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世文,蔣智穎 (.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醫學護理系,江蘇 連云港 007;.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蘇 連云港 006)
醫院手術室是進行外科手術及搶救危急重癥患者的重要場所,也是醫院內高強度及高風險科室,其管理工作是院內安全管理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1]。手術室護理管理若不達標將可能對后續手術流程、手術操作等造成嚴重影響,繼而影響手術效率及手術結果,甚至可能危及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2],故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至關重要。隨著醫療-護理模式的逐步發展,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逐漸多元化和高標準化,手術室護理已從單一的“合格的手術配合”轉化為“以患者為中心”的精細化優質護理[3]。精細化流程管理源于歐美國家的企業管理理念中,該管理理念是在常規的管理流程基礎上要求社會分工精細化及服務質量精細化[4]。該管理模式一經流出便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中,并成為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多學科聯合管理主張加強科室間交流,保障醫療質量及安全,并提高臨床診療效率。既往已有大量研究[5]證實了精細化流程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但目前有關多學科聯合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少見,為此本研究特選取手術治療患者98例行多學科聯合精細化流程管理情況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手術治療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擇期手術;患者自愿,家屬知情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病例資料完整;無嚴重全身性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或家族史。排除標準:心理疾病者;急診手術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中途自愿退出研究者;術后死亡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6例、23例,年齡21~66歲,平均(41.94±4.39)歲;其中婦科9例,普外科9例,泌尿外科8例,骨科11例,神經外科10例,胃腸外科2例;麻醉方法:全身麻醉36例,椎管內麻醉13。觀察組男、女分別為24例、25例,年齡22~67歲,平均(40.98±5.97)歲;其中婦科8例,普外科11例,泌尿外科7例,骨科13例,神經外科7例,胃腸外科3例;麻醉方法:全身麻醉34例,椎管內麻醉15。兩組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對照組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術前護患溝通,告知患者本次手術名稱、目的、方法、預期達到的效果以及相關注意事項;仔細核對患者信息,檢查手術相關器械、設備及藥品;手術過程中密切監測心率、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積極配合手術醫生完成手術;術后觀察患者基本情況、護送返回病房,并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觀察組采取多學科聯合精細化流程管理。①環境管理:術前做好手術室環境準備工作,確保空氣質量、溫濕度,首臺手術可提前將患者送入手術室,并由巡回護士陪同,做好心理疏導。②連臺手術時間管理:巡回護士根據當前手術進展提交下臺手術申請,電話通知病房10 min后將去接下一位手術患者,提前做好手術相關術前準備,患者在病房等待。③建立綠色通道,預留急診手術間,彈性安排24 h有人待命,人性化設置機動組,避免頻繁換班,確保急診手術順利進行。④心理護理:術前一天巡回護士通過術前訪視根據專科疾病特點展開相關知識健康教育,耐心為患者提供咨詢、答疑服務,并針對性心理疏導。⑤多學科聯合管理:術前1 d邀請相關科室會診,合理制定手術方案;麻醉師應在術前提前入病房與患者談話,告知麻醉相關事宜,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簽字;提前告知主刀醫師手術時間;當天首臺手術應確保8∶30切皮,術中應根據當天手術量及手術類型進行手術進程匯報,控制時間。⑥安全管理:加強相關人員相關知識及技能考核,提高其職責意識;各個環節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做到責任到人,確保手術安全。
1.3觀察指標:護理質量評估包括環境管理、器械管理、衛生消毒、護理配合、護理記錄5項,總分140分,評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通過觀察術前準備時間、患者接送時間及手術時間以評估手術效率。自覺癥狀評分主要評估抑郁、焦慮、恐懼、敵對、軀體化、精神病性評分、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強迫癥狀等,每項評分在0~4分,評分越高表示該項癥狀越嚴重。于患者出院前采用本研究自制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評估,0~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之和即總滿意度。

2.1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估指標比較:觀察組環境管理、器械管理、衛生消毒、護理配合、護理記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估指標比較分,n=49)
2.2兩組患者手術效率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患者接送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效率相關指標比較
2.3兩組患者術后自覺癥狀評分比較:觀察組焦慮、抑郁、敵對、恐懼及人際關系敏感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自覺癥狀評分比較分,n=49)
2.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5.92%高于對照組的81.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n=49]
鑒于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手術室工作時間緊急,且對于圍手術期護理要求也較高,故在醫院管理工作中手術室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6]。流程管理是一種系統化現代管理概念,目的是為了提高組織業務績效[7],精細化流程管理是通過系統化、細節化、標準化及數據化手段,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細、高效、持續運作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8],該管理模式用于護理管理中則主要體現的是護理人員精心的護理服務態度、精細的護理過程以及高效的護理質量。
精細化流程管理主張加強人員管理,提高工作者職責意識,不僅能夠促進手術順利進行,避免術中操作失誤,還能提高患者對醫務工作者的信任感,有助于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9]。由于手術患者可能擔心自身疾病或手術治療失敗等導致其出現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所以精細化流程管理主張術前做好手術室環境護理,提前做好術前準備,加強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讓患者熟悉環境,打消或減輕相應的心理應激反應[10]。術前結合疾病進行專科訪視,能夠詳細了解患者基本情況,進一步提供科學的術前宣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顧慮,增強手術治療信心[11]。術前交流為患者提供專科咨詢不僅能夠了解患者心理狀態,以便實施針對性心理指導,還能解決患者內心的疑惑,對于增進護患關系、提高信任繼而提高配合度也有很大幫助。別愛玉[12]的一項類似研究顯示,精細化護理管理組自覺癥狀中焦慮、抑郁、敵對、恐懼及人際關系敏感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傳統護理管理組。本次研究與上述結果基本吻合,均證實了多學科聯合下精細化管理對手術患者部分自覺癥狀的改善作用。
合理做好連臺手術交接工作,做好術前準備,能夠避免延誤手術,且術中密切觀察并做好手術進展匯報工作,能夠讓下一臺手術提前進入準備階段,以縮短連臺手術之間時間間隔,避免延誤手術。為緊急手術建立綠色通道,以便發生危急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進行手術,能夠減少患者面臨的風險問題[13]。另外,手術室是一個多學科共同參與的一個救治場所,由于任何手術均存在一定的風險,而手術團隊成員多樣化以致工作交接繁瑣,所以也存在較大的護理風險,若在手術流程中未能順利推進,則可能降低手術效率,甚至有可能導致手術失敗[14]。一臺手術的順利進行需要主刀醫師、麻醉醫師、護士的密切配合,所以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主張多學科聯合管理,以加強科室間交流,提高手術團隊合作意識和凝聚力。再者,通過多學科聯合管理能夠確保主刀醫師、麻醉師以及相關護理人員提前準備,不僅能夠減少因主刀醫師或者麻醉師或者護理人員單方面工作失誤導致手術延誤,也利于提高連臺手術周轉效率。嚴朝陽[15]、高俊峰等[16]研究表明,多學科聯合精細化流程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手術效率。結合本次研究,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患者接送時間以及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證實了多學科下精細化管理對于提高手術效率的顯著作用。此外,本結果顯示,觀察組環境管理、器械管理、衛生消毒、護理配合、護理記錄評分均較對照組高,且觀察組護理質量總評分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多學科聯合精細化流程管理用于手術室護理中可提高護理質量及手術效率,改善患者自覺癥狀,還能提高患者滿意度,值的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