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碩
作者單位:國家大劇院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城市高速發展,城市形象已發生極大轉變,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生活方式在交融與碰撞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左右著城市的面貌。文化流失與千城一面成為城市痼疾。為此,如何在城市發展中利用城市老城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城市形象設計體系,進而推動城市創意街區的開發運營,已成為城市發展建設中面臨的新課題。
本文以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及其周邊胡同創意街區為例,分析歷史文化資源在城市創意街區建設中的保護、開發與再生,以期有所啟示。
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古建筑群位于北京東城區的老城區中,是北京歷史風貌保護區的重點區域,如何利用其歷史文化遺產來打造文化創意城市區域概念與功能,是本文重點探討的話題。
北京孔廟與國子監是依照“左廟右學”建筑規制而成。孔廟和國子監兩組建筑彼此相鄰,合為一體,孔廟于左,為上首,國子監居右,為下首。學校與孔廟毗鄰而建,廟學合一,為中國古代學校建筑典型的“廟學規制”。
北京孔廟在全國各地的孔廟中等級最高,屬于國家級的壇廟。而國子監為元、明、清三代國學教育的最高管理機構和高等教育場所。
孔廟和國子監古建筑群在北京歷史遺存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可以從中領略到皇家古建筑的非凡氣派,感悟到孔子思想和儒學文化的至高地位,成為世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征。作為中國歷史文化資源的物質遺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孔廟和國子監古建筑群的保存與利用,對展現北京古都風貌,營造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90年代,北京市政府將“雍和宮、國子監”地區劃歸為北京市重點歷史文化保護區。“雍和宮、國子監”歷史文化保護區位于北京舊城東北部,西至安定門內大街、北至北二環、東至東直門北小街西側的育樹胡同、炮局頭條、后永康北條、東城煤炭一廠和華僑飯店用地東邊界、南至北新橋三條、方家胡同,是北京舊城內重要寺廟建筑和重要文物集中的街區,包括孔廟、國子監、國子監街、雍和宮等重要古建筑群。作為北京老城區胡同肌理與城市記憶保存的比較完好的區域,僅僅靠守舊式的“保護”是不夠的,而是要充分通過文化創意街區再生,來“養護”老城歷史文化街區。變“舊城改造”為“舊房改造”,保護城市胡同肌理,養護歷史文化遺存。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戰略的重要思考。
自元代以來,北京的古都城市的范圍、規模都曾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但是在北京城市功能的整體布局中,作為都城中分別象征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和象征全國文化中心的孔廟、國子監,其在全城所處的位置始終沒有變遷,其功能始終沒有變化。
北京舊城的建筑極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面對城市化進程中現代“文明”對自然、古跡的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重建成為保護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任務。從美學的角度審思,隨著城市發展的快速化、全球化、現代化,人們拋棄本土特色、盲目追求都市化的設計導致了城市——國家——世界的建筑設計趨于一致,整體理念一致,從而失去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藝術特色。面對現今城市設計中此類一致性導致的“審美疲勞”現象,發揮城市文化特色,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營造城市形象就變得尤為重要。該理念也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形象設計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孔廟與國子監古建筑群作為北京重要景觀線,與故宮、景山、鐘鼓樓、什剎海、南鑼鼓巷等歷史文化保護區一樣為北京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性區域。還原孔廟與國子監古建筑群歷史原貌,從街區看,可將雍和宮、孔廟和國子監、地壇等古建連成一線,形成歷史文化景觀區域,加之對周邊民居、街道的規劃與復原,可形成更大范圍的文化區域,有助于重建“孔廟、國子監——地壇”景觀區域布局,也有助于北京城市整體布局設計。當孔廟與國子監古建筑群復原完成,從營建北京古都城市形象角度審視,形成了“天壇——故宮——地壇”這一北京由南至北景觀縱貫線的營造,還原了古都北京由南至北主要景觀區域風貌。為此,保護、修復孔廟和國子監古建筑群及其周邊的五道營胡同和方家胡同等文化創意街區,共同構成北京老城區文化創意區的亮點。
從北京市目前現狀分析,歷史文化遺跡被列入保護的分為五個層次,即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名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保護區。孔廟與國子監古建筑群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了中國古代國學教育發展的綿長進程,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論于中國歷史,還是于當今社會都極具知名度,受到國內、國際的廣泛關注。孔廟與國子監古建筑群既是歷史文物遺跡,同時也是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因而,保護文物古跡,拓展旅游資源,讓孔廟和國子監古建筑群向社會開放,使更多的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親歷中國古代建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營造北京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廟與國子監古建筑群代表了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和皇家氣派。僅從中國古代官式建筑而言,孔廟和國子監古建筑群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明代孔廟的屋頂形制因襲了元代,大成殿屋頂形式為單檐廡殿頂,是明代官式建筑中僅次于重檐廡殿頂的第二等高等級的屋頂形式,僅次于明代帝王舉行登基大典、朝賀之所的皇極殿(今太和殿)。清代的大成殿屋頂形制為重檐廡殿頂,即現今北京孔廟大成殿之制。這是中國古代官式建筑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制。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建筑群為現存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建筑群,代表了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中國封建歷史上設立的最高學府,蘊涵了豐厚的古代建筑文化和國學文化。作為歷代皇帝親奉孔子之所、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和高等教育場所,孔廟和國子監融合皇家建筑、祭祀禮儀、儒學文化、視覺美學等多元化文化內涵于一體,凝結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通過發掘其文化內涵,開拓歷史資源,形成了品牌效應,是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獨特標志。
隨著城市建設高速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不斷加大。歷史文化資源的作用已不僅僅局限于歷史見證和文化傳承,更多的是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城市生活。創意是文化的根源,也是文化的亮點所在。自“文化產業”含義提出后,歷史遺存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就不斷地被人們賦予新的內涵。如何做好北京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賦予其時代新活力,也成為城市設計的新內容。
孔廟和國子監古建筑群作為一個極具特色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承載了鮮明的北京區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品牌資源。作為元、明、清三代皇家尊孔祭孔的最高壇廟、國學教育的最高管理機構和高等教育場所,孔廟和國子監名揚全球,在西方人眼中代表了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代表中國。通過這一絕佳的品牌資源,孔廟和國子監文化街區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成為北京重要旅游景點之一。隨著該區域知名度的上升,做好文化產業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實現區域多元化的文化創意街區的經營發展,成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區域中創意街區建設的新思路。
作為文化多元化經營的先行者,孔廟和國子監周邊的五道營胡同和方家胡同已逐漸摸索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新方向,形成了北京較為知名的文化創意街區,構成北京老城區文化創意區的亮點。方家胡同東西向,為元建大都時所開辟。與雍和宮、孔廟和國子監等古建筑一步之遙,乾隆皇帝第三子循郡王的府邸即建在這條胡同之中。悠久的歷史和毗鄰而居的古建筑群為方家胡同營造出極具韻味的文化氛圍;聞名海外的“北京胡同文化”使方家胡同成為海外游客的駐足之地。城市設計者和眼光獨到的經營者利用這些無形的資源,以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為依托,將文化與產業融合,形成了以孔廟、國子監為代表的國學文化的文化創意街區,真正實現“以文化養創意”的發展思路。該區域的發展結合了現今時代發展的特色,將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之中,通過經營主題書吧、餐廳、酒吧、胡同藝術文化長廊,建造提供影視創作表演的小劇場、創意實驗室等文化設施,將古典與時尚、傳統與流行緊密地融合到一起,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文化、社會活動多元化城市功能的融合。
有鑒于方家胡同的經營案例,孔廟國子監和成賢街的發展就顯得較為單一,僅停留于旅游參觀的基礎之上。因而,做好該區域的資源整合,保護歷史遺存,恢復文化保護區歷史風貌,開發創意街區,開拓發展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成為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重點,對于通過營造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打造景觀北京、文化北京有著重要的意義。

北京孔廟
文化與城市建設從來都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古建筑群在發掘其旅游資源,利用其古建筑等文化優勢樹立自身品牌效應,打造北京城市景觀環境形象的同時,開展了多樣化的社會教育活動,以打造文化創意社區為中心,向廣大居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挖掘服務社會的潛力,通過深入社區,融入社會,營造和諧關系,豐富公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們文化修養和內涵,塑造北京“文化城市”的城市形象。
自2000年以來,孔廟與國子監在古建原貌復原基礎上,持續通過展陳及社教活動等大力傳播國學文化。近十年來,不斷策劃舉辦國學主題展覽,如“孔子文化展”概述孔子生平,展陳方面利用了孔廟建筑,將展覽融入孔廟屋宇之中,與環境緊密結合,使社會公眾在孔廟原址復原的基礎上更深層了解孔子其人,了解儒家學說對中國的深遠影響。“國學文化展”講述了自漢代建立太學至清代學制改革千余年的歷史,并利用國子監中重要建筑辟雍再現了清代帝王“臨雍講學”的歷史場景,使人們在游覽之余,不僅領略了國子監的建筑美學,更了解了國子監的人文歷史。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教育制度及科舉文化展”廣大觀眾講述了科舉制度的發展歷史,通過對比古今教育制度,透視當今考試制度,與古代科舉形成比較關系,引發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
充分發揮孔廟和國子監的歷史文化資源,服務社會為文化傳播的使命。孔廟和國子監通過與中、小學校和社區的緊密聯系,開設“國學課”;也因地制宜,利用現有場地舉辦“國學班”,利用古代建筑、場景復原等方式熏陶、感染中小學生,使其感受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化,認識到延續中國文化,傳承中國文化,是代代相傳的歷史重任,以儒學影響公眾,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塑造城市文化形態,樹立城市文化形象。
通過舉辦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活動,孔廟與國子監以其自身優勢,向社會展示了國學和儒家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觀眾零距離接觸,讓公眾感知國學文化魅力。
孔廟為祭祀中國古代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而專門修建的廟宇。從始建至今,歷經漢、隋、唐、宋、元、明、清,全國各地約有1500余座。國子監作為中國古代國家培養人才的場所,自漢代創立太學,也歷經千年。除了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外,全國諸府、州、縣設立府、州、縣學和私學、書院等,為數眾多。孔廟和國子監作為中國古代教育機構和儒家文化的傳播場所,至今仍遍及于我國各省市和港澳臺地區,乃至東南亞等海外諸國。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通過祭孔儀式、樂舞表演、古建復原、特色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向海內外賓客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使其深切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并為中國文化所傾倒。
孔廟和國子監運用其獨特的歷史遺存資源,承接文化傳統,尋求文化優勢,兼顧文化創造,使北京的文化資源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互動中呈現整體發展的態勢,從而推動北京城市規劃與建設,塑造北京獨特的城市形象,使北京真正成為“文化的北京、世界的北京”。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資源遺存,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對于開發、研究國學和儒家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形象,建設創意城市和文化城市起著重要作用。
無論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存,還是有形的歷史文化資源,都在與現代城市發展的交融與碰撞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只有將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城市發展建設,才能多樣化的展現城市風貌,形成個性化的城市形象。
國際上推崇的“慢城”式的休閑創意城市街區開發,是保護與利用歷史文化遺存資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北京孔廟、國子監及其周邊胡同等文化創意街區的開發利用,變單純的“保護”為積極的“養護”,是老城區從“舊城改造”到“舊房改造”理念轉變的一種嘗試,也是城市形象規劃與設計的可借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