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新冠疫情影響,在電子商務和短視頻平臺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社會消費品線上銷售額大幅提升,其中直播帶貨發展尤為迅猛。直播帶貨產業的不斷發展完善,也通過流量和互動平臺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直播帶貨仍然存在主播偷稅漏稅、缺乏監管、流量弄虛作假、虛假宣傳廣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欺詐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只有從各方面加強規范和監督,才能使直播帶貨向著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流量造假;直播帶貨;產品質量;市場監管;權益保護
本文索引:周振宇.<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065.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3
我國現有10.32億網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網絡消費群體,從近幾年開始,直播帶貨行業飛速發展,在流量、平臺與資金的幫助下,很多互聯網公司大力助推直播帶貨行業發展,一些電子競技、旅游、美妝博主也與直播帶貨行業緊密結合起來。直播帶貨的發展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消費渠道,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靈活方便的購物方式,并克服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給整個行業提供了極大的活力,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現實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解決。
1 直播帶貨存在的現實問題
1.1 主播偷稅漏稅
2021年11月22日,國家稅務總局通報稱,發現雪梨和林珊珊兩名主播偷逃稅款,被依法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1倍罰款,分別罰款6555.31萬元和2767.25萬元。隨后,2021年1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稅務局稽查局查明,網絡主播薇婭在2019—2020年,通過隱匿個人收入、虛構業務轉換收入性質、虛假申報等手段偷逃稅款6.43億元,其他少繳稅款0.6億元,依法對薇婭作出稅務行政處理處罰決定,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13.41億元。在主播偷稅漏稅案件中,偷逃稅款額度之大、范圍之廣令人震驚,稅務部門的提醒督促起不到絲毫作用,主播的偷稅漏稅行為給直播帶貨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2 流量弄虛造假
大多數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物時會格外關注主播直播間的觀看量、粉絲量、銷售量和信用評分。流量是直播帶貨行業中最重要的一環,不僅可以為市場分析提供依據,還可以運用流量變現,流量是影響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重要因素,是直播帶貨行業的風向標。流量成為很多商業活動的衡量指標,流量造假現象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刷流量的應用程序(App),衍生出了刷流量的交易活動。一些平臺和軟件為了提高其商品銷售額,增加銷售收益,會違規進行買粉絲量、刷銷售單量、刷好評量、刷點贊量、刷轉發量、設置虛擬賬號等弄虛造假行為。流量弄虛造假的另一種表現是退貨再二次售賣,為了達到銷售指標,先搶拍商品再進行退貨,把退貨二次售賣,這種銷售數據也是不真實的。在“雙11”購物狂歡節期間,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在科技產品的直播帶貨中,直播間311萬粉絲實際上都是虛假的,真實存在的粉絲僅僅11萬人,其他的粉絲都是花錢刷出來的,而評論區的互動評論,也大都是機器刷出來的虛假流量,直播帶貨行業的虛假繁榮和泡沫令人震驚。虛假流量存在大量泡沫,不僅欺騙消費者,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損害,還破壞了直播帶貨行業風氣,使消費者對直播帶貨的信心大打折扣,擾亂了直播帶貨市場正常的經營秩序。
1.3 虛假宣傳廣告
在新冠疫情和經濟轉型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轉變,虛假宣傳廣告引發無序消費。我國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發展型消費,消費文化性商品的比例大幅增加,非必需消費開始占據重要地位,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更加多元。直播帶貨中,主播經常運用拼團砍價和限時搶購等手段吸引消費者,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例如,在某次羊肚菌商品的直播帶貨中,主播聲稱食用羊肚菌絕對可以補腦提神、補腎壯陽,明顯夸大了羊肚菌的商品價值,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存在虛假廣告宣傳的嫌疑。直播帶貨中,主播在講解時經常使用誘惑性語言和動作,李佳琦就經常使用“這也太好看了吧”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主播還經常利用消費者的搶購心理,用限量來突出商品的稀缺,例如李佳琦經常說“我們只準備了一萬套,快搶它”,這是無序消費的體現。在直播帶貨行業中,主播應該對商品的性能、外觀、成分、價格等商品信息的真實性負責。消費者既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又要避免無序消費和非理性消費,消費者在直播間容易受氛圍影響,沖動購買遠超實際需求的商品,這可能會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的退貨率。電商直播銷售的商品被頻繁退貨,退貨率一般高達30%~50%,使商家直播帶貨的效率大打折扣。還有消費者在抖音上購買主播推薦的某群島大蝦,收到商品后卻發現是“三無產品”,這已經超越了虛假廣告宣傳的程度,一旦對人體造成傷害,就會構成侵犯食品安全的犯罪行為。
1.4 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質量經常不達標,退貨退款難以保障,這些問題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商品的銷售價格往往低于生活中正常商品的銷售價格,商家為了支付主播傭金和賺取利潤,就會人為降低商品的生產成本,可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或零件,這樣生產的商品往往存在較為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監管相對薄弱,主播和消費者沒有現實接觸,一些主播沒有如實告知商品的詳細信息,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以不合格產品充當合格產品,使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
1.5 價格欺詐
2021年5月2日,有消費者在抖音平臺觀看直播時參與了某珠寶店的黃金項鏈“秒殺”活動,主播聲稱其銷售的黃金項鏈原價13000元,只有福利1000單,在任何地方都售價13000元,每人限購一單,今天僅售1999元,而消費者購買后發現該商品僅有2.48g,某珠寶店虛構了原價,其銷售行為構成了價格欺詐。推動直播帶貨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刺破“直播帶貨”中的“欺詐面紗”。
1.6 消費者維權困難
消費者相對商家來說本就專業性差,又相對分散,在直播帶貨行業中處于弱勢地位。消費者在直播中購買商品時,一般是通過微信或支付寶付款,在發生爭議時,交易記錄顯示為微信或支付寶的轉賬記錄,因為微信和支付寶僅是支付軟件,不是直接交易的平臺,這種轉賬行為實際上是自然人之間的個人交易往來,直播平臺沒有參與消費者的購買活動,商家和平臺可能利用漏洞而不承擔責任,商家和主播相互推卸責任,導致商品的售后處理困難重重。很多直播平臺采用支付寶、微信付款,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第三方監管,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而司法訴訟程序成本高,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消費金額較小的網絡購物者而言,經過權宜后一般會放棄司法訴訟救濟。
1.7 監管缺失
直播帶貨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主播和公眾人物進入直播帶貨行業,完善了整個直播帶貨產業鏈,但是監管的缺失導致亂象頻發。很多主播在直播中當場翻車的原因就是監管缺失,造成了大量質量不合格商品流入消費者手中。
1.7.1 直播帶貨廣告監管存在漏洞
直播帶貨行業有大量的隱性廣告,一旦商品出現質量問題,主播就可以以沒有直播宣傳為由,逃避相應的責任。在直播帶貨行業中,還有違反廣告法規定的宣傳廣告,例如“全網最低價”“全網質量最好”等廣告標語。
1.7.2 監管部門力量不足
線上交易的監管難度無疑是巨大的,直播帶貨可能是實時的、突發的、臨時的,監管部門沒有這么多人力和時間來監管直播帶貨,在這個巨大的工程面前,監管部門力量顯得欠缺。
2 直播帶貨的發展建議
2.1 帶貨者應承擔相應責任
陳潔在淘寶直播中曾經三天帶貨1.77億元,李佳琦在5分鐘的時間內就賣掉15000支口紅,這些主播在獲取高額傭金的同時,應該對銷售的商品質量負責,對商品的真偽負責,按照國家法律規定退換貨,依法積極履行納稅義務。主播應接受專業培訓,提高誠信意識和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法律底線,加強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盡到“合理注意的義務”,保障直播真實可靠,全方面了解銷售商品的質量與信息,嚴禁虛假宣傳和欺騙誤導,要充分試用銷售商品,積極承擔責任,支持國貨和公益事業,支持鄉村振興和“一帶一路”倡議,在直播帶貨行業中發揮積極作用。
2.2 加強對平臺和帶貨者的監管
2.2.1 提高準入門檻
加強平臺監管,對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嚴格把控直播準入門檻,大量主播以直播帶貨為名賺取高額利潤的原因就是準入門檻太低,不利于直播帶貨行業的長遠發展。
2.2.2 完善平臺內容推送機制
直播平臺可以使用云計算等智能手段,個性化推送直播帶貨的內容,對消費者的瀏覽記錄及時完整地做出梳理,篩選消費者可能感興趣的直播商品,增強推送的準確性和豐富度。
2.2.3 建立健全誠信評價制度
直播平臺應建立完善的訂單追溯系統,建立健全誠信評價制度,將違法行為嚴重的主播拉入黑名單,在直播平臺上定期公示,取消其直播帶貨資格并嚴禁其再次進入直播帶貨行業,可以對其他主播和商家起到警示和威懾作用。直播平臺一旦發現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及時高效反饋處理,必要時可以聯系監管部門,共享信息數據,合力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2.2.4 完善行業管理規范
在直播帶貨行業深入推進信息披露制度,明確規定主播、商家和直播平臺都負有信息披露的責任和義務。確保信息披露的合理范圍至少包括商家信息、商品信息、送貨信息、付款信息等。完善信息披露的手段和途徑,信息披露的效果離不開信息披露的途徑。在直播帶貨過程中,直播具有實時性,商品的信息很難完全展現出來,所以主播應該及時通過語言和屏幕文字全面展示商品的信息,語言和屏幕文字也應該簡短易懂,避免歧義和誤導。信息披露制度的推行,不僅保護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可以有效避免主播翻車等亂象的發生。
2.2.5 加強直播帶貨行業自律
平臺應加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嚴厲打擊,加強行業自律,主播應依法及時繳納稅款,平臺應對商品質量全方面檢查。直播平臺作為提供直播支持的責任方,應該謹慎審查監管,完善監督和舉報途徑,及時準確地處理消費者的舉報和投訴。直播平臺對違法行為的處理要全面徹底,在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時,積極協助消費者維權,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平臺還應加強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管理優勢,創新監督管理技術,運用電子數據進行信息資料的匹配,盡到相應的審核義務和安全保障義務;運用大數據對商家和主播的資質進行全面審核,對重點監管對象進行監督。提倡和鼓勵依法誠信經營,暢通消費者舉報投訴途徑,積極配合執法部門和消費者協會,完善平臺和軟件的運行機制,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遏制直播亂象,推動行業穩定向前發展。
2.3 政府規范秩序,健全法律體系
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推行建立納稅識別號碼,完善個人所得稅稅收征管系統,倒逼主播自覺納稅;加大第三方支付平臺稅收監管力度,實施稅務電子發票制度,嚴密監控網絡稅源,主播提現時系統自動生成電子發票,不斷提高懲罰標準,加大行政處罰力度,迫使主播產生畏懼心理,提升直播帶貨行業的整體水平;加強專項立法管理,提高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強互聯網法院建設,加大對虛假宣傳、欺詐誤導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比如賠償三倍以上購買商品價款、賠償金額不足500元時,增加到500元等;大力打擊流量造假行為,互聯網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確保數據真實可靠,合理規制宣傳廣告;對出現商品質量及售后問題的主播嚴懲不貸,倒逼直播行業正規化發展;積極制定規范直播帶貨行業的法律法規,大力加強法治化監督管理,建立違法主播失信“黑名單”,調動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設立舉報獎勵制度,主動接受消費者的監督,嚴懲消費侵權行為,創新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機制。
增加消費者網絡維權途徑,減少維權的時間成本,政府相關部門暢通維權綠色通道,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行政執法部門對直播帶貨行業嚴格執法,加強監督,明確主播納稅義務,要求主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建立健全直播平臺代繳制度,對主播偷稅漏稅行為嚴厲處罰,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就立即清退,迫使主播不敢偷稅漏稅。
2.4 增強消費者維權意識
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3 · 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等宣傳途徑,持續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即使商品價值不大,甚至沒有造成嚴重損害,消費者也要積極監督投訴,這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直播帶貨行業風氣,對每個消費者具有重要意義。消費者在權益受到損害時,既可以與商家和主播協商交流,又可以向消費者協會申請調解,依照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提起仲裁,向相關行政部門申訴,向人民法院提起法律訴訟。消費者應注意保護證據,例如與商家或主播的聊天記錄、平臺交易記錄、發票、帶貨視頻等,積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中明確的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消費者可以在法律規定期限內退換貨,只要不是特殊商品,沒有超過法律規定期限,消費者都可以自愿運用撤回權。消費者要積極維護合法權益,曝光不良主播的“直播帶貨”行為,防止更多網絡消費者上當受騙。消費者應積極揭露違法主播的不法行為,在監督領域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3 結語
直播帶貨減少了供應鏈環節,使銷售成本大幅度降低,去除中間商轉手,給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方便了消費者的生活。但是,直播帶貨也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只有積極解決相關的問題,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效統一,直播帶貨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蘇海雨.網絡直播帶貨的法律規制[J].中國流通經濟,2021(1):97-104.
姚林青,虞海俠.直播帶貨的繁榮與亂象[J].人民論壇,2020(9): 85-87.
劉瓊,黃世威.網絡視頻直播平臺管理規章的取向:基于8個移動直播平臺用戶協議的文本分析[J].當代傳播,2019(2):81-85.
易玲.網絡購物維度下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研究[J].河北法學,2016(6):181-187.
宮春子,徐芳蘭.電商“直播帶貨”中的問題解析與規制建議[J].電子商務,2021(6):83-86.
黃楚新,吳夢瑤.我國直播帶貨的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優化路徑[J].傳媒,2020(9):11-14.
高志宏.國家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正當基礎與責任邏輯[J].湖南社會科學,2018(3):99-105.
胡立彪.直播帶貨:愛你最真,傷我最深[N].中國質量報,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