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妍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其中新媒體平臺的崛起與應用,更為探索美育改革模式、推進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思路。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以國家實施‘寬帶中國’戰略為契機,加強美育網絡資源建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結合‘互聯網+’發展新形勢,創新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學習平臺建設” 在此機遇和背景下,探索新媒體平臺與傳統美育文化的融合模式也成為高職院校美育的重要課題。
新媒體的定義是處于動態變化過程當中的。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首先提出了“新媒體”這一概念。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召開的年會上首次稱互聯網為“第四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后的第四種主要大眾傳播媒體。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基于移動端的互聯網又被稱為“第五媒體”,后兩種媒體常常被稱為“新媒體”,主要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其中的“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是與“舊”“傳統”相比較而言。由于不斷會有新的數字媒介出現,網絡本身也是不斷發展,因此“新媒體”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作為動態的研究對象出現。本文中的“新媒體”主要指向以手機移動端為載體的互聯網媒體平臺。
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既呈現出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受眾層面多的傳統媒體的優越性,又凸顯了信息失真、網絡暴力、浮淺化、平面化、娛樂化的諸多不利因素,面對日益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在進行美育教學的過程中,既需要充分利用其傳播度廣、接受度高等優越性的同時,也要防范負面不利影響。
高校美育的目的在于涵養人的精神世界,避免淪為純粹的“工具人”。而學生正處于一個價值觀初步形成階段,興趣愛好游移不定,意志不堅,易于被娛樂性更強的內容所吸引,對較為高深的思想、文化不感興趣。為此,既要發揮新媒體平臺廣受學生歡迎,用戶黏性較強的優勢,適當吸取其娛樂化的表達方式,也要小心規避其不良的負面影響,對學生的審美趨向進行正面引導。
美育工作要向學生的興趣愛好貼近,適當引入新媒體平臺中娛樂化、大眾化的內容,先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將高雅內容趣味化。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予以展示,或采用網絡流行語進行通俗化解讀,或借助影像形式,讓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高雅、深刻的美學熏陶雖然在傳播速度、熱度上無法和短平快的娛樂內容傳播相比,但因其經典性,而具有更長久的潤物無聲、深潛入心的影響作用,這也符合高雅性與娛樂性相融合的原則,在保證美學的本質性元素不被損害的前提下,可進行適當的年輕化、趣味化表現,如河南衛視元宵奇妙夜的表達,通過將樂伎出土文物化身為活潑可愛的唐朝少女,就將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與文物的歷史厚重沉淀進行嫁接,也收獲了良好的文化傳播美育效果。如“中國詩詞大會”這類普及性質的既有相當娛樂性又有一定深度的節目,也可以成為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詩詞之美的的契機。
當然,在保持適度娛樂性、通俗化的同時,也要堅決抵制網絡中庸俗無聊、膚淺甚至扭曲的、錯誤的觀念,以美育精神的高雅感化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在尊重學生多元化的審美觀念、興趣的同時,也要以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美學觀引導學生。
傳統課堂教學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類似,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進入新媒體時代,美育也要與時俱進,充分汲取新媒體平臺受眾既是接受者又是傳播者、創作者的特點,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線上活動、互動點評、進行二次創作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要鼓勵學生自主創作富有個性、富有美感的網絡作品,如開展校園文創產品的設計,通過線下設計、線上展示,讓大學生從設計美,到鑒賞美、展示美,在完整的美育校園文化活動中提升美的素養。也可以組織社團活動,如開展詩詞比賽、繪畫雕塑手工比賽、朗誦征文、藝術表演等活動,提高大學生在美育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舉辦書法、繪畫、音樂等線上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賽、點評,發揮創意,讓學生暢所欲言,也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意和積極性,引入線上線下聯動直播、在線點評,營造真實感、代入感、新鮮感、互動感,形成沉浸式工作體驗,身臨其境,提高學生的活躍度和參與度。
不同的新媒體平臺有其特定的用戶群體、用戶對象,在推行美育教育的時候注意結合平臺調性與學生使用習慣,采取不同的內容推廣與美育教學。對應平臺渠道的傳播策略、使用模式也應有所不同。如“易班”是官方主推的大學生綜合性互動平臺,具有嚴肅性、政治性較強的特點,可發布重要美育相關的重要新聞,增強其權威性,對于以娛樂為主的短視頻類新媒體平臺,則以傳統文化的各類宣傳、影視視頻為主。如最近兩年備受歡迎的國潮風節日晚會演出,讓學生通過觀賞較高美學意蘊的傳統文化視頻,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營造良好的美學體驗,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微信公眾號有較多的深度文章,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的公眾號,有較多的美育深度文章,可讓學生關注公眾號,通過深度文章的閱讀、學習,加強整體美學素養,減少過多短平快碎片信息攝入,提升學生的整體美學感悟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多種新媒體平臺容易引起信息冗余、重復,導致學生疲于應對甚至產生排斥心理,可重點打造一到兩個重點宣傳平臺。先形成良好的社群氛圍與互動基礎,學生的黏性提升,有利于提高平臺的活躍度和參與度,再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多個平臺,推進美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打造立體化美育新媒體傳播格局。
重點平臺需有品牌意識,引導學生對平臺的權威、經典產生認可。如關于美育的相關活動、訊息,都在該平臺上首先發布、推廣,校園意見領袖的發言、互推也放在重點平臺,形成品牌效應。組織上加強學校層面的統籌設置,二級學院跟進落實。在打造重點平臺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他新媒體平臺的訊息、資源,形成合力,在其他平臺上設置與重點平臺的鏈接,將所有的用戶再導流回重點平臺,或在重點平臺設置引流模式,發布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內容。以微博為例,可推送某些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再以線下活動為契機,各新媒體傳播形式互為支撐,互相助力,形成一個不斷擴大、加深,并帶來越來越多關注度的美育傳播場,提升重點平臺的知名度、品牌影響力。
新媒體平臺主要有社交類、視頻號類、校園APP類,社交類以微信、微博、頭條號為代表,視頻號以抖音、播客、微信視頻號為代表,校園APP類以“易班”為代表。
在將新媒體平臺與傳統文化美育融合的過程中,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忽略平臺本身調性,導致宣傳內容和平臺風格不契合,也就無法引起學生興趣。因此,在使用平臺過程中,結合平臺的架構方式、風格特點、傳播模式進行對應的內容嵌入,更好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易班”創始于2007年,開始只是基于網絡新媒體社區的探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為集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校園活動、學生生活、交流互動于一體的新型大學生網絡綜合社交平臺,影響力日益廣泛。據各地“易班”使用統計,高職院校基本實現學生百分百注冊“易班”平臺。
由于“易班”與教學管理、學生生活深度綁定,充分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去,可利用學生注冊率高,結合其生活、學習、娛樂、社交需求,通過教師、學生工作群團、學校的多方引導,讓學生形成有問題,找“易班”的習慣,增強學生對平臺的黏性,在此基礎上,可建設基于“易班”的紅色德育模式。
“易班”由于其官方背景、具有較大的權威屬性,不一定要刻意打造親民屬性,而是樹立其權威性形象,發揮引導作用。以比較典正的內容為主,代表正確、主流的意識形態的美育平臺,所發的內容集中在較為莊重、正式的集體性質美育活動,如學術類的美學課程、國家級的各類文化、藝術展演,權威的形象與嚴肅準確的官方信息,反而能夠給學生一種穩重可信的感覺。可以多推送一些正能量、符合主流價值觀、緊跟社會熱點以及重要講話的相關視頻,例如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時事熱點、學習榜樣。將傳統文化中關于忠勇仁義的故事、歷史人物與百年為國捐軀的人物串聯貫通,將雕塑、繪畫、音樂、敘事等美育形態融合于一體。結合黨的百年征程,開展各類主題活動。
此外,還要重點打造專業權威的信息平臺形象,目前網絡信息真假摻雜,學生在面對紛擾繁雜的信息洪流往往無所適從,很容易被情緒煽動性的文章、言論所誤導,而通過建立“易班”的權威平臺,營造出公正、準確的信息來源形象,培養學生重大問題看“易班”的瀏覽習慣,起到風清氣正的良好引導作用。
微博、微信、知乎是社交屬性鮮明的新媒體平臺,微博主要用于公共平臺的信息傳播、評論,微信則帶有更多的“熟人群體”社交屬性,可結合不同的平臺調性進行美育教育。這類社交平臺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參與性,調動其積極性,以學生參與、主導,教師引導的美育方式為導向,發布內容以活潑有趣、貼近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的相關資訊、活動為主。
“微平臺”的美育模式是和平臺調性密切結合的,要充分發揮這類微平臺的互動功能,微信、微博的互動性強,轉發率高,內容短小、輕松愉快,可結合熱點的美育話題展開,加強與學生的分享、體驗、交流和對話。如塑造人格化的美育IP 形象,在微信朋友圈中打造親切、活潑、可愛的美育人物形象,推送是貼近校園生活、學生喜好的美學信息,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學生的關注,激發其情感的共鳴和審美的興趣,將高校美育教育與美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碎片化、零散化的日常生活、學習的間隙,也能充分感受到美的熏陶,讓美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潛移默化引導大學生們的生活、情感與思考,提高其美學品位。
社交式平臺雖然以學生為主體,但因學生的社會閱歷較淺、青春易于沖動,很容易被網絡謠言、言論所煽動,學生的發言、互動、表達仍然需要教師以及學校管理者的正確引導。在引導方式上,要避免直接式說教、單向化灌輸。可通過打造KOL,有效提高學生接受度。KOL即專業的關鍵意見和領導者(Key OpinionLeader),本是營銷管理理論的概念,KOL群體的特點是專業知識豐富、掌握更多的訊息和產品資料,在某一領域有專業見解,在相關的消費者群體中被廣泛認可和信任,同時對該消費者群體的市場購買和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可打造教師KOL形象。因教師對學生而言具有權威性與親和力,學生天然對教師較為信服,教師可利用此優勢,以身作則,在平臺中分享個人的教學日常、教學心得與人生經驗,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形成“網紅”順勢加以引導,以正確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先進理念對學生加以引導。
美育本就離不開視覺化的呈現與感受,在新媒體發展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視覺信息傳播成為常態。2021 年 8 月 27 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 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 6 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44 億,占網民整體的 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 8.88 億,占網民整體的87.8%。視頻號以影像、聲音、畫面帶給觀眾更直觀的感受、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因此更受年輕人的歡迎。而在美育領域,據調查,在思政、美育教育中使用短視頻的僅占22.23 %,所在專業開設短視頻號的僅占8.38%,因此,美育教育對短視頻的利用仍有待加強。要加強美育工作,必須重視視頻號類的新媒體平臺。
美感是人的審美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抖音以音、像的方式直觀呈現事物,直接帶來感知上的美學體驗。在抖音平臺不僅可以領略到祖國大美河山和秀麗風景,還可以欣賞到宛轉悠揚、令人沉醉的天籟之音,對美的體驗感愈加強烈。例如博主李子柒的短視頻展現出詩意田園的美學意境,大量關于祖國美好山河、傳統文化的視覺,讓學生直接感受到美的沖擊、帶來更為深入的沉浸式美學體驗。
借助短視頻,還能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展開特色化的美育,如粵語地區的粵語詩詞朗誦,便借助抖音平臺產生了較大的熱潮。抖音上的詩詞吟誦短視頻具有碎片化、趣味化的特點,吟誦一首詩詞的時長在幾十秒到兩分鐘之間。相比長達數小時的系統課程,短視頻不易給觀者造成審美疲勞,即使非專業人員無意中刷到此視頻,也不會迅速“劃走”。抖音的評論區也保留了傳統詩詞吟誦的交互性特點,在抖音評論區,視頻發布者與接受者以及接受者之間可以實現即時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大學生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可鼓勵學生自主錄制制作微電影、攝影、網絡視頻、動漫和創新創業等主題元素,推出 “微電影大賽”“美學微視頻”等主題活動,不僅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讓他們在參與美、制作美的美育實踐中獲得更為深入的美學體驗。
新媒體平臺眾多,除了以上三種模式之外,可以發掘的空間依然很大,如基于圖書館、博物館類公眾號的美育傳播、美育新媒體平臺的深度研討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