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卿 孫曉曦
摘 要:本文以我國31個省市為研究對象,以城鄉收入差距為研究問題,通過對以往代表性研究觀點進行總結并設定6個解釋變量,即經濟增長、城鎮化、產業結構、政府支出、人力資本和金融發展,借助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得出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3種解釋構型,對各要素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假設進行驗證,發現各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多重并發性。
關鍵詞:經濟增長;城鎮化;產業結構;城鄉收入差距;定性比較分析法
本文索引:孫新卿,孫曉曦.<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144.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3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收入分配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依然存在。本文以我國31個省市為研究對象,利用定性比較分析法,分析經濟增長、城鎮化、產業結構、政府支出、人力資本和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路徑,并找出各因素之間的多重并發關系,試圖達到為我國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提供新思路的目的。
1 文獻綜述
關于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Kuznets早在1955年就提出倒“U型”收入分配假說,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及社會各要素的演化,對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尚未有明確的定論,我國仍需關注城鄉收入差距現狀,研究城鄉收入差距的機理及影響因素。
1.1 城鄉收入差距的成因
城鄉收入差距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徐海東和倪鵬飛 (2020)認為,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和資源稟賦差異。肖陽 (2019)指出改革開放前,重工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增長的目標,同時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我國加入WTO以來,相關財政政策和金融資源明顯傾向于城市,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范建雙等 (2018)認為,除了制定有利于城市發展的經濟政策外,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福利也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Ricardo (2017)也表明資源配置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根本癥結所在,而城市和農村的發展理念差距進一步影響了城鄉收入差距。
1.2 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因素
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較為豐富。邢懷振等(2018)以山東省為例,發現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財政分權與城鄉收入差距呈正相關。溫濤等 (2014)認為,教育和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呈“倒U”型,隨著教育平均化,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減小。同樣以教育為切入點,儲成兵 (2019)通過研究發現,教育年限和城鄉收入差距呈正相關,同時城鄉收入差距并未隨著我國實行教育均等化而減小。張志新等 (2020)指出城鄉收入指標與城鄉收入差距呈正相關,人口和經濟指標與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
1.3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對策
由于對城鄉收入差距成因和因素的研究視角不同,故針對性的對策也有所不同。楊虹和張柯 (2020)認為,城鄉收入差距大主要是因為農村居民收入低,應對農村金融結構進行調整,滿足農村居民對資金的需求。金成國等 (2019)提出,可以通過“改革紅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紅利”來打破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制度上的壁壘,建立協調城鄉收入分配的長效機制,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Elzerie (2020)指出,城鄉收入差距的成因復雜,可針對就業政策、財務優惠政策及社會福利等方面進行改革。
綜上,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梳理,我國在城鄉收入差距成因、因素及對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1)學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對相關因素的研究較為單一,例如教育、經濟增長、人力資本、金融發展等,深入從多個因素進行研究的較少,對因素之間是否存在并發性的研究更少。(2)現有研究成果選擇個別區域進行研究較多,對我國整體研究較少。故本文以我國31個省市為例,選擇分析研究集中度較高的城鎮化、政府支出、產業結構、金融發展、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為解釋變量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同時分析這6個因素之間的并發性,得出影響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解釋構型。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法,利用中小樣本分析解釋變量和結果變量之間的多重因果并發關系。本文選擇31個省市為案例,6個解釋變量、1個結果變量。另外,各變量關系簡單,可以賦值,適合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法。
2.2 變量選擇
以我國31個省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城鄉收入差距學術史的梳理,總結出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因素的代表性觀點,選取各省市2020年GDP 的增長率來評價其經濟增長狀況 (經濟增長EG)、城鎮人口占其總人口的比例評價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UL)、第二三產業合計產值與其總產值之比評價其產業結構水平 (產業結構IS)、財政支出占其 GDP的比例評價政府支出水平 (政府支出GE)、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與該地區總人口之比評價人力資本水平 (人力資本HC)、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與金融機構貸款余額之和占該省市GDP的比重評價金融發展狀況 (金融發展FD)作為條件變量;部分省市在2020年未披露基尼系數,故本文借鑒劉那日蘇和張建江 (2020)的研究,采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評價城鄉收入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U-RIG)為結果變量。
3 數據賦值
案例選取了我國31個省市,為保證科學性、公平性、合理性,選擇以我國各省市的平均值為變量的標準值:
(1)當省市GDP增長速度大于全國GDP增長速度平均值時,賦值為1,否賦值為0。
(2)當省市城鎮化率大于全國城鎮化率平均值時,賦值為1,否賦值為0。
(3)當省市政府支出水平大于全國政府支出水平平均值時,賦值為1,否賦值為0。
(4)當省市第二三產業占比大于全國第二三產業平均占比時,賦值為1,否賦值為0。
(5)當省市金融發展大于全國金融發展平均值時,賦值為1,否賦值為0。
(6)當省市人力資本水平高于全國人力資本水平平均值時,賦值為1,否賦值為0。
(7)當省市城鄉收入差距大于全國城鄉收入差距平均值時,賦值為1,否賦值為0。
4 數據處理
本文數據是通過查詢國家統計局2020年統計年鑒和各省市政府2020年工作報告等獲取的。根據變量賦值原則計算經濟增長 (EG)、城鎮化 (UL)、產業結構 (IS)、政府支出 (GE)、人力資本 (HC)、金融發展 (FD)6個解釋變量及城鄉收入差距 (U-RIG)1個結果變量,構建真值表。
5 結果討論
5.1 信度檢驗
在定性比較分析法中,主要運用一致性 (Consistency)和覆蓋率 (Coverage)對結果的可信度進行檢驗。
其中,一致性是指案例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其他特征是類似的, Xi代表條件變量集合; Yi代表結果變量集合。結果的規律為:當Xi均不大于Yi值時,一致性為1;當小部分Xi稍微大于Yi時,一致性接近1;當大部分Xi大于Yi值時,一致性遠離1。
覆蓋率是該條件組合的數量與結果案例數量的比值, Xi代表條件變量集合, Yi代表結果變量集合。
一般情況下,一致性的通用閾值設定為0.75,本文為了保證結論的可信度,把閾值設定為0.80。當一致性高于0.80時,說明條件與結果子集關系是一致的,結果可信度高;反之,說明條件與結果子集關系是有差異的,結果可信度不高。
5.2 解釋變量必要性分析
通過QCA 2.0軟件的正向和負向分析6個條件解釋變量得出:解釋變量中除IS的一致性檢驗 (1.000)大于0.90,其余變量的分析結果均小于該臨界值,意味著產業結構變量是城鄉收入差距的單個必要條件。
5.3 結果分析
通過QCA2.0系統分析得出,Complex solution、Intermediate solution和Parsimonious solution三種結果,中間解是對復雜解和簡單解的綜合,參考以往學者的研究,選取中間解作為本文的結論。通過分析得出3種最具有說服力的城鄉收入差距條件構型及經濟增長、城鎮化、產業結構、政府支出、人力資本水平及金融發展等因素之間的耦合關系,具體如下:
構型1:~EG*UL*~IS*~GE*~HC*~FD (Raw coverage:0.125;Unique coverage:0.125;Consistency:1),即
城鄉收入差距大=經濟增長率低+城鎮化水平高+產業結構差+政府支出水平低+人力資本水平低+金融發展水平差。該構型表明,經濟增長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收入高;第二三產業占比小,農村居民主要依靠第一產業獲得收入;政府財政支出水平低,金融發展水平低,資金支持力度不大;人力資本水平低,低學歷的人群較多,特別是農村居民,導致該省市的城鄉收入差距較大。
構型2:~EG*~UL*~IS*GE*HC*~FD (Raw coverage:0.125;Unique coverage:0.125;Consistency:1),即
城鄉收入差距大=經濟增長率低+城鎮化水平低+產業結構差+政府支出水平高+人力資本水平高+金融發展水平差。該構型表明,盡管政府財政支出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較高,但是經濟增長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較低,第二三產業占比小,金融發展水平差,該省市的整體經濟實力較弱,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較大。
構型3:EG*~UL*~IS*~GE*~HC*FD (Raw coverage:0.375;Unique coverage:0.375;Consistency:1),即
城鄉收入差距大=經濟增長率高+城鎮化水平低+產業結構差+政府支出水平低+人力資本水平低+金融發展水平高。該構型表明,雖然該省市的經濟增長速度及金融發展較快,但是其城鎮化水平低,第二三產業占比不高,政府的財政支出水平不高,人力資本水平低,該省市的產業結構仍需優化,政府扶持力度小,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較大。
5.4 結論與啟示
本文總結了國內外城鄉收入差距的代表性觀點,并選擇經濟增長、城鎮化、產業結構、政府支出、人力資本和金融發展來分析城鄉收入差距,借助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分析各因素之間的耦合性與并發性,得出結論如下:(1)產業結構差是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的單一必要條件。(2)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兩者與城鄉收入差距呈正相關關系,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關系。(3)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已經由以往的單一因素演化為經濟增長、城鎮化、和產業結構等多因素。
在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縮小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政府部門可優化本省市的產業結構,提高第二三產業的占比;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增加政府在農業和農村方面的財政支出,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工作,提升農民的技能水平,增加地區高等教育人數。
參考文獻
徐海東,倪鵬飛.地方政府行為與城鄉收入差距[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72-81.
肖陽.新時代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惡性循環成因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9(18):104-105.
范建雙,虞曉芬,周琳.城鎮化、城鄉差距與中國經濟的包容性增長[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4):41-60.
Ricardo, M.S.. Inequality in China revisited.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on urban top incomes, the urban-rural gap and the Gini index, 1978–2015 [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7, (10):101-117.
邢懷振,于金澤,張志新.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研究:基于山東省時間序列數據[J].經濟視角,2018(5):101-108.
溫濤,王小華,董文杰.金融發展、人力資本投入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基于中國西部地區40個區縣的經驗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4(2):27-36.
張志新,邢懷振,于荔苑.城鎮化、產業結構升級和城鄉收入差距互動關系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實證[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6):93-102.
楊虹,張柯.普惠金融發展、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研究:基于云南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0,36(5):52-65.
Elzerie, D.J. Muhammad Ali, C. Fatima, R. Molly P. J. Tarsicio, U. L. Joaquim M. H. Eric, G. Andrew, J. S. Adil, H. H. The Impact of Income on Emergency General Surgery Outcom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J].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2020(245):62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