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霜
開放式音樂教學就是課堂上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進行體驗式、探索式、創作式學習,即是一種開放的環境、開放的空間、開放的課程、開放的資源運用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形象生動、愉快積極的氛圍中開發音樂潛能,提高音樂素養和音樂審美能力。本文就開放環境、開放教學內容、開放資源運用、開放空間、開放思維共五個方面淺談運用多媒體實施“開放式”音樂課堂教學的嘗試與體會。
現代信息、聲像技術具有形象性強的特點,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古今中外、風土人情、世間萬象都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歌曲情感,單靠教師的講解,既抽象且枯燥無味,往往學生不感興趣,這時可以借助多媒體——運用錄像并集視、聽、唱于一體,讓學生感受歌曲意境,回歸音樂本體,邊聽邊看邊模仿,初步學會處理歌曲情感,獲得情感體驗。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歌曲《小小少年》,在教學前,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該歌曲,引導學生注意聆聽,在掌握其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初步感受。然后在第二次播放時配上相應動畫,將音樂和動畫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體會這首歌曲的真實含義,將原本書面化、呆滯的內容以一種生動、形象的動畫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其體會更加深刻。同時,也可根據歌曲內容將其編撰成一個小故事,隨著音樂的播放為學生娓娓講述,營造一個真實的意境,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投入到音樂和故事編撰的情境中,加深理解。
又例如,一年級在開始學習音階時,學生除了通過鋼琴聲分辨出音高的變化,還可以用多媒體出示一個跳動音符樓梯的動畫,每一個階梯代表著一個音,小音符慢慢往上跳,聲音越來越高,反之,越往下走聲音越來越低,這樣童趣又直觀的方式,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體驗,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
多媒體具有藝術性,不但能展示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做到圖文聲像并茂,將學生帶到豐富的知識世界,而且將難以直觀的語言文字通過模擬仿真手段表現出來,減輕學生的認知難度,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在妙趣橫生中學習知識。在唱歌教學中免不了要教學生唱音樂旋律,為了讓學生輕松掌握節奏,利用多媒體將枯燥的音樂知識內容呈現為生動、直觀、有趣的畫面,這樣化難為易,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二年級上冊《大鐘和小鐘》時,如何快速讓學生理解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區別,我分別播放了大鐘和小鐘的鐘聲,學生一下子就聽出來大鐘的聲音沉重冗長,小鐘的聲音輕巧短促。這個時候再出示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身體作為“樂器”,來表現相應的時值,二分音符身體左右搖擺,左“當—”右“當—”,八分音符右手食指快速上下點,“滴答滴答滴答滴答”,這樣更簡單清晰,也更容易理解,并且加深了學生對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印象,為之后大鐘和小鐘合唱部分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穩定了節奏,學生合作效果不錯。
例如,湘教版三年級下冊《頑皮的小杜鵑》,這是一首奧地利民歌,它結構短小,旋律優美流暢,情緒歡快活潑,非常適合孩子們學唱。課堂導入中我播放了杜鵑在枝頭“咕咕叫”的視頻,學生們全神貫注一下子被視頻吸引住,在接下來的環節中,為了解決歌曲中的知識點:弱起小節,從四四拍入手,我在課件中做了一個圖譜,邊哼唱旋律邊做相應動作—點頭—五個踏步—唱咕咕,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規律,并且能和我一起跟著旋律做動作,在旋律學習時,學生馬上就知道第一次點頭的動作就是弱起小節那一拍,并且圖譜上的節奏基本就是整首歌曲的節奏。運用這樣的手段進行教學一舉兩得,既愉悅了學生又簡化了教學難點。在最后歌曲演唱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邊唱歌邊做動作,聲勢動作已經和歌曲融為一體,學生們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全身心地感受著音樂的美妙。
音樂是多元化的,而教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光靠音樂教科書上僅有的圖片和音像資料,學生無法真正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特征。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豐富和開闊學生音樂生活的范圍和藝術視野。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歌曲《我是小小音樂家》,我利用多媒體先播放關于倫敦、柏林、巴黎的圖片,把學生真正帶入到不同城市的情境中去,再展示吉他、小提琴、法國號的圖片,配上樂器的錄音,將音樂、圖片、歌詞等內容結合在一起,達到意境和內涵的延伸。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樂曲旋律、意境、歌詞、內涵、樂器形狀、音色、演奏形式的理解和掌握,提升課堂教學氛圍和效率。
戲曲是民族音樂的瑰寶,光彩照人。音樂課是推廣與普及戲曲藝術最重要的途徑,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藝術視野。
例如,湘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蘇三起解》是京劇《玉堂春》的選段,學生對京劇知識有些了解但不深,他們的求知欲望強、好奇心大,在導入時,我先提問學生對京劇有哪些了解?學生知道京劇有四大行當:生、旦、凈、丑,我又講述丑角一般不重唱,以念白和做工為主,念白和其他角色不同,一般用普通口語,就是京劇中的“京白”。隨后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段動畫京劇視頻,主角文丑向我們演唱了蘇三的故事,從她被冤枉入獄,再到洗清冤情,課堂氣氛一下子調動起來,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第二次再進行動畫聽賞,注意了強調用板眼擊拍的方式進行,同時注意在體會主角蘇三的思想情感中哼唱旋律。然后在聽賞的基礎上進入學唱京劇的階段,教師對個別字發音做了示范,用流行唱法對比演唱,讓學生加以比較區別,深化了學生對京劇唱腔的認識和肯定。學生感受到了京劇作為國粹藝術的獨特魅力,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京劇藝術的興趣與鑒賞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與傳承傳統文化藝術的激情。
一個真正優秀的音樂教師,他能讓學生從音樂中獲得的不僅僅是音樂的知識和享受,通過多媒體,還能給孩子呈現無限廣闊的世界。
音樂就像是一扇窗口,從中我們可以探究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演變,飽覽名山大川、風俗人情,而且可以讓學生了解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的意義。“欣賞音樂”不同于“聽音樂”,它需要更高層次的心理活動,通過各種形式、感官的參與,觸動人的心靈最深處,觸發人內心的喜愛、快樂、興趣等積極性的情感,從而理解作品本身所帶來的音樂魅力。在欣賞湘教版三年級下冊《鐵匠波爾卡》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小作坊的打鐵視頻,出現一對鐵匠師徒分別手持小錘和大錘在叮當敲打著鐵件的場景,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中,以此作為引導后,教師播放樂曲的錄音,先整體欣賞,邊聽邊跟著課件畫圖形譜,同時讓學生思考樂曲可以分為幾個樂段,學生們看著形象直觀的圖形譜,聽著美妙的音樂,聽出樂曲可以分為三個樂段。在建立整體感知樂曲的基礎上,接著分段欣賞,學生們腦海中畫面感更強烈,由此展開大膽想象,學生們聽出了:小鐵匠在鐵匠鋪唱歌、小鐵匠拉風箱準備打鐵、趁熱打鐵,還有鐵匠師傅們高興地跳起了舞。整堂課學生都沉浸在音樂的氛圍中,開心極了。學生豐富的音樂想象力和踴躍參與的熱情,讓他們在音樂中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還了解到有時候創作的源泉就是我們生活中的聲音,只要留心觀察,用心體會,興許下一個小音樂家就是自己。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弘揚民族音樂,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如何清晰在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音樂風格,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多媒體展示,精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音樂,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同時體驗、發現和享受音樂。湘教版三年級下冊《打秋千》一課中,學生對仡佬族是相當陌生的,連這兩個字的發音都要老師教,課前導入我就給學生播放了身穿仡佬族服裝女孩的畫面,讓學生猜猜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好美呀”,我接著問“原來仡佬族服飾這么美,那仡佬族歌曲《打秋千》是不是很動聽呢?想不想學會?”學生滿懷期待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仡佬族歌曲學習中。

音樂和其他學科的整合。音樂課程是對學生音樂文化素質的培養,它涉及音樂與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僅與藝術類學科有緊密聯系,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如語文、歷史、地理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通過多媒體,可以讓音樂與其他學科滲透融合。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古詩新唱《詠鵝》,這是一首學生們都非常熟悉的用唐詩所創作的歌曲,多媒體課件上的小白鵝形象生動,富有情趣。歌曲旋律天真活潑、簡單易學。學生齊背古詩后再聆聽音樂,詞曲結合在一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學生通過欣賞古詩的語言美,學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認識其中表達的意境美,進而體驗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藝術審美素養。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是優秀音樂課堂的表現。音樂中想象的翅膀對于學生的音樂個性和智慧是十分可貴的,借助多媒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如我在上湘教版一年級下冊《小雨沙沙》時,先播放一段雨聲沙沙的聲音,學生聽聲音看畫面,接著播放這首歌的旋律,在歡樂的音樂聲中,教師再用動畫展示出一顆顆種子發芽、生根、長出綠油油的葉子,這樣,歌曲的意境已經全部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通過聽音樂——看畫面,再看畫面——聽音樂,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詞意,同時也培養了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力。學生會唱這首歌以后,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表現種子的發芽、生根、長葉子。這樣組織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對音樂主題、旋律、節奏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藝術創新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是《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同一首歌曲、樂曲,學生們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創造性的理解,可以發表不同的評價,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這些藝術創造的過程中獲得發展。例如,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猜謎瑤》,歌曲歡快活潑、詼諧風趣,以猜謎為主題,讓孩子們在演唱中感受童趣。歌曲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情趣盎然,答案沒有局限性,使得孩子們的思維比較寬泛、自由。在歌曲拓展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創編歌詞”的環節,給學生提供一些動物圖片素材,讓他們模仿本課歌曲一問一答的模式進行創編和演唱,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演唱了自己創編的歌曲,有的學生唱著“背著殼,走得慢,不是烏龜是蝸牛”,還有的學生唱著“細尾巴,滑溜溜,不是泥鰍是小蛇”……學生理解了要創編像歌曲那樣模式的歌詞,必須抓住小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慣,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創作的欲望和自信心,還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給音樂教學帶來重要變革,教師運用多媒體開放音樂課堂教學,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從體驗式、探索式、創作式的學習中收獲,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音樂的靈性在學生心間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