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鷺宏
(廈門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高校學風建設和培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優良的學風能夠促使學校教育事業長久而健康地發展。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學風做出了非常經典的論述:“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成長。好的校風和學風,能夠為學生學習成長營造好氣候,創造好生態。”[1]2019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在嚴格教育教學管理中指出要:“激勵學生刻苦學習。高校要切實加強學風建設,教育引導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2]學風建設和培育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評價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只有以優良學風為引領,大力開展學風建設活動,才能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學風內涵豐富,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上是指一所高校師生在治學理念、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方法等方面的集中體現和綜合表現[3];狹義上,特指高校大學生的學風,包括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以及精神風貌。本研究主要從狹義上探討高校學風,通過向廈門理工學院12個學院本科生發放紙質版調查問卷,了解目前大學生學風的現狀。共發放調查問卷750份,回收722份,回收率為96.27%。在專業分布上,理工類專業占58%,文史類占32%,藝術類占10%。在年級分布上,大一學生占24%,大二、大三學生均占27%,大四學生占22%。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風整體評價、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考試誠信、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師素質、管理服務等方面。
問卷調查顯示:在學生對學校、專業、班級、宿舍的學風整體評價中,85.45%的學生認為學校學風整體很好或比較好,83.94%的學生認為本專業學風很好或比較好,79.92%的學生認為班級學風整體很好或比較好,81.03%的學生認為宿舍學風整體很好或比較好(見表1)。由表1可知,學校整體學風氛圍學生比較認可,但仍有提升空間,尤其是班集體的學風氛圍;根據調查數據,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態度,但在問卷調查和訪談中發現學校學風建設和培育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表1 學生對學風的整體評價情況
1.學習目標不明確
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面對新的學業、生活、人際關系、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因認知不足、準備不夠而產生不適應、不習慣的狀況,尤其有部分學生對專業認識不到位;還有一些學生因專業調劑,對專業不感興趣,致使他們學習動力不足,從而對大學學習、生活如何度過缺乏明確清晰的目標和計劃。在調查中有21.33%的學生對專業興趣一般或不喜歡(見表2),而達28.95%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見表3),13.85%的學生幾乎未制定學習計劃,還有50.42%的學生雖有制定了學習計劃但執行不到位(見表4)。自己的學習應達到什么目標?學習為了什么?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學習計劃并執行,自己的性格、交際能力如何提高,而又如何培養自己的興趣,等等,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較少。一些學生對未來比較迷茫,尚沒有努力的方向,隨遇而安。

表2 學生對專業興趣的自我評價

表3 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自我評價

表4 學生制定和執行學習計劃情況
2.學習態度不端正
一些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進取心不足,對自我要求不高,滿足于應付,滿足于及格、過關。32.96%的學生未把專業學習放在第一位,5.12%的學生認為學習過得去就行,甚至認為專業學習沒什么用處(見表5)。8.31%的學生僅滿足于及格或混文憑(見表6)。在課堂出勤方面,由于學校“兩課”落實相對較好,88.64%的學生幾乎全勤,基本不請假,經常請假和經常曠課的學生只有0.83%,但是課堂質量和效果并不樂觀,僅有32.69%的學生表示上課能注意力集中并認真做筆記,課堂上學生玩手機、說悄悄話、睡覺、發呆的情況并不少見,而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不按時完成,或打折扣,或抄襲的情況也不少見,對自身學習上的要求和規范不認真執行。一些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弱,沉溺于玩手機、打游戲、追劇、刷短視頻等而影響學習質量和效果。

表5 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態度

表6 學生對學習態度的自我評價
3.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不明顯
很多學生還是習慣于高中填鴨式的應試教育,相對欠缺在大學時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時間上的安排和規劃,以及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上還是不足,投入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還遠遠不夠,這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習效果。34.6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方法效果不明顯(見表7),而學習遇到困難時,只有54.29%的學生選擇主動向老師請教、向同學求助。早讀、晚自習、預習、復習等都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和習慣,但從調查中我們看到的情況并不理想,31.44%的學生沒有早讀習慣,25.49%的學生雖有早讀卻1周最多1次,46.4%的學生晚自習1周最多只有1次,有的甚至沒有晚自習習慣(見表8),24.93%的學生每晚學習的時間為1~2h,5.26%的學生每晚學習時間不足1h。經常全面預習的學生比例只有16.34%,而有50.55%的學生只在考前復習或從不復習。部分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時受手機、外界影響干擾明顯,時不時看手機、發信息、吃零食、發呆或者和別人聊天,算下來,一天用在學習上的時間非常少,有的甚至本末倒置,把學習變成了副業,把其他事情當成了主業。

表7 學生對本專業學習方法自我評價

表8 學生晚自習情況
4.學習誠信需加強
學習誠信不僅對學風有著重要的影響,更是學生素質品質的體現。調查中只有79.09%的學生表示自己獨立完成作業,20.91%的學生有抄襲作業情況,有的甚至從不做作業;在考試作弊方面,3.6%承認存在考試作弊情況,有8.31%的學生覺得身邊的考試作弊情況比較嚴重,19.94%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作弊,但卻對作弊現象能夠理解和接受,還有1.39%的學生對考試作弊行為“理直氣壯”。
學校在學風建設的硬件和軟件上仍不完善,如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等場所和設施還不足,21.6%的學生認為一般或不好,學生反映學校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等位置不夠,氛圍不濃,制約和影響學習效果,在對學校文化學術氛圍評價中,76.04%的學生比較認可,23.96%的學生認為一般或不好;在對學校學風建設相關制度和措施評價中,77.01%的學生比較認可,22.99%的學生認為一般或不好。學風建設的責任主體還需進一步明確,有時在學風建設推進上會出現相互職責不清、魄力不足、力度不夠、意識不強的情況;在執行和落實上,有時雷聲大雨點小,雖不斷強調“三風”的重要性,但在學風建設齊抓共管的合力上還略顯不足,學風建設的制度保障還需進一步狠抓落實;對各個二級學院的考核體系和評價機制需進行改革,還應把學風建設列入到更重要、更具體的考核內容里。
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對學風建設發力還不夠。在問到輔導員對學生學習、思想和生活影響上,74.38%的學生認為比較有影響,25.62%的學生認為影響一般或者沒有;在對學校職能管理部門服務態度上,76.73%的學生比較認可,23.27%的學生認為一般或不滿意,還有待改進。學校良好的管理服務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尤其是輔導員這個隊伍,經常和學生接觸,對于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心理、就業等都有較大的影響。然而,因為日常工作涵蓋面廣而雜,致使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疲于應付,很難集中精力將學風建設有關工作任務進行調研分析、落實和開展。
教風對學風的影響毋庸置疑,人才培養體系、課程設置、教學效果、師資水平等都對學風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有19.68%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專業學習收獲上效果不明顯,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25.48%的學生對其還不太滿意;課堂效果好不好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責任、教學能力、教學方法等,在問卷調查中,13.02%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升,而對于教學方法,有17.59%的學生認為一般或不太好。
針對學風中存在的問題,需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從思想引領、制度建設、文化建設、榜樣示范等方面來探索高校優良學風培育的方法和路徑。
學風問題的實質是價值觀的問題,要推動高校優良學風的建設和培育最重要是引導高校全體師生要更新價值理念、達成共識、目標一致。首先,高校要提高全校師生對學風建設重要性的認知,更新價值理念。要深刻認識到高校優良學風的培育對高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的影響,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其次,要形成全員育人的共識,人人都是學風建設的主體。學風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統一整體,離不開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共同培育,教師教學風范、學術風氣、學校文化氛圍等,共同構成了學風建設的豐富內容[4]。學風問題的責任不只在學生,教師、院系、學校都有責任。因此,需要高校全員共同努力參與學風建設,為新時代高校學風建設和培育共同出謀劃策。第三,要認識到學風建設的特性,朝著同一目標努力。學風建設存在著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普遍性等特點,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因此,在學風建設目標上要有一致的認知,學風建設必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又要有“久久為公”的使命感,只有堅持經常抓、長期抓方能見成效。
學風建設還需加強思想引領,提升師生內驅動力,讓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認識到自身在學風建設中的價值。通過發揮黨風的價值引領作用,貫徹“三全育人”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推進課程思政;發揮校風的精神傳承作用,通過學校歷史積淀和校訓校風等大學精神來激勵師生傳承學校優秀的校風文化;發揮教風的育人關鍵作用,強化價值引領,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努力成為“四個引路人”,自覺實現“四個相統一”,引導激勵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教育學生成長成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作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的重要論述、學習“四史”等為抓手,強化對學生的責任教育、親情教育、感恩教育等,拓寬學生“為誰學”“學什么”和“怎么學”的深度和廣度,更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并激發動力,發揮自身學風建設的主體作用,用“青春夢”激蕩“中國夢”,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和奮斗。通過思想教育的引領切實發揮管理治學、教師教學、學生研學的協同作用,形成管理導向、教師引導、教輔輔助、學生自主的優良學風建設和培育新局面。
高校學風的建設和培育需要從組織、機制和制度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能否發揮好制度的約束和促進作用,關乎學風建設和培育的成效。2021年1月,遼寧省教育廳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遼寧省高等學校加強學風建設十條措施》,分別對高校、教師和學生提出明確要求,這也是遼寧省教育廳2021年下發的1號文件。清華大學歷來高度重視學風建設,始終將優良學風作為治學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2019年3月,清華大學全面啟動“學風建設年”工作,校黨委發布《清華大學“學風建設年”工作方案》,推出新形勢下學風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具體舉措,同時建設“學風建設年”專題網站,推動建設優良學風、校風。2019年11月,清華大學召開學風建設大會,對“學風建設年”工作進行總結,探討建立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為了深化“學風建設年”成果,學校制定了《清華大學關于加強新時代學風建設的若干意見》,形成新時代學風建設的清華方案,開創學風建設新局面。
由此可見,要形成學風建設和培育的長效機制,要從頂層設計、組織建設、相關制度機制體系等方面進行明確和落實。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學風建設的組織建設和工作體系。成立學校學風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學風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明確各職能部門在學風建設中應盡的職責,相互分工協作,層層落實,為學風的建設和培育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其次,要建立學風建設和培育的相應制度和機制。通過調研、座談會等方式聽取學校各層面對學風現狀和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和學校具體實際,出臺和完善促進學風建設培育的一系列相關制度,將學風建設和培育納入學校、學院黨政工作要點和相關規章制度中,推動學風建設的系統化、制度化和常態化。要將具體的政策、方案、措施等明確到責任人,落實到位,要有監督問責機制,防止雷聲大雨點小和出現形式主義。同時,要建立健全學風建設相關的具體獎懲制度和機制,對學習秩序、學習誠信、學業預警、評優獎勵等各方面通過制度的約束和激勵來促進學生優學、教師優教、行政優管,用制度保障來調動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共建優良學風的積極性。再次,要定期對學風建設和培育情況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反饋和反思。通過召開學風專題會議、意見征集反饋會、調研等方式定期對學風建設和培育推進落實情況進行及時了解,以便更好地調整和修訂相關機制和制度,使學校學風建設朝著良性循環發展。
高校校園的文化氛圍作為師生的生存環境,其對學風建設和培育起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需要從環境設施的完善、校園文化活動平臺的搭建來發揮學校在學風硬件和軟件文化建設上的推動作用。首先,要用校園物質文化環境來保障學風建設的推進,和諧舒適的校園環境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從而營造優良的學風[5]。在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學校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等場所和設施上的滿意度并不高,認為現有的設施和物質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果并制約了學風建設。因此,高校應該從校園布局、教學基礎設施、人文景觀、網絡文化、圖書館等方面強化學風的物質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發揮已有物質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和完善新的物質文化,結合學校特質開展有針對性的物質文化建設工作,改善校園環境,夯實高校學風建設根基。
其次,學校要通過搭建校園文化活動平臺和載體,積極將學風建設融入、滲透到第二課堂活動中。通過開展集體晨讀、晚自習活動,制定專業閱讀書目,舉辦學術和學習方法系列講座等提供常規和專業的指導;通過開展學風建設動員會、讀書系列活動等營造學風建設氛圍,培養學生愛讀書、好讀書、善讀書的習慣;依托團學組織和學生社團開展豐富有益的學習活動、專業競賽等,形成良好的專業學習和比拼氛圍;通過營造教學樓、圖書館、宿舍區等文化氛圍(如懸掛學風標語、名人警句、展示優秀畢業生、學科競賽成果等)來創建良好的學風建設和培育的軟環境。此外,還要注重新媒體的運用,通過網站、公眾號、微博等互聯網平臺開設學習互動專題、專欄等營造渲染學習氛圍,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線上學習交流和互動。
高校優良學風的建設和培育需要積極挖掘身邊優秀的教師、校友、學生、團隊等典型榜樣,通過對榜樣進行表彰和宣傳、開展交流分享和互助幫扶等,樹立標桿,發揮示范作用,讓更多師生通過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人物和事跡激勵和影響自己,使其“學有目標,趕有對象”。通過開展“教師黨員先鋒崗”“我最喜愛的老師”等評選活動,激勵教師更好地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重責,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通過遴選歷年來在不同崗位有代表性的優秀校友,向在校學生分享校友在校時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經歷以及人生與職業發展的規劃,激勵學生更好地珍惜和把握大學時光,努力學習,學有所成;通過“青春榜樣”“學習標兵”等評選,表彰和宣傳在學習、考研、科技創新、就業創業、社會實踐等方面突出的學子,用朋輩教育、同儕示范的方式輻射、影響更多的學生。此外,還要注重發揮團隊、集體如“先進基層黨組織”“優良學風班”“文明宿舍”等的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向先進集體、優秀個體學習,互動幫扶,營造更加積極向上的學風建設和培育氛圍。
總之,學風的建設和培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常抓不懈的工作。新時代面臨新要求和新挑戰,只有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新時代的學風建設規律,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不斷推進和建設更優良的學風,才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