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創新教學報告》十年啟示錄

2022-07-20 09:23:06李青魏寧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22年14期
關鍵詞:報告教育教學

李青 魏寧

概述:技術賦能教學創新的范例

魏寧:從2012年開始,英國開放大學每年定期發布《創新教學報告》(Innovating Pedagogy Report),向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教師介紹未來可能會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的十種“創新教學法”,迄今已堅持了整整10年。這個系列報告試圖“探索新時代的教學、學習和評價模式,指導教師和政策制定者進行富有成果的創新”。我想,通過對過去10年《創新教學報告》的總結與梳理,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難得的樣本,讓我們回看過去10年中技術與教學、學習、評價深度融合的典型經驗與案例;另一方面,這些對過往經驗的梳理又可以為未來技術與教學的進一步融合提供某種借鑒,指明某種方向。

在這里,首先還是要感謝李教授多年來所做的工作,不斷地追蹤并向國內同行推介、解析這一系列報告,我相信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研究。

李青:很高興有機會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們團隊對《創新教學報告》的研究和心得體會,也期待通過我們的工作,幫助各位老師、研究人員和有興趣的相關方理解這個系列報告,在技術支持的教學、學習、評價等方面帶給大家有益的啟示。

《創新教學報告》是英國開放大學教育技術研究院發布的系列報告,基本上每年一期。報告自2012年首次發布以來,已發布了9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報告的學術知名度和影響力都在逐漸提升,形成了自己的固定品牌。近年來,報告對全球教育技術創新的思考愈發引人注目,已成為一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指導性文件。

魏寧:現在的《創新教學報告》與其說是英國的《創新教學報告》,不如說是由英國開放大學領銜,吸收了全球先進教育理念和典型案例的一份全球性的《創新教學報告》。在最新一期的《創新教學報告》中,我國也應邀參與了該報告的編寫。

李青:是的,從《創新教學報告》的編寫團隊來看,2012年發布后的最初三年里是由英國開放大學教育技術研究院(IET)獨立編撰的。IET在國際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領域也處于頂尖地位,有著非常好的學術聲譽和巨大的學術影響。從2015年開始,《創新教學報告》轉變理念,強調國際視角,并希望通過國際參與促進教學創新理念的推廣,因此報告采取了合作編寫模式,由英國開放大學領銜,每年吸收一家國際上其他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編寫。美國、新加坡、以色列、挪威、愛爾蘭等國家的研究機構先后參與了報告的編寫工作。202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受邀作為《創新教學報告》的另一方參與了年度報告的編寫。這也是中國學術團隊首次參與到這一系列國際報告的編寫工作中,為報告帶來了中國聲音與中國元素,也反映了中國的教育研究團隊在國際水平的研究中與世界接軌。

回顧:技術驅動創新教學的實踐

魏寧:在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加速進入教育領域并深刻改變著教育的根本面貌。這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技術手段大大豐富了,也早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較為單一的技術類型。

對于應用于教育教學的新興技術,《創新教學報告》從未缺席,一直予以高度關注并積極推介,這類直接由技術驅動的創新教學法也在《創新教學報告》中占據了相當的比例。

李青:《創新教學報告》對“創新”的關注點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學習和評價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新變化和新成果。《創新教學報告》發掘和展現了具有“燎原”潛力的“星星之火”。

例如,2017年報告中提出了“大數據探究:用數據思考(Big-data inquiry:thinking with data)”。在大數據時代,人與數據的交互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對數據分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報告提出學會用數據工作和思考,以更好地適應數據驅動的社會,這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最重要的是,學習者必須學會如何使用工作場所和實驗室中常見的數據,通過將數據工具與具體的科學數據相結合,就某一主題進行探索,以解決自己的疑惑。例如,在海洋追蹤(Ocean Tracks)項目中,學生借助一種新型的數據探索平臺——CODAP所提供的太平洋海域水生動物的生活路徑數據,以可視化的方式對海洋動物的遷徙方式以及周圍環境對遷徙的影響進行探究,從而提升使用數據解決問題的技能。

報告認為,學會用數據思考,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據素養。單純教會學生使用一套孤立的工具和程序并不能提升其素養,而應該從教會數據計算轉向培養數據建模能力,培養學習者應用、評估和修改數據模型的能力。提升數據素養的教學活動本質上是跨學科的,需要學習者掌握多種技能和概念,其中就包含了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

與教育機器人相關的技術近年來兩次出現在《創新教學報告》中,它們分別是2019年的“機器人陪伴學習(Learning with Robots)”和2021年的“使用聊天機器人學習(Using chatbots in learning)”。機器人在學習過程中的“陪伴”有多重角色:既可以充當教師,向學習者講授課程,并解答疑問,也可以充當同伴,與學習者對話,排遣學習的孤獨感,還可以充當學生,在學習者指導下完成挑戰或活動,以促進學習者自身對知識的理解。聊天機器人在語言學習中更具優勢。學習者可以和聊天機器人進行對話和發音練習,嘗試不同的說話方式,這樣既能避免在與真人對話時因語言能力差而造成的尷尬,還能“全天候”地與在線機器人交流,從而克服學習的孤獨感。

2021年報告中的“強化后的富現實(Enriched realities)”是一類基于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的沉浸式交互技術。隨著技術門檻的逐漸降低,富現實應用在教育中為沉浸體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學習者提供了多模態的學習體驗。例如,英國巴斯(Bath)的博物館使用富現實技術讓虛擬的古羅馬時代市民呈現在相關遺跡中,展示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清晰地顯示出古老建筑物上缺失的部分和剝落的色彩,以加深學習者對歷史遺跡的理解。富現實技術還可用于展現課堂上無法觀測到的場景,如火星表面、核反應堆中或火山內部,以強化學習者的真實體驗。“富現實”和互聯網結合,可以提供多人的VR或AR體驗,強化富現實應用中的人際交互,提供除文字、語音、視頻以外更豐富的媒體體驗。學生可以身臨其境,與他人一起互動與合作,包括一起操縱虛擬對象,一起在虛擬場景中移動和觀察。

魏寧:《創新教學報告》關注的技術可謂包羅萬象,它給我的一個突出的印象,就是真正做到了“無邊界”,不管在哪個領域中應用的技術,只要能從中挖掘出教育價值,都可以大膽移植到教育中來。例如,原本主要應用于農業、航拍、救援、快遞等領域的無人機,主要隸屬于競技項目的電子競技,甚至魔術表演里的高科技元素,都可以為創新教學帶來神奇的效果。

李青:是的,《創新教學報告》一直密切追蹤前沿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并且善于觀察新技術“跨界”應用對教育的影響,你提到的幾種技術應用都在近年來的報告中有所呈現。

“基于無人機的學習(Drone-based learning)”出現在2019年的報告中。教育中使用的無人機是民用的超小型航空器,具有體積小、造價低、使用方便的特點。作為普及程度較高的高科技產品之一,無人機在生活中開始普及,在教學中也開始有一些創新用法。

在國內的一些中小學還把無人機作為課外班操縱的飛機模型時,國外已經有學校將無人機用于學科教學和多學科課程整合了。通過無人機搭載各種設備,可以拓展學生探索的物理空間,從更多角度收集數據。例如,國外有所高中的學生借助無人機搭載的攝像頭監測建筑工地,獲取各種測量數據,估算施工進度以及原材料使用量等。無人機還可以成為跨學科的學習工具,包括掌握飛行系統;對倫理、隱私、團隊角色、法律法規和安全程序等重要問題展開討論;通過無人機操作訓練學生的方向感、運動技能;通過編程控制無人機飛行,提升編程技能等。報告認為,無人機進入教育領域是一個必然趨勢,教師與學生要提前適應無人機的普及,越早接觸就能越早產生利用這種工具探索知識的想法。

“電子競技(Esports)”是2020年《創新教學報告》推介的“創新教學法”之一。電子競技原本是一種在互聯網上比賽和播出的競爭性視頻游戲,當前,在線電子競技和在線觀看電競比賽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過,將電子競技應用于教育的時間還比較短,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用電子競技輔助體育教學上,以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能和游戲規則的理解。例如,英國進行的一項關于跳舞毯的研究,發現視頻游戲能改善學生的反應時間、協調能力和數學技能。

大型的電子競技比賽往往通過流媒體平臺在線播出,“Twitch”就是最知名的平臺之一,該平臺不僅提供游戲直播,還被玩家用作在線教學的平臺,已經成為正式或非正式學習的場所。Twitch上有大量的非游戲頻道,IRL(真實生活)就是Twitch上增長最快的頻道之一。在這個頻道中,主播邀請觀眾進入日常生活的空間,為公眾展示實時現場或與觀眾進行互動。Twitch還支持師生實時語音或文字聊天,有助于參與者之間的即時交流、互動,這有利于學習者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協作能力。此外,該平臺還為學習者提供了不少游戲化學習的資源,如寶藏搜集、解謎等。Twitch還允許學習者創建自己的視頻,向他人介紹一些技能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習者以教促學。

至于你提到的將魔術表演里的高科技元素引入教學,2019年報告中提到了“通過奇觀學習(Learning through wonder)”這種教學法。教師可以通過魔術表演、直觀教學、新奇物品展示、戶外探索等形式,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的渴望。這里的“奇觀”既可以是彩虹、大瀑布等自然現象,也可以是石頭、羽毛等自然界中的物體,還可以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造的事物或現象。

美國國家家庭學習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ies Learning,NCFL)在2010年建立了Wonderopolis平臺,專門用于展示可以用于教學的“奇觀資源”,其中的“奇觀探索在線論壇”目前已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教育網站之一。

《創新教學報告》雖然對各種新興技術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但其關注點始終定位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在教學中應用它們。報告中詳細介紹了馬修·麥克福爾(Matthew McFall)總結的通過奇觀學習的五個階段——期待、相遇、調查、發現、傳播,他在英國諾丁漢郡建立的第一個奇觀教室,以及他開發的八個單元的系列課程,都可以為教師開展相關實踐提供參考。

尤為可貴的是,《創新教學報告》還提醒教師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記要審慎地使用這些新技術。例如,對于基于無人機的學習,報告提醒教師注意,在學習之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在學習過程中要考慮到環境、設備等影響因素可能造成的風險,以及由于學生專注于控制無人機而忽視學習內容的風險。對于通過奇觀學習,報告認為,如果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未被激發,那么所謂的“通過奇觀學習”很可能變成教師的“一廂情愿”。

魏寧:除了上述直接由技術驅動的創新教學法,《創新教學報告》所推介的大量教學法也都有著技術的“影子”。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報告中的呈現方式讓教師們記住的始終是教學法,而非某種“先進技術”;它向教師們提供的是一個個技術支持下的教學過程與案例,而不是一份份技術應用指南。

李青:《創新教學報告》的關注點始終是教學而非技術,它始終與關注教育技術發展趨勢的報告有所區別。很多創新教學法雖然都離不開技術強有力的支持,但報告在對其進行介紹時,依然是更側重于技術之上的教學。我們不妨看幾個實例。

“趣悅學習(Playful learning,2019年)”是一種和玩樂有關的教學法,強調與他人一起積極參與、探索和體驗新事物,通過玩樂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探索不同的問題,喚起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幸福感,以培養終身學習的技能。而在報告中總結的四種趣悅學習,大多有賴于信息技術實現。例如,第二種是手機游戲,將學習內容與游戲元素結合,以游戲的靈活性和交互性提供有趣的學習體驗;第三種是數字化游戲,可以激勵學生,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等。

“基于地點的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2019年)”,以位置作為學習的觸發點,利用當地獨特的歷史、環境、文化、經濟、文學、藝術等條件創造學習機會,幫助學生將教科書中的抽象概念與社區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它之所以成為創新教學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移動技術為它開辟了新的可能。英國開放大學的MASELTOV項目,就是利用移動技術將課堂學習與社區或學校外的學習聯系起來。它可以識別用戶位置(如銀行、火車站、商店和健身中心),提供與該位置相關的學習資源,以促進和幫助外國移民學習英語和理解英國文化。而進入5G時代以后,基于地點的學習能夠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實時高清視頻流播放、多路視頻實時互動、高保真度的混合現實等場景,預計不久的將來將會在教育領域普及。

“讓思維可見(Making thinking visible,2019年)”是基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法,“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結構、思維方法、思考路徑或過程以視覺方式呈現出來”。它可以通過外顯活動,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以便調整教學;讓學生思考、表達和評估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幫助學生認知和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顯而易見,這種創新教學法離不開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支撐。

魏寧:在當今這樣一個技術驅動的時代里,信息技術除了為教學提供強大的動力引擎,助力創新教學法的實施外,還給人類、給社會帶來眾多挑戰,給青少年學習、生活帶來種種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這些都需要學生不斷地去理解和認知。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承擔起自己應盡的信息社會責任,同時,這也是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的基本素養之一。

因此,在教學中探討信息社會帶給我們的全新挑戰,以便尋找對策,提升素養,這本身就為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有創造性的素材,為教學賦予了創新的元素,也自然成為創新教學的體現。

李青:“創新教學法”當然也包括在教學內容上的創新,特別是面對信息社會帶來的種種新的問題與挑戰,我們應尋找對策,將這些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的話題引入教學,這本身就是創新的表現。

例如,2017年報告提出“飛躍后真相社會(Navigating post-truth societies)”,其中的“后真相”一詞被《牛津詞典》遴選為2016年度詞匯,指的是對在形成輿論方面,情緒和個人信仰會造成超過客觀事實本身的社會現象。在網絡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再僅僅來自傳統媒體和官方新聞,而是更多地通過各種社交網絡、博客、網站和自媒體了解并關注新聞事件。雖然這增加了我們獲得信息的數量、種類以及流動性,但那些未經權威機構審核的信息,也充斥著大量扭曲的報道、虛假的消息。這就需要我們具備認識和甄別信息的能力,具備處理互相矛盾信息的能力,能夠評估言論的有效性并形成合理的論據。這種教學法還為我們提供了若干具體的做法以提升學生的相關能力,如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多樣性,幫助學生建立認識標準,培養學生的認知過程和策略,鼓勵學生反思假設、關心真相和知識等。

“關注數據倫理(Engaging with data ethics)”是2020年報告中的亮點之一,其中提出聚焦數字化社會中的個人隱私、網絡安全和公平待遇等諸多倫理困境,重新思考人們的責任與義務。在大數據時代,人們更應了解他們的數據如何被使用,以及可能產生的后果。教育中的數據倫理問題,則主要與學習者和教師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有關,即誰擁有學習者和教師的數據,誰可以使用這些數據,誰不能使用,以及因何使用等。例如,密歇根大學就開設了一組有關數字時代的數據科學、倫理、隱私、聲譽和身份的系列MOOC,以幫助來自全球的學習者從多元化、跨文化的角度認識公平、隱私和數據所有權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真實的案例,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互相交流,以便討論學習數據倫理的重要性。

2020年報告中還強調了“后人本主義視角(Posthumanist perspectives)”,提出應超越人類作為世界中心的視角,強調用理性主義的方式、科學技術手段,來促進人類、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將后人本主義思想納入教學,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新的視角,厘清人機的界限,關注其相互影響。從該視角出發探究教學機器人對學生的影響,以及被不同的學生接受或拒絕的原因,或者在使用社交媒體時,在線化身對師生之間的動態關系可能造成的影響。總之,后人本主義的方法可以為探究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獨特的框架,以批判和建設性的視角來思考它們。

展望:技術引領創新教學的未來

魏寧: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通過對過去十年間《創新教學報告》的梳理,我們歸納、總結出了技術引領教學創新的若干路徑與方式。從這些過往的典型經驗出發,能為技術賦能教育的未來提供哪些有意義的借鑒?技術引領教學創新的未來之路又將去向何方呢?

李青:通過對過去十年間《創新教學報告》內容的梳理,我們發現,面向未來,新技術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以助力教育創新。

首先,新技術為重構學習空間提供更多可能。真實學習體驗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重要挑戰。在此背景下,“重構學習空間”已連續多年被強調,“真實學習體驗”從2014年起也多次被報告列為重大挑戰。重新設計學習環境,支持基于項目的學習和交互活動,注重移動性、靈活性和多設備使用已經成為校園建設的關注點。“通過奇觀學習(Learning through wonder,2019年)”將學生的學習視野擴展到自然界,突破了教室的局限;“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2019年)”讓學習者在線討論、交流和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將現實的工作環境融入學習。在此過程中,新科技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未來,網絡交互技術將帶來突破性的變革,VR、AR、MR等沉浸性環境會更加普及,高清、多人的實時互動等技術也將大大擴展教室的邊界。從去年到今年被熱炒的元宇宙正是這類技術的綜合應用和強化。在移動技術的支持下,這類交互技術在建立學校與社區的聯系,讓學生參與社區項目、實地研究、縮小課堂與實踐間的距離等方面會提供更好的體驗。

其次,新技術可以為智慧教育提供強大支持。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達到了引爆點,教育開始從數字化升級為智能化,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新在系列報告中被多次提到。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不僅使教育資源和環境發生改變,而且將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智能,甚至變革教育的組織形式。“人工智能教育應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在2020年的“創新教學法”中被再次強調,此外,近年來很多創新教學法都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的體現。

當然,報告也一再提示我們,智慧教育并非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簡單堆砌和淺層次應用,而是一個“教育為體,技術為用”的生態系統。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智能技術采取更加批判和謹慎的態度,重視智能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潛在挑戰和危險,加強對智能技術應用倫理的思考和實踐。

此外,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流行和日趨常態化,緩解疫情壓力就成為使用新技術的目標之一。近兩期的《創新教學報告》開始關注如何在教育領域緩解疫情和社會變動所帶來的緊張壓力,新技術如何在小到師生關系,大到社會群體和階層的各個層面發揮作用。新冠疫情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師生隔離。教師、學生乃至家長都面臨著新挑戰,它不僅在考驗學習者的自律性、教師的責任心以及師生的在線教學/學習技能,而且對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師生共創的教和學(Student co-cre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2021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渠道,有利于雙方共同努力達成教育目標。其中,“開放教科書”項目邀請學生與教師一起在線編寫課程的內容介紹、制作短片、進行討論,并設計相關教學任務。“公平教育(Equity-oriented pedagogy,2021年)”則要求傾聽學生的聲音并調整教學,認識到使用教育技術的不均衡影響,意識到評估方法可能造成不公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則會發現新技術最終將為實現圓滿自我提供強大動力。《創新教學報告》不但關注創新教學法,還力求深入探討教育的本質。報告認為,教育有四個不同層次的目標:第一個層次,也是最常見的目標,即將學習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勞動者;第二個層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良好的公民;第三個層次是通過教育構建良好的社會關系;第四個層次,即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快樂、圓滿的自我。而技術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為教育不同層次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為人們在每個新階段的新挑戰做好準備。

報告體現出的這一價值取向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當前,我們的研究似乎更多地還停留在什么技術可以用于教學以及如何應用的層次上。對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如何利用技術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還缺少冷靜、理性的思考,也缺少對教育技術應用效果完整、客觀的評價。

這里比較典型的就是“最佳學習時刻(Best learning moments,2021年)”這一理念,它借鑒了當今流行的心流(Flow)理論,認為當學習者深度參與、沉浸在某一項活動或任務中且經常伴隨著愉悅的感覺時,其專注度可能會高于平均水平,并能以適當的技能應對任務帶來的挑戰。而為了營造“最佳學習時刻”,技術無疑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使用移動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和個人感官體驗;通過游戲化學習設計,如虛擬人物和故事情節、挑戰、獎勵和學習工具吸引學生;借助虛擬環境提供的沉浸式體驗,讓學生自由探索,刺激感官,完成冒險和新奇的任務,教師則可以通過學習分析工具及時發現學生的“最佳學習時刻”。

魏寧:通過對《創新教學報告》的梳理,也為我們呈現出一幅教育技術發展的脈絡圖。過去的十年,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以至于“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在國內外都已成為共識。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絕非一蹴而就,我們有必要站在更高的視角辯證看待技術與教育創新的關系,厘清目的與手段,明確目標與方向,理性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

李青:過去的十年,也是各類高新技術不斷涌入教育的十年。然而,新技術促進教學變革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而且并非所有的技術都能起到推動作用。我認為,時髦但膚淺的技術應用并不能撬動教育,也不能持續地發揮影響。只有那些和實踐緊密結合、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技術才能落地生根。十年的《創新教學報告》為我們展現了一輪輪的技術迭代所引發的教育創新應用成果,這些都似乎在告訴我們,能夠撼動教育全局、教育生態,并催發“根本性變革”的因素必然是新理念和新模式,而不是技術自身,技術以外的理念和實踐比新技術更為重要。

正因如此,《創新教學報告》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就更顯珍貴,實際上,技術不總是能夠促進教育,能夠促進教育的技術也不總是能包治百病,其作用的發揮將有賴于特定的條件,并面向特定的人群。因此,教育技術工作者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更要關注教育的本質需求。技術應聚焦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從長遠看可能影響社會發展的教育問題。應切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未來社會發展和全人類福祉,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實現快樂、圓滿的自我,未來的技術必將成為助力這一目標實現的強大動力引擎。

魏寧:感謝李教授與我們分享對十年來《創新教學報告》的深入分析與思考,我相信這些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成果以及教育智慧會促進我們對教育技術實踐的理解,并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

李青:很高興與教育界的同仁分享我們的研究工作,也期待這樣的“他山之石”可以對教師們的創新教學有所啟示,激起更多的奇思妙想和教學熱情,改善我們的教和學。謝謝大家。

致 謝

本次對話中使用了李青教授在《遠程教育雜志》中已發表的和創新教學報告相關的四篇論文(1-4)作為素材,在此對雜志表示感謝。

1.李青.以技術賦能教學創新:從嘻哈教育到循證教學——英國開放大學《創新教學報告》(2021版)解讀[J].遠程教育雜志,2021,39(02):11-20.

2.李青,郜暉,李晟.以技術引領跨界創新和社會發展——英國開放大學《創新教學報告》(2020版)解析[J].遠程教育雜志,2020,38(02):17-26.

3.李青,閆宇.新技術視域下的教學創新:從趣悅學習到機器人陪伴學習——英國開放大學《創新教學報告》(2019版)解讀[J].遠程教育雜志,2019,37(02):15-24.

4.李青,張鑫.十大創新教學法助力當今學習者發展——英國開放大學2017版《創新教學報告》解讀[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03):45-54.

李 青北京郵電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CELTSC)副秘書長,北京郵電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

主要研究方向為智慧教育環境、數據驅動教學、學習技術標準化和高校教育信息化等。近年來在權威學術期刊以及國際會議發表論文70余篇,撰寫和編寫專著教材5本;主持省部級研究課題5項、其他科研課題10多項;主持研制發布國家標準2項、ISO國際標準1項,參與編寫國家標準、國際標準20多項。美國密歇根大學數字媒體中心(DMC)訪問學者。

魏 寧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研修員,本刊特約撰稿人/專欄作者。

猜你喜歡
報告教育教學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東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一圖看懂十九大報告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報告
南風窗(2016年26期)2016-12-24 21:48:09
報告
南風窗(2015年2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视频一区|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伊人激情综合| 狠狠亚洲五月天|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99久视频| 欧美黄色a|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999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夜色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正在播放|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欧美性久久久久|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日韩福利|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色综合久久88| 日韩第九页| 在线国产毛片|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欧美色99|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日本免费a视频|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一级片免费网站|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婷婷综合色| 毛片网站观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美女被操91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