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棋文
對于高校來講西方音樂史研究對專業人才培育意義深遠,可有效強化音樂專業人才文化修養,為音樂行業發展提供優質人才保障;在中國視域下研究西方音樂史可以為東西方音樂文化交融碰撞提供條件,營造音樂文化融通發展的良好氛圍,為中國音樂史健康發展給予啟發,使音樂史得以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基于此,為使中國音樂史得以良性發展探析西方音樂史顯得尤為重要。
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利于文化、經濟、政治等領域發展的政策方針先后施行,為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摸索著發展給予支持,同時致力于消除國家建設阻力,這注定1949—1966年的西方音樂史研究是曲折的。1949—1956年間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目標,與捷克斯洛伐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維系良好的外交關系,優化國際環境,這為國內文藝空氣凈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奠定了研究西方音樂史的政治基礎。20世紀60年代中期,西方音樂史研究阻力較大,雖然在1962年總結了經驗教訓,但依然陷入了階級斗爭絕對化與擴大化的“困局”,文藝界展開“整風運動”,西方音樂史學習與研究步調放緩。新中國成立初期藝術領域政策奠定了西方音樂學術研究基調,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予以分析:一是成立音樂團體及專業音樂院校,如1949年籌建中央音樂學院、1951年成立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1956年成立中央樂團等,這為西方音樂史本土化研究奠定基礎;二是音樂雜志出版,為研究西方音樂史搭建平臺,如1950年創刊的《人民音樂》等,雖然受環境所限,西方音樂相關內容較少,但為音樂文化交融碰撞給予支持;三是派遣學生出國深造,到東歐、蘇聯學習音樂表演專業技藝,吳祖強、李德倫等留學生成績優異,成為立足中國視域研究西方音樂的重要人物。1957年,包括“德彪西風波”在內的事件阻滯西方音樂史在中國研究與發展。雖然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音樂史研究速度較慢,但對肖邦、李斯特、巴赫、貝多芬等重要作曲家的研究始終未曾停止,如《民間音樂在巴托克創作中的運用》(許勇三)、《莫扎特的歌劇》(錢仁康)等,部分文獻資料見解獨到、彌足珍貴,同時《俄羅斯音樂史》《西洋音樂史》《音樂發展史論綱》等西方音樂史譯著為早期基于中國視域研究西方音樂文化提供了條件。縱觀總體,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音樂史研究處于蓄力階段,這說明西方音樂史在中國處于發展起步階段,雖然成效甚微但仍充滿希望。
這一時期文化、教育、經濟、政治等領域步入蓬勃發展階段,文化氛圍健康,政治環境寬松,對西方音樂史的態度明顯改觀,雖然學術研究領域較為活躍,但整體仍保持嚴謹的狀態,盡管如此,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依舊為西方音樂史基于中國視域的研究與學科建設夯實了基礎。復蘇期西方音樂史研究特點有以下幾個:一是音樂期刊恢復出版,《人民音樂》及其他藝術類刊物為研究西方音樂史提供了平臺,對西方音樂史在我國研究與發展給予支持;二是專業院校恢復授課,天津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院校陸續招生,培育優質人才,推動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在音樂教育工作步入正途的基礎上促進西方音樂史研究,各院校承辦學術交流會及研討會,如1986年由天津音樂學院主辦的美國音樂研討會等,從中國視域出發研究西方音樂史;三是研究會議順利召開,如1984年在北京召開西方音樂研討會、1986年天津音樂學院召開美國音樂研討會等,針對音樂教育、音樂表演、流行音樂等課題展開交流活動,與西方音樂史相關的譯文、論文數量持續增多,同時為音樂院校、音樂期刊聯動互助搭建橋梁,打造和諧、活躍、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助力西方音樂史在我國不斷尋求研究方面的突破,學術研究專家開始健全西方音樂史研究體系,錢仁康、李英華等研究人員付諸努力,在中國視域下推動西方音樂史發展,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為西方音樂通史,研究領域不斷拓寬,西方先鋒音樂、西方流行音樂、西方現代音樂、美國黑人音樂、爵士樂等逐步成為研究領域的主體,使中國視域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得以百花齊放。
在市場經濟確立主導地位的背景下進一步改善音樂研究宏觀環境,音樂家立足音樂領域從中國視角出發研究探索,西方音樂史研究迎來春天,加之外交環境良好,國內外文化交互順暢,促進社會建設及國民意識覺醒,其間提出科教興國等決策,這些政策均為文化、經濟、政治、教育等領域發展提供優質條件,西方音樂相關學術研討會舉辦頻次增加且質量不斷提高,助力西方音樂史研究活動持續發展。以首次美國音樂研討會年會為例,在會上圍繞作曲家、音樂教育、大眾音樂等方面的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講話,針對美國音樂作品及學科范疇相關問題予以討論,繼而使西方音樂史得以在我國穩步發展。20世紀90年代西方音樂史相關研究成果取得質的飛躍。繁榮期西方音樂史研究特點有以下幾個:一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1989年),囊括亞非拉音樂、歐美音樂兩個條目;二是20世紀80年代與西方音樂史研究相關的“方法論”為20世紀90年代更多研究方法的推出與應用提供條件,西方音樂史學術研究著作風格更為多樣;三是研究內容細分,研究人員專注于某個領域深耕細作,如譚冰若以國外通俗音樂研究為主、蔡良玉以研究美國音樂為主等,另有學者對國別史、音樂斷代史、專題史等方面的研究較為專業。
基于中國視域的西方音樂史研究成就有以下幾個:一是各個時期對西方音樂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最終打破“重中間、輕兩頭”研究局限的束縛,確保各個時期的研究占比較為均衡。古代音樂、古典音樂、浪漫音樂、現代音樂均在研究之列;二是對西方音樂作品及作曲家的評價追求公正客觀;三是研究內容日益復雜,資料更為充實,東西方音樂文化交融碰撞利于打破西方音樂史研究瓶頸;四是專題史、國別史研究進步較大,以《美國音樂史》《蘇聯音樂史》等國別領域研究著作為代表,學術含量不斷增加,從專題史角度來講,研究內容包括流行音樂、器樂、聲樂、搖滾樂等類別,這成為推動西方音樂史研究活動齊頭并進的重要條件。
雖然中國視域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成果明顯,但不足之處客觀存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影響力有待提升,包括西方音樂斷代史在內的研究領域有待深耕,研究提升空間依舊較大;二是雖然國別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國別史研究過于集中的問題突出,未能將主要精力分散到容易被忽視的國家與地區,如芬蘭、格林蘭、挪威等,還需更加關注不同國家及地區的音樂歷史,使國別史研究更為系統全面;三是研究成果推廣效率需要提高,確保研究成果能轉變成我國音樂行業進步的動力。
中國視域下西方音樂史研究范圍不斷擴大且研究程度持續深入,未來在彌補研究缺陷的前提下要在研究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層面上下功夫,例如運用高新技術整理并存儲西方音樂史相關文獻資料,創建電子圖書室,為研究人員選用素材提供便利條件,同時整合資料并有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基于中國視域的西方音樂史研究趨勢、現狀、阻力等方面加以分析,這為制定具有前置性的研究方案提供條件,保障研究方向準確,研究方法更為高效,通過合理的設計規劃提升研究水平,在研究中可少走彎路,助力研究成果提高推廣價值。未來在研究西方音樂史的過程中需要解決西方音樂社會史、音樂文化史、音樂風格史等方面的研究與中國音樂史脫節的問題,充分利用西方音樂相關史料進行研究,在中國視域下分析西方音樂史,為中西音樂文化結合奠定基礎,用中國眼界研究西方音樂問題,這可為西方音樂史料來源渠道拓寬指明方向,使西方音樂史研究具有中國特色,協調西方音樂傳播程度、傳播范圍與中國視域下西方音樂史研究理論創新的關系,繼而用發展眼光看待西方音樂史,還需融入心理史學、比較史學、口述史學等研究內容,賦予西方音樂史跨學科屬性,將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文獻研究成果引入西方音樂史研究領域,繼而增強西方音樂史研究與發展的生命力。無論處于哪個時期,人才均是西方音樂史在中國研究與發展的“主力軍”,這就需要加大基于中國視域的西方音樂史研究推廣力度,引領專業領域的學者、學生、教研人員參與其中,攜手完善新理論、新方法、新體系,使研究活動可在社會各界共同展開,在新時代提升西方音樂史研究水平。
綜上所述,西方音樂史在中國視域下的研究與發展并不順利,無論是坎坷還是在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均為新時代西方音樂史深入研究給予支持,引領社會各界共建利于學術研討的良好環境,在此基礎上細分研究領域,鼓勵研究人員扎根專業領域深耕細作,在累積研究經驗的同時探索中國特色理論、方法、體系發展出路,未來數字技術、優質人才、內容擴充將成為西方音樂史研究動能,彌補研究缺陷,提升研究水平,繼而助推我國音樂歷史文化研究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