無名鎮古鎮古村的保護法規,名鎮古鎮古村的保護主要依照國家及安徽省的相關法規,而且對自身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底數不清,資源沒有分類建檔,缺乏科學規劃,影響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六安地處大別山區與江淮平原的交會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它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積淀,源遠流長。從黨創立之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生過大大小小幾百次革命戰役,誕生了數十位革命人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具有不可復制的時代特征。
歷史文化古鎮名鎮強調歷史文化的深厚程度,其建鎮年代久遠,能反映歷史文化的積淀情況,展示歷史沉淀下的風貌特色,同時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誕生過著名的歷史名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體現出一定歷史時期不可復制的時代特征,擁有較多的歷史文化遺產,應予以保護。
其歷史文化遺存的數量與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古鎮名鎮的歷史價值,在這里指“點、線、面”的全方位立體的保護價值。“點”是指全市所有的文物保護單位、革命遺址、不可移動文物及歷史建筑等重要歷史文化資源點的遺存情況;“線”是指市域范圍內各歷史文化街區、街巷等重要歷史文化資源線的遺存情況;“面”是指市域范圍內所有的傳統風貌、歷史風貌保護區,或歷史文化資源較為集中的片區。摸清家底,為保護內容的制定提供依據。
六安歷史上孕育了皋陶文化、紅色文化、楚漢文化等,其中以紅色文化最為凸顯。六安又名“皋城”,被譽為“安徽省八大紅色教育基地”“全國十大紅色旅游基地”“紅軍之鄉”“革命搖籃”,金寨縣被譽為“全國十大將軍縣”,有59位將軍;大別山地區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在區域內影響力大,知名度高。
歷史上,為躲避戰亂和天災,皖西地區有過數次移民運動,移民主要來自江西、浙江、鄂東、徽州、池州等地。移民運動促進了移民文化與皖西當地文化的融合,皖西人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強烈的宗族觀念,這些文化和觀念延續至今。其中,涂氏宗祠作為皖西祠堂的建立及延續,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宗族觀念等密不可分,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祠堂特征。皖西祠堂用來進行祭祀祖先、修葺族譜、家族議事、看戲娛樂等宗族活動,在祠堂內籌辦紅白喜事,這也是皖西祠堂有別于其他祠堂的重要特色。
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完善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內容,在古鎮國土空間規劃、實用性村莊規劃中增加歷史文化保護專篇,在鎮村建設規劃中細化歷史文化保護和展示內容,補充、充實自然資源部門和住建部門管控名鎮古鎮古村的抓手。
調研梳理了潛在保護價值的古鎮村,建議強化名鎮古鎮古村的保護評估,積極進行名鎮古鎮古村落的掛牌申報,擴充“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的數量,加強保護建檔工作,讓具有遺存豐富性、歷史時代性、文化獨特性以及保護迫切性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強保力保。為有效解決六安市名鎮古鎮古村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應健全名鎮古鎮古村的管理體制,使歷史文化名鎮各項工作有法可依,使歷史文化名鎮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古鎮古村的保護不僅需要高效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而且需要相應的資金保障,建立健全古鎮古村的資金保障制度,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具有現實意義。成立歷史文化保護專家庫,預留文化保護發展專項資金,吸引社會民間資本投資,推動文化保護發展工作的開展,解決保護發展的后顧之憂。
古鎮古村的保護離不開公眾的參與,若單靠政府力量,一是資金不足,二是單一主體缺乏相應監督,不利于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隨著公眾參與意識的不斷提高,公眾參與在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以專業的技術方法進行規劃研究,加強歷史文化保護隊伍建設,為歷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打牢人才基礎,做好服務工作。
六安市有著千年的歷史積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遺存不計其數的紅色文化遺產,有著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皋陶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質。總體來看,六安市古鎮名鎮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社會等方面的保護價值,但在保護發展過程中存在財政壓力大、保護抓手弱、保護資金少、保護人員不足、多頭管理等問題。
1)順應新變革 六安市坐擁大別山區、江淮平原區域,河流眾多,生態資源豐富。隨著六安市經濟深入發展,城鎮化率指標不斷提高,鎮村人口逐漸減少,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鎮村建設用地指標減少,更多的是存量規劃下“小而精”的精明收縮式發展,如何高效利用、盤活、優化現有的土地資源,未來需要大力開展古鎮古村的保護引導、風貌管控、優化布局、預留用地等工作。
2)迎接新機遇 當前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應采用全新的發展理念和規劃思路,發揮優勢資源,以紅色文化主題片區為主進行古鎮古村保護,彰顯六安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為六安的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等發展提供后續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