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強
有一個故事,說古代有個人撿了一顆雞蛋,然后他從這顆雞蛋想象開去,蛋生雞雞生蛋,雞多了換錢,錢生錢再買牛置田。說到后來得意處,待有廣屋美廈要再娶個妾,老婆聽了大怒,搶過雞蛋摔了,碎了他的一番美夢。檢索了一下原文標題叫《妄心》。故事一聽就懂,一笑之余如果結合現實再思考一下,可以發現更多的意味。
該人一番財富的指數式增長美夢,在現代傳銷中也是常見的邏輯,貌似是指數思維其實卻是線性思維,貌似符合邏輯其實卻缺少現實可能性。在一個專業化的社會里,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更為踏實。我想起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一段故事。獄警頭目哈德利偶然得了一筆遺產,屬下向他道賀,他卻吐槽一番快樂的煩惱:突然得了一筆錢,除了繳稅之外未免想要換輛新車子。換了新車子,不免要帶家人出去兜風,如此這般,這一筆錢帶動了更多花費。而人的消費心理多是入奢易返儉難,會不會從此打破以往的平靜生活?如果真如此發展下去,豈不是沒有這筆飛來的遺產日子過得更簡單?由此電影男主安迪得以通過告知他免稅的方法,不僅贏得了一些尊嚴,更改變了自己經常被人暴揍的艱難處境。電影進一步渲染,此后安迪成了附近大大小小獄警的專用稅務師。這個故事頗為符合技術社會專業分工下的現實場景,因而顯得真實合理。
回到信息技術,最近因為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與同事有了很多交流。以我個人陋見,2000年之后的新課程改革就一直在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20多年過去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設備幾經更新,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技能也得到了基本普及。然而很多老師仍然感覺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用著順手,說起來卻并不順口。為什么呢?
教師參加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之所以無效,首先有一個成年人的學習與青少年兒童的認知方式不同的問題。近來讀到胡翌霖博士《什么是技術》一書,書中有些說法更簡單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對于兒童,由于其獨立個性尚未形成,故學習多帶來正面增益……而成年人因個性早已形成,各種習慣和定勢都已經塑造好了,所以要學新東西,勢必要先打亂乃至瓦解固有的結構。”
其次,很多老師持有深厚的信息技術“工具”觀念。工具觀念的深層認識是“合目的性”,也就是口語中的信息技術只是“我”使用的工具。胡翌霖博士辨析說,這里的“合”字大有意味——合,既有單向趨向的意思,也有雙方平等相遇的意思。以胡博士的這一解讀來觀察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我以為在工具論者的說法里,是信息技術趨向到教學需求這個方面來“合”。而信息技術專業的人,經常卻是相反的想法:信息技術如此之好,學科老師應該從學科那邊向我來“合”,學習并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提升或改善自己的學科教學。
組織行為學專家舍恩指出,關于行動,人們經常口頭上信奉一種理論而現實中卻執行的是另一種理論。能力提升工程2.0設計了很多微能力認證,比以前的整合模式有了新的設計。同時,在每一個微能力的認證中,見教見學見技術,實際如何,恐怕盲人摸象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大量存在。技術樂觀派通過忽略問題而保持樂觀,后果一般并不樂觀。悲觀派通過夸大問題來彰顯嚴重性,結果未必悲觀。個中平衡如何達成,尚待方家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