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莎
想要在景觀設計上運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就必須要了解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例如它在空間布局上大多數是對稱的,單體建筑和群組建筑都有共同的特性;在色彩和修飾都有嚴格等級區分,且體現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古建筑在結構上大多采用的木材種類以及采用木材的一些優缺點等。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合理正確地運用到景觀設計當中,最終呈現出完美實用的雙重效果。
最初建筑是人類為了居住用來遮風擋雨的,但是人類對于新鮮事物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到后來,建筑的造型外觀也越來越多變、功能變化也逐漸更新,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藝術,現在更是被廣泛地應用到各種領域。甚至有些建筑的裝飾手法和小的構件都能成為被應用的靈感。
古代建筑房屋在設計時主要來源于一個長方形的小盒子,其主要承重結構以木構架為主,然后在內部又增設了墻柱,用這些柱子來區分不同的空間布局。外形上用不同的設計來區分,從屋頂到墻體,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裝飾。而一個個單體式的小盒子形建筑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組群建筑。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的四合院,或是蘇南地區的官式建筑,如蘇州園林。組群建筑的特點一般是向內封閉的,以院子為中心,各個單體建筑朝向院子,合成了一個完整的四合院或者更大的宅院。院子屬于休閑娛樂區和觀賞區,可以設計一些廊架、涼亭等輔助設施供休息;花草樹木、假山瀑布供觀賞;或者設置一些有代表意義和象征意義的裝飾,表達美好寓意的同時又能彰顯家主身份高貴。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是不斷改進不斷進步的。其他國家可能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中斷或者消失,有的西方國家受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復興等影響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轉變。相比之下,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建筑在色彩上多彩豐富,但又不失樸素淡雅。據記載,古代官式建筑主要以藍色、綠色、紅色為主,民居以黑、白、灰色為主。古代宮殿城墻建筑上的柱子、墻面上的彩繪圖案就是使用的紅色、青色、淡綠色、黃灰色、白色、墨色。不同的朝代著重偏向不同的顏色,隨著建筑上裝飾的多樣化增加,建筑上的色彩也越來越豐富。色彩強烈并且鮮明的古代建筑紫禁城,一片金黃色的屋頂,采用的是琉璃瓦作為建筑材料。屋頂以下整體呈綠色,并且用彩畫裝飾。最顯眼的是紫禁城里的門窗和立柱,喜慶而又熱烈的朱紅。地面鋪裝深灰色,再往上是白色的臺階石材,整體顏色設計給人的視覺效果帶來強烈的沖擊,過目難忘。
古代建筑在色彩上的應用與木材材料的使用分不開,木材不能經歷太久的時間,涂上桐油和油漆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木材的使用壽命,同時又增加了美感。
古代建筑文化的結構,每一處都是獨一無二的。皇家宮苑的雄偉、單體古代建筑的傳統工藝都是值得我們自己推敲,認真研究。抬梁式結構是減少室內立柱的最直接的結構方式,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鄰屋架間,在各層梁的兩端和最上層梁中間小柱(脊瓜柱)上架檁,檁間架椽,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這種方式建成的建筑跨度較大,空間上也相對變大了許多。而穿斗式結構恰恰相反,優點是能夠減少建筑材料的消耗,但是在空間和室內格局上就會受到限制,一些小型的房屋或者南方可能采用這種結構的比較多,北方一般都是采用抬梁式結構較多。
由于木結構墻體不承重,立柱承重的原因,使得門窗的設計得到了最大限度發揮空間的自由,可以根據建筑的整體設計和實際功能需求設計合理并且美觀的門窗。也正是這種結構造就了我國古建筑“墻倒屋不塌”的神話。前面提到的紫禁城或者一些祭祀建筑中,還會使用斗拱。這類建筑的特點就是在立柱的柱頭用斗拱支撐住,在屋檐底部伸出較大的空間以此來保護建筑結構。而斗拱不僅只是建筑的結構構件,也成了建筑本身的一部分,還完美地裝飾了建筑物。總之不管是哪種結構形式的建筑,承重構件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空間劃分較為自由,構件與構件之間緊密相連又有一定的伸縮余地,使得建筑物不僅有足夠的承載能力還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古代建筑藝術在造景上非常重視環境,追求最終呈現的感覺。取之于景,又用之于景。建筑藝術本身在設計之初就是規劃景觀視覺,確定好想要表達建筑什么樣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就某一位置或者是某一個時間地點的景觀進行逐步細化。人的審美不同和不同經歷使得人們有了不同的回憶和情感認知,當置身于某種情景或者某個場景時,人類的記憶之門就會被喚醒,人就會對建筑動情。建筑如果被看成是一個大的主體,建筑造景最終所呈現出的整體就是這個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陰陽五行也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風水,也被很多人看重。“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在造景中也會被引用到。
木材的使用,間接地縮短了建筑和人之間的距離。提到木材首先想到了樹木、森林,現在好多人放松休閑的方式都喜歡去大自然中享受一下自然美景,體驗一下與世無爭的感覺,看一下天下無雙的美景。而木材建筑的建造,也會讓人產生親近感,比冰冷的混凝土建筑多了一些柔美,富有詩意。
由于木材建筑的墻壁一般不承重,這就使得在造型結構上有了無限的發展空間。錯落重疊的造型、不能過長過高的特點,使得建筑的整體偏小而又精致靈活。尤其屋頂的造型較多,例如歇山頂。屋頂造型設計上直線和曲線相結合,向上微翹,像一只飛燕一樣。古人贊美之:“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斗拱是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造型,它的承重特點是利用榫卯的連接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國。日本建筑師坂茂將榫卯結構運用在了Tamedia辦公樓,不使用任何的零配件,只是將傳統的木工發揮到了極致,就能夠讓建筑變得與眾不同又充滿人文氣息。再加上彩繪和雕飾加以修飾,使得建筑變得更具特色。彩繪的涂料里還有銅的成分,起到防潮、防風化、抗腐蝕和不易被蟲蟻破壞的效果。雕飾在古代建筑中更是常見,一般墻壁、臺基等都會有比較典型的雕飾圖案,還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歷史傳說題材的雕飾內容也頻繁地被運用到各類建筑。同時雕飾也是一門傳統的手藝,多年來被流傳用以傳承,發展到至今更是變得罕見珍貴。
古代燕、趙、秦漢時期建造的長城中可以發現,其從頭到尾所經過的地域和走向都是一樣的原理。它們大多穿越山川到平原,其間有濕潤、半濕潤氣候,會有高原,也會有干旱氣候。這就說明當時的人們在設計的時候就把環境、風景、空間等因素都考慮到了。最終呈現出來的不再是圖紙上一條條或彎曲或垂直的線,而是一個有靈魂、有空間層次并且功能齊全的著作。再加上中國人對山水自然的熱愛遠比想象中要深厚,也比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要熱愛,所以現代景觀設計中我們隨處可見的道路景觀,兩排高高的參天大樹下是修剪整齊的綠籬類灌木,再往下是花草類矮型植物,層次分明,錯落有序。而借用一些古代建筑的引用,加以裝飾或者造型,使得這些設計有相同又不完全相同。
古代建筑木構架缺陷之一是易腐、易燃。所以,古代為保存木材,需在其表層加以油漆,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我國古代建筑產生獨特的彩繪制度,成了建筑文化元素中比較重要的存在,甚至被應用到了各種各樣的地方。現在的中國風越來越被熟知,也越來越能代表中國,也是因為它的獨特之處。古代建筑因為用了彩畫,使建筑變得更宏偉。而現代多數建筑也采用彩畫,不僅在視覺上金碧輝煌,還會給建筑帶來一種獨有的特質,變得無可代替。最能代表彩畫最高的建筑工藝水平當屬北京故宮博物院,它曾是清宮式樣建筑的經典代表之一,現在故宮博物院里隨處可見大規模的清式彩繪,而且一般殿內也都采用了和璽彩畫。和璽彩畫是一類相當高級的彩繪,一般以龍鳳紋樣為主,通常繪制在主橋和廊柱上,只有身份莊嚴尊貴的皇室才能用到這樣高級的彩繪裝飾。
景觀其實就是生態空間的一個部分,因此,在設計時不僅考慮到人的因素,還要考慮到整個生態的平衡標準。建筑的結構也就是景觀的結構,都要做到以人為本、遵循自然法則,不管是建筑修飾原有的生態資源還是利用生態資源來創造新的景觀,都要秉承合理利用,尊重自然的原則,使得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既有自然資源原本的美,又有后天人工的修飾。景觀設計還要對曾經受到污染和損害的自然環境加以恢復,使受到損害的環境得以再生并進行再次使用。在此基礎上,景觀設計也要盡量運用一些環保科技,選擇可持續、循環使用的材料進行景觀營造,減少景觀設計造成的環境污染。尤其在現代建筑中木架構不可能頻繁地被使用,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木材可再生周期長,也不利于生態平衡的發展,所以更要取之有度。
綜上所述,古代建筑藝術在景觀設計甚至是更多領域的運用中都有著相同的原理。景觀是生態空間的一部分,而將古代建筑藝術運用到景觀設計,也是將古代建筑藝術與生態平衡相融合。未來,希望更多的人把古代建筑藝術更多地運用到景觀設計中,甚至是更多的不同方向,將古代建筑藝術文化不斷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