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雁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三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病毒性腦炎(VE)是大腦實質在各種病毒侵犯感染下發生的一組彌漫性炎性綜合征,資料顯示,目前有超過100種病毒可誘發VE,且其中大多數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引起[1]。VE可見于任何年齡,患者常伴有局部腦水腫以及神經功能損傷,易造成預后不良,導致驚厥、智力發育異常以及肢體癱瘓等后遺癥,甚至構成生命威脅[2]。治療上,目前針對VE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抗病毒、降低顱內壓以及減輕神經損傷等[3-4]。更昔洛韋是一種核苷類抗病毒藥物,能夠通過干擾病毒及宿主細胞DNA的合成發揮治療目的;而神經節苷脂屬于神經鞘酯類藥物,有修復和保護神經細胞、促進神經細胞分化等作用。本文以40例VE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該兩藥配伍用于VE的治療價值。
1.1一般資料:此次入組的40例VE患者均為我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的收診對象。納入標準:①主訴存在發熱、驚厥等癥狀,后經顱腦CT或MRI診斷證實為VE;②近1 w內有明確的病毒感染史;③符合《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斷與治療》[5]中關于VE的判斷標準;④患者或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肝腎功能異常或其他系統重病;②其他因素所致腦炎,如化膿性腦炎、結核性腦炎等;③嚴重過敏體質等。以隨機數表法為依據分組,對照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齡9~48歲,平均(29.33±6.75)歲;病程3 h~2 d,平均(7.32±0.85)h。觀察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齡11~47歲,平均(28.92±6.82)歲;病程2 h~2 d,平均(7.36±0.91)h。兩組間的基本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在常規降溫、降壓、解痙、調節電解質均衡以及對癥干預等處理下,對照組單用更昔洛韋(江蘇金絲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084109)治療,5 mg/次,與5%葡萄糖溶液100 ml充分混勻后靜脈滴注,于1 h左右滴注完畢,2次/d,共治療12 d。觀察組給予神經節苷脂+更昔洛韋方案用藥,其中更昔洛韋用法用量同對照組,神經節苷脂(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056782)20 mg/次,與10%葡萄糖溶液100 ml充分混勻后靜脈滴注,1次/d,共治療12 d。
1.3評估項目:①方案療效:參照《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斷與治療》擬定,治療后完全無嘔吐、頭痛及腦膜刺激征等癥狀及體征,即為治愈;治療后基本無上述癥狀及體征,無后遺癥或后遺癥較輕微,基本未見腦電圖或腦脊液異常,即為顯效;治療后上述癥狀及體征、腦電圖及腦脊液檢測有所好轉,有后遺癥,即為有效;治療后未見上述癥狀及體征、腦電圖及腦脊液檢測等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記錄兩組患者的發熱、嘔吐、抽搐及腦膜刺激征緩解時間。③炎性指標及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髓鞘堿性蛋白(MBP)水平:在治療前及治療12 d后空腹采血3~5 ml,離心后獲取上層血清,按照酶聯免疫法測定兩組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NSE以及MBP的水平。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版本的統計分析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間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19/20),略高于對照組的70.00%(14/20),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20]
2.2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發熱、抽搐以及腦膜刺激征等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2.3兩組血清NSE及MBP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NSE、MB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NSE以及MB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的血清NSE以及MBP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NSE及MBP水平比較
2.4兩組炎性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測定的血清IL-6及IL-1β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IL-6及IL-1β值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IL-6、IL-1β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性指標水平比較
VE一旦發病,病毒會侵入局部淋巴組織大量復制,并經血液流向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其他器官組織,導致其功能受損;并且病毒種類與其侵襲部位的不同,所造成的癥狀表現也存在一定差異,如單純皰疹病毒可致口唇周圍皰疹,柯薩奇病毒可致皮疹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6]。治療上,目前臨床尚無治療VE的特效藥物,多采用以抗病毒為主的綜合療法。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及時的抗病毒治療能夠有效控制VE病情,改善疾病預后[7-9]。更昔洛韋作為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其抗病毒機制主要通過競爭性拮抗DNA多聚酶,抑制DNA合成來實現,由于易透過血腦屏障,更昔洛韋給藥后在腦脊液中的血藥濃度可達67%,并且良好的藥代學特征也減少了耐藥問題的發生[10]。然而,近年研究發現,VE患者在發病早期已伴有一定的神經系統損傷,僅通過抗病毒治療往往難以有效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11]。
神經節苷脂在哺乳類動物的體液、組織尤其是大腦灰質層中含量相對豐富,其特殊的生物學結構使得神經節苷脂具備調節機體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重要功能;通過對鈣離子均衡性的調節,神經節苷脂能夠刺激神經遞質釋放,促進神經細胞增殖、遷移與分化,重塑神經組織,進而改善神經功能[12-13]。本研究分析認為,更昔洛韋與神經節苷脂兩藥作用機制不同,前者可廣譜滅殺病毒,后者可修復神經系統,聯用能夠協同增效,進而提升治療效果,加快癥狀的緩解;但組間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則可能與本研究抽取的樣本量較少有關。NSE、MBP是廣泛存在于腦組織中的兩種特異性蛋白,一般呈低表達,可在損傷后釋放入血,造成血清中NSE、MBP水平的增高[14];神經節苷脂能夠增強神經元細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維持細胞膜功能及構造的平穩,修復和保護神經細胞組織,故而配伍用藥后能夠下調血清NSE及MBP的水平[15]。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治療后血清IL-6與IL-1β水平低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是神經節苷脂能夠改善神經傳導,提高受累神經元自身修復能力,抑制氧自由基形成,進而減輕了其介導的炎性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神經節苷脂與更昔洛韋配伍用于VE患者的治療效果確切,并可促進臨床癥狀緩解以及炎性因子清除、加快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可作為首選治療VE的方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