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時,要從整個單元的角度出發,依據單元各板塊的內容來適當調整單元的原有結構,同時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特點,來設計一條教學“主線”,將知識有機地、系統地串聯起來。教師備課時首先考慮學生的語言能力,挖掘文本中和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語用功能,同時關注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育和養成。
關鍵詞:深度學習;單元整體教學;課堂建構;信息化;逆向設計
作者簡介:陳亮,福州金山小學。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
深度學習是指由教師作為主導來設置課題,學生圍繞這個課題進行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的分層次探討,并得到真實有效的結論的過程。教師通過前測,設計出符合單元目標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入梳理和理解教材內容,注重對于英語知識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全面發展。
二、強調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深度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是需要在一定語境中來培育的,最終培育目的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能進行國際化交流。教師要分析學情,明確學科價值,依托語篇,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虛擬化的英語語言環境,運用多種英語資源來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而單元整體深度教學則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在師生共同創造的語言學習環境中,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實現能力到素養的轉換。
(二)有助于小學生語言知識體系的構建
對于學生來說,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文化上的差異。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英語知識,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問題,讓課程與學生現有的語言知識更好地融會貫通,讓學生理解性地、建構性地、應用性地、探究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發展、合作、創造、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學生建構系統的語言知識體系。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小學英語課堂建構
英語課程的核心任務是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整合學習內容,有機綜合發展學生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在英語核心素養指導下,教師在備課時應通覽全部教材,注重每個單元之間的內在系統性、因果性、關聯性。以前筆者認為自己已經很熟悉閩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每個年段、每個年級、每個單元以及每個話題之間的聯系,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聽課、探討后,筆者才發現自己仍然需要把握教材中不同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看透吃透教材。除了主體教材,我們還應該留意其他輔助教材,以及其他版本的教材,以便更好地把握閩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教學。這樣備的課才較好地前后呼應、承前啟后,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系統性。
根據王薔教授提出的英語學科能力表現指標體系模型,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過程應做到“三有”,即有理解學習、有實踐應用和有創新遷移,即有語境、有梯度和有實效,循序漸進地提高思維層次。
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基于單元整體的教學時,要從整個單元的角度出發,依據單元各板塊的內容來適當調整單元的原有結構,同時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特點來設計一條教學“主線”,將知識有機地、系統地串聯起來。備課時首先考慮學生的語言能力,挖掘文本中和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語用功能,同時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實現。
(一)加大教育信息化力度,以數據整合英語課堂
在智能化教學背景下,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把教師教的設計轉向學生學的設計,時刻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梅德明教授在《面向教育信息化時代的英語課程建設》中提出:“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全部教材。”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感知信息,自主建構知識,自主加工數據,自主交互體驗,不能將學生培養成“只有算法沒有想法的機器”。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從宏觀上解讀教材,通過呈現問題情景,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在前測數據的基礎上不斷獨立或合作探究,實現英語高階思維能力的獲得與培養。例如,在進行閩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開學第一節英語課的教學時,筆者圍繞新教材,設計了貼近教材的“Say hello to your friends!”的活動環節,讓學生閱讀課本封面圖片、編者的話以及課本目錄,在研讀基礎上進行分組討論,說一說自己對新教材的認知和看法。在引言部分教師可以了解到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知悉每個單元的話題。最后,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呈現課本內容的思維導圖等,為學生呈現整合的課程學習的六要素,使得學生對于本學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
(二)基于大觀念,開展單元整體教學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教學不可避免地會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來進行。很多教師習慣于按教材編排的順序來教學,但實際上,有不少單元的內容是存在聯系的。以閩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三到六年級的教材共八冊,看似分散,其實很多單元的目標存在連續性和拓展性,每個單元的編寫都是基于完整的英語知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
王薔教授在《基于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一文中指出,當下英語教學設計中的主要問題,如缺乏邏輯的教學設計、碎片化的教學內容、無效化的教學活動等,不都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一直困惑著我們卻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問題嗎?
王薔教授指出,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善于挖掘各個單元主題中反映育人價值的大觀念,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變得具體、可實現、可生活化。教學活動更要能促進知識結構化、功能化、素養化。要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目標為基礎,主題引領,依托語篇,使學生自然習得語言、自主探究并解決問題,推進聽、說、讀、寫一體化教學。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整體語言教學需要教師率具有大觀念意識,比如基于課標的單元體系的整體架構。不能只簡單地從每課時的備課入手,這樣會使我們的教學顯得極其零散,學生習得的也只能是知識的碎片。我們應該多維地去研讀、研修教材,把握文本,溯本求源,在充分了解教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去把握單元整體要求,從而有效地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小學英語教材里的很多內容,都是輕松活潑、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例如早午晚的見面問候,學校里的文具、設施,日常的食物、顏色、數字、動物等;也包括一些日常生活對話,如問路、打電話等。每個單元都看似獨立,但是又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需要教師以教材整體為背景,立足于教材,承前啟后,整體設計各個單元,使單元內的內容和活動形成合力。例如,在進行閩教版四年級上冊“Numbers and Animals”的整體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們用英語說出自己喜歡的動物和數字,動手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動物,設計一個可愛的數字形象,并配上音樂,加上舞蹈動作,做到貼合單元重點,引發學生們的關注。
教師要遵循“任務引領、要素驅動、話題推進”的思路來挖掘教材中各個單元的內容,引導學生直接感知教材內容,可以通過尋找單元話題、前測等方式,做到因需而教,進行整體單元閱讀,同時創設與實際生活相似的閱讀環境,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開展針對性閱讀,自主提煉各單元的學習重點,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來解決難點,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如教授閩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Unit 1 “Winter Activities”Part B時,筆者引入有關冬奧會的話題,這是剛剛發生過的、全球矚目的事件,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話題,且和上學期第一單元的奧運會內容相呼應,可以將教學活動分層次地、有序地、深入地推進,使得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變得更有深度和價值。
(三)緊扣單元主題,呈現靈動課堂
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是基于活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體現英語學習特點、注重提高思維層次的實踐過程。我們在實踐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學目標、話題內容、語言知識和能力培養的整體性,另一方面應注意不要分割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在實踐中不斷觀察、總結、反思課堂實施的目標達成情況,以便我們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如筆者在進行閩教版五年級年級上冊Review 1的教學設計時,為了把整個單元的學習情境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給學生,筆者創造了“Easter Bunny”這一主人物,通過她把整個單元各課時語境串聯成一個整體,使得各課時更加緊密,讓學生進行以主題引領、以語篇依托的主題學習,“Easter Bunny can make Easter eggs,? Easter Bunny can say past tense, Easter Bunny can do many things”等層層遞進。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然地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持續地輸入、內化和輸出語言,不知不覺地習得語言。從學生們的表現和反饋來看,引導學生實現了深度的認知參與、思維參與、情感參與和價值判斷。
(四)優化教學主線,突出目標
基于單元主題的深度學習的備課,要區別于常規教學設計。首先要做到從單一的、封閉的、依托單課時的教學目標,轉變為綜合的、開放的、依托多課時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學內容要聚焦多樣化的語篇,不要僅限于常規教學的五要素,要特別關注語篇主題之間的邏輯關聯及與單元大主題的關系。不能按照教材的順序來呈現教學內容,要以主題意義的探究邏輯來組織教學。再次,要重視各個教學活動之間的邏輯關聯與問題鏈設計,強調思維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構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最后在教學評價方面,要關注每個階段的目標達成,不能缺少過程性評價,不能只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要開展以教促學,確保達成單元目標。
(五)創設學習情境,服務課堂
課堂的深度學習要基于真實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不能讓單詞脫離句子、句子脫離語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自己的身份,由課堂的主體轉變為課堂的主導者,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創設契合單元教學目標的情境,為學生搭建學習語言的“腳手架”,既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也不能高估學生,設置的“腳手架”要讓學生“看得見,夠得著”,但是得到又不那么容易,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深度融入課堂情境中,提倡學生采用參與、探究、體驗、實踐等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培育學生的英語語感,讓其鍛煉英語口語。教師以“情”感化學生,用“境”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情境中沐浴語言的魅力,樂習、樂想、樂說、樂做,培養懂生活、愛生活、愛社會的新時代人才。
(六)改變思維定勢,活用逆向設計
格蘭特·維金斯和簡·麥克所提出的“逆向設計”教學理念,其核心思想是教學目標為起點,預先估計學生所能獲得的學習成果,指出可證明達到預期目標的學習證據,設計以尋找學習證據為目的的教學活動。傳統的教學目標的設定常常更多關注教材本身的文本內容。逆向設計實際上是把教學目標變成學習目標,要求我們在開始設計一個單元或課程教學的時候,要通過評估將學習目標具體化。把教材從主要資源變成教學的材料之一。要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不能只是依賴手邊的教材,這樣會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創造性地添加其他有價值的資源增大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不能照本宣科,要用活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逆向設計對文本的解讀方法和活動安排,也許可以對高年級的閱讀課提一個新的思路。對于經常教閩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教材的教師來說,六年級的讀寫課內容多,學生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所有任務幾乎不可能,常規課往往需要一兩個課時,但是往往公開課又是在一節課內完成整個教學理念的展示,最終結果要么不夠扎實,要么就不真實。
在踐行立德樹人任務下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筆者的教育理念和思維境界得以提升,教學方向更加明確。在教學的路上,筆者將不忘初心,堅持學習,積極反思,一路前行。
參考文獻:
[1]魯子問,劉兆義,魏艷,張榮干,陳曉云,張培林,侯云潔.基于主題與語篇整合學習路徑[J].英語學習,2017(11):18-24.
[2]沈峰.實現單元各板塊教學的無縫對接[J].江蘇教育,2010(7):1.
[3]張文晗.例談英語深度學習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中學生英語,2017(42):36.
[4]孔凌霄.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5]柯美珍.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5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