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玉生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船舶不論是對于人們的生活還是國家的海域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從船舶被中華民族制造出來的那時起,到隋唐時代古代社會發展的高峰期,船只在交通、軍事、商業領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說船舶的發展史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船舶文化在中華文明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在許多人尤其是沿海生活的人心中,船仍然承載著文明與財富,代表著流通和發展,更是寓意一帆風順與滿載而歸的“圖騰”。在古代船舶之中,中國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極具代表性,它指的是一種在福建浙江一帶常用的尖底船,這種船型后被廣泛用于其他的船上,因其具有航程較遠的特性又稱遠洋木質船。
船在古文中有著不少相關的記載,《淮南子》中提到“古人窺木浮而知為舟。”《易經》當中描述“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他們提到的都是簡單的舟,并不能稱其為船。現代考古界發現了許多時間大致為戰國時期的船棺墓葬,由此可以見得,在那時舟船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了。戰國時的楚國就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支強大的舟師,號稱“浮江萬里,帶甲百萬。”到了隋唐時期,隋煬帝為了一賞江南風光開鑿京杭大運河,并制造了一艘長59米,寬15米,高13米的龍舟,該龍舟就充分地反映了當時船舶制造技術的最高水準。一艘建造于13世紀的遠洋木帆船在福建被發掘出來,該船長24.3米,寬5.9米,雖然因為環境的侵蝕,船體已經破敗不堪,但仍然直觀地向人們展示了宋元時代福建地區人民發達的造船行業。
隨著華夏文明的不斷發展,船所具備的意義并不只是限于航行使用了,很多時候還會寄托著人的某些思想精神。例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作者劉禹錫就借船這個意向比喻自己,表達自身豁達的心態。又如李白在《行路難》中這樣寫“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李白大展宏圖的愿望。更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千古絕唱。舟的意向,代表著離別、漂流之意,明士大夫們一旦面對世事的險惡,往往生發一些隱世之意,舟成為他們追尋精神寄托的烏托邦之木。
仿古船模的制造技藝本質上與福船建造的工藝是相同的,因此,了解福船船模制造技藝的發展就是探究福船建造工藝的發展。
在福船的建造歷史上,首先要關注的就是“泉州”這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泉州福船建造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由嘉慶年間蔡永蒹所寫的《西山雜志》內記述的“王堯造舟”,在該篇文章中,細致地描述了唐天寶年間泉州地區建造海船的情況。在唐代,福州和泉州都是主要的造船基地,相比于其他地方,造船的技藝明顯更加先進,如水密隔艙結構的使用。查閱《惠安縣志》可以發現,在唐代的時候,傍海生活的人漸漸發展出了捕魚業,但不難發現,僅僅在陸上捕魚是難以有成效的,所以這也就促使了造船業的出現。
此外,有學者提出水密隔艙制造技藝,這一福船制造的主要工藝,大約發明于唐代。水密隔艙工藝是中國古代船舶的兩項重大發明,是福船的一大特色,其是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建造船體,榫接就是指將木板的槽舌結合,艌縫就是使用苧麻、桐油、石灰等作為模板間縫的堵塞材料,以達到密封的目的。同時將這兩項技術應用于福船制造,構建起了類似與現代隔水板一樣的隔板,這樣即使某一個船艙漏水也不會影響到其他的船艙。但并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那時泉州的人民已經具有水密隔艙海船制造技藝。
發展到了宋代,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不論是在海船還是在內河船上都有非常廣泛的運用。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在泉州先后發現了兩艘宋代的古福船,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但其水密隔艙的結構保存得極為完好,為專家研究提供了實例。這兩艘宋代古船的發現就十分恰當地證明了泉州地區的水密隔艙造船工藝已發展成熟。
到了元明時期,福船的制造技藝隨著國家的需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巔峰。元代,黃氏攜其家人搬遷到了峰尾一帶,并在此定居,同時建造了一堂一府,為后來的“黃氏造船世家”打下基礎。公元15世紀,明成祖朱棣為了揚名海外,立威四方,發起了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圭峰黃源修率族人參與了這次偉大的造船工程。在這些造船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完成了鄭和寶船艦隊里最大的幾艘寶船。發展到圭峰黃氏造船技藝時,造船用的船譜已經被他 們視為傳家寶,當時的造船匠都是依據船譜來造船的,各工匠都只是獨自負責自己的部分工序,所以不是每位工匠都有完整的船譜,到了現代,即使是黃氏家族內也很少有人知道完整的造船技藝了。
黃氏建造的“黑舶五青案”古船更是福船的代表作。該船外觀有個特點就是“槍堰”,是沿用了宋元時期官船上的制式,讓船整體透著威嚴莊重的氣息,一看就是一艘古代官船的模樣,對航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諸如海盜之類的威脅,起到震懾的作用。在該船船體上還有著按照十二生肖特點設置的標記,這是為了方便水手與船工能找準自身的位置,船長也能以“十二生肖”的喻稱來向特定的人發號施令,方便了海上航行。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有相關的記載,當時馬可·波羅奉命護送蒙古公主遠嫁波斯,乘坐的就是“黑舶五青案”,引得當時的外藩人爭相乘坐。
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的禁海“遷界”政策,對福船的需求也就顯著減少,福船制造行業也就隨之走向了沒落。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八年黃氏家族的黃都公受清政府委任,先后為鄭成功和施瑯造船、修船,為收復臺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1990年,由于我國現代化發展,舟船已逐步被現代化的艦船代替,2008年,福船被收錄到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所以在福建等地方還有著許多依靠福船船模制造的造船工匠,傳承著這一門技藝。
目前,我國福船制造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黃宗財,劉細秀等20多位,他們分布在福建一帶的各個造船廠中。現代大型木船的市場已經大不如前,但因為這些傳承人的不懈努力與堅持,用古船模的形式將這項造船技藝一直傳承了下來,并且發揚光大。如今,福船船模譽滿海外,受到許多西方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喜愛,尤其是一些遠在他鄉的華人華僑,他們許多都是福建廣州一帶遷往國外的,對中國本土的事物有著獨特的情感,尤其是福船這種有著特殊意義的海洋文化因子。在國內,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所制作的諸如“鄭和寶船”“黑舶五青案”古船船模,在泉州市旅游文化產品博覽會和第三屆國際文化博覽會上大獲成功,受到了國內外大批人的追捧。
福船制造技藝是由獨特的地理條件與歷史原因一步步孕育而成的,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瑰寶,其不僅是許多福建民眾賴以生存的工具,也承載著古人許多美好期盼。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因為人們對福船的求減少了,所以這個行業也逐步走向沒落,但這門技藝,承載著我國千年海洋文明的技術,還是保留了下來,在福船制造者手中,以新的形式——船模,繼續傳承著,這不僅是對古人的尊重,也是對文明的繼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