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特金斯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盧凡凡
隨著國內外生態旅游市場快速發展,生態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生態景觀對于打造城市形象有重要的影響。而水生態與景觀的結合設計,不僅可打造當地地標,推進城市形象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內涵,而且能繁榮城市經濟,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通過生態景觀構建生態系統,可美化生活環境,激發城市活力。
生態景觀在國內飛速發展,體現出新的景觀設計趨勢。商業景觀空間是商業建筑向城市空間過渡的三維空間,既有開放性又具公共性。如何將水生態景觀與商業景觀相結合,打造生態商業景觀值得深入研究。
南寧位于廣西南部,處于我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內,是環北部灣沿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多區域合作的交匯處。南寧五象新區位于老城以南,沿邕江南岸布置,正對青秀山風景區。新區以居住、物流和商業商務功能為主,為南寧在區域貿易中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并將成為南寧未來的核心。
東盟創客城項目位于南寧五象新區核心區,占地面積1.3hm2。周邊交通便利,距離南寧城中心約13km,場地西南角設有地鐵站,西側設有公交場站且未來可能成為人流量較大區域。
場地西側緊鄰邕江及青秀山風景區,視野開闊,景色優美,生態景觀資源豐富,周邊居住區較多。場地北側為文化娛樂用地,包含梅帥元項目及萬達茂(一期)項目,未來將吸引游客聚集,如圖1所示。因此,項目需要構建一個面向邕江的現代化、多元化、便利與安全的商業休閑場地。

1周邊用地分析
北望邕江,交通便利,用地形態呈不規則的梯形,高約500m的地標塔與老城中心遙遙相望,場地成為五象新區的地標地塊。設計師希望用景觀創造良好的商業環境,在提高地塊商業銷售量的同時能使其作為城市廣場而煥發活力。通過硬質鋪裝、植物配置、街道家具等設計要素,使景觀廣場與場地建筑建立起強烈的視覺聯系。
設計目標是打造集休閑娛樂、商貿活動和文化欣賞于一體的綜合地標;具有標志性的品牌形象和高品質的人文環境;提高戶外環境舒適度,貫徹可持續發展和水生態系統理念;交通流線設計人性化,增強各單體建筑間的聯系。
與水結緣的南寧,從古至今都是水城,舊時南寧航運市場就很發達。“大船尾接小船頭,南腔北調語不休。入夜帆燈千萬點,滿江鈺閃似星浮。”這是詩人楊翰燃所記載南寧揚美古鎮碼頭貨船爭泊時的繁華水運盛景。
古時南寧又稱“邕州”。宋代文人墨客亦有詩描述“邕州八景”。“羅峰曉霞”作為“邕州八景”之一,“日影羅峰云靄靄,青山古塔秀峨峨”,羅秀山上旭日東升,晨霧繚繞中可見霞光萬道的人間仙境,便是宋人筆下的南寧勝境。
方案構思為碧帆霞影,將帆船和霞光組合,演變為地面鋪裝圖案、供人休憩的花池座椅及特色綠化造型等,突出南寧的自然風光和特色景觀,如圖2所示。

2景觀方案演變過程
方案由中央綠島花園、邊界花園和其他人行區域組成(見圖3)。庭院部分是中央綠島,為景觀中心;外圍人行步道是邊界花園,圍繞著中央綠島;其他人行區域則作為景觀的部分點綴。

3方案總平面
靠近濱堤路一側的入口廣場可容納大型活動及各種日常聚會,廣場上有疊水景觀、水景雕塑、生態洼地及生態停車場,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公共空間。多層次入口廣場與豐富的活動使場地充滿動感和活力,整個場所富有連貫性、序列性,如圖4,5所示。

4主入口廣場效果

5主入口廣場剖面
通過斜向鋪裝和高大的精神堡壘將游客引導至空間內部,逐漸接觸到中心水景,使人與自然親切互動。標識性的水景雕塑置于步行大道軸線上。水池形態流暢,造型極簡,與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抽象雕塑相得益彰,結合夜晚的燈光設計,打造既充滿都市商業氣氛、又不失活力的廣場入口空間。
鋪裝語言提取自建筑立面的線狀肌理,通過不同色彩的鋪裝、漸變的尺度及簡潔的鋪裝組合方式,為主入口廣場帶來充滿現代感的藝術氣息。
中央綠島花園融合多功能細節設計,形成富有韻律和節奏的序列,為商業中心提供一處多樣化景觀。游客沿著綠島區域可接觸到不同風格的場所空間,包括特色休息區、生態區、休憩區,最終到達中央噴泉廣場,如圖6,7所示。

6中央綠島花園景觀效果

7中央綠島花園剖面
其間各類生態洼地、商業外擺、特色休閑花池座椅不斷給體驗者帶來驚喜。人們可與水景互動,到生態洼地欣賞生態景觀,座椅為人們提供休憩之便。嫻雅舒適的環境吸引著人們來此休閑娛樂、欣賞美景。
東北入口廣場景觀微地形點綴在辦公樓前的空間中,優雅安靜。微地形的池壁可作為座椅,為上班族提供午間休憩場所。沿濱堤路設計生態停車場,特色鋪裝帶具有指向作用,引導車流和游客。
在此區域,景觀綠化是連接人們休閑生活空間與生態自然的重要媒介,入口景觀島上的綠茵草地和蔥郁樹木讓人心曠神怡。生態洼地通過在地下敷設的引流管將凈化后的雨水排入下水道,在對雨水進行收集、凈化、儲存之后,藍色水域與綠色種植帶交織并融合于建筑群,使人們親近并感受自然。流暢的折線形鋪裝帶起著指明方向的作用,引導人們進入商業區或辦公區。
沿街商業標準段位于東側的辦公樓前,提供通行、停車、交流空間。沿街呈陣列式種植的整齊的行道樹,在空間上起到區分步行和廣場不同功能區的作用,同時郁郁蔥蔥的綠意和花香撲鼻的嗅覺體驗為商業空間增光添彩,陽光灑落,涼風習習,給民眾帶來輕松愜意的休閑體驗。沿街商業標準段整齊有序,不阻隔景觀視野,商業氣氛活潑靈動(見圖8)。

8沿街商業標準段剖面
同樣,鋪裝式樣延續商業廣場的形式,整體的形式語言體現出節奏的統一和空間的有機聯系。線性鋪裝設計與中央花園產生聯系,分散人流并引導至中央花園。
通過有層次的鋪裝肌理變化產生不同的功能空間,包括商業步行空間、休閑游憩空間等。
建筑肌理是采用網格形態的條石石材作為拼貼圖案。建筑主體材料采用深灰色、淺灰色和暖灰色的面磚涂料。建筑立面整體設計形式簡約、時尚,配合大面積玻璃,為建筑增加通透、休閑、開放的商業氛圍。建筑立面設計、材料選擇與整體結構對景觀設計語言有著引導和啟發的作用。
簡潔的線性語言,灰黑色與白色的穿插拼接,米黃色的天然石材和木質元素的運用是本次鋪裝設計的主要語言。
設計符合各區特色鋪裝。特殊鋪裝材料和表面處理作為統一鋪裝底色色調中的點綴。同時鋪裝設計在統一中尋求變化,如統一色調,變化鋪設方向、材料處理方式和切割尺寸等,創造出豐富的空間拼貼效果。
在城市邊界區域,折線鋪裝圖案如紐帶般引導人流快速進入場地,同時強調景觀中軸線動向及商業內街區域人流交通的線性方向,用現代、動感和極簡的設計語言組織串聯整個空間。
運用特定色系的色譜,保證整體鋪裝色調的統一,并在和諧中尋求豐富的細節變化。暖色調是活力亮點區和商業內街鋪裝的主色調;冷色調是交通功能主導區與城市邊界鋪裝的主色調。冷暖色調交融,產生豐富的韻律感,如圖9所示。

9鋪裝設計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內庭院以棕櫚科植物為主,同時配植耐陰植被,豐富商業空間。庭院內部以雞蛋花、散尾葵為主要樹種,保證商業空間的開敞性,同時使西北-東南向的軸線成為聯系各區域的視覺重心,突出中心軸線。
應城市界面的視線需求,植物種植需滿足沿街立面的通透性要求。沿城市主干道樹種選擇冠幅及葉片較小的植物以減少視線干擾,搭配整形后的綠籬形成綠色邊界;沿商業內街樹種選擇冠大蔭濃的喬木南洋楹,為游客營造具有當地特色風情的宜人商業休閑環境。
水作為情感表達的自然媒介,場地設計部分水景元素,如音樂噴泉、雨水花園等,選用獨特的視角詮釋生命情感的內涵。
該項目的水生態設計理念是將雨水蓄積,為景觀提供用水,包括中央花園的主水景、在整個區域中布置雨水收集系統,實現由傳統排水方式到雨洪生態化的轉變。地表徑流首先匯入生態停車場和下凹綠地進行初步凈化和滲透,溢流部分進入市政雨水管網。建筑屋頂雨水和部分下凹綠地雨水進入地下蓄水池,存儲的雨水通過管線進行灌溉回用,溢流部分匯入市政管網。為確保安全,蓄水池應設置水質凈化系統并設緊急排空泵站和溢流口,以應對超負荷暴雨流量。綜合利用下凹綠地、生態停車場等海綿城市設施,達到滿足8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蓄滯容積。
在該項目中,通過將商業區的景觀設計與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有益于雨水管理和豐富物種的多樣性,提供輕松的休閑場所及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為城市發展提供無限可能,從而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與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