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馥
我國民族聲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推動自身的進一步發展,豐富自身的表現形式,積極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優勢,使民族聲樂更為多元化、多樣化。將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中,能夠有效提高民族聲樂的音樂品質以及表現力,對于推動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族聲樂對于美聲唱法的應用,不但是兩種音樂表現形式的交流和融合,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對于彌補民族聲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動民族聲樂進一步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民族聲樂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歷史悠久,在本土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多年的發展,因為民族聲樂的獨特地位,很多人盲目認為民族聲樂便是最好、最具優勢的音樂形式,但是我國民族數量眾多,民族聲樂本身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涵蓋諸多民族各具特色的音樂形式。如果僅將目光放在國內,缺乏創新,必然會阻礙民族聲樂的發展。西方文化積極借鑒外類優秀文化,汲取精華,具有極高的包容性和承載能力。因此民族聲樂為了能夠推動自身進一步發展,需要從認知層面轉變觀念,積極融合其他優秀文化的精髓,通過創新建立屬于自身的特色。
相較于美聲唱法,民族聲樂的不足體現在發聲技巧。民族聲樂的發聲技巧不如美聲唱法雄渾有力,主要原因在于兩者發音方式和部位不同。民族聲樂的發聲具有一元化的特點,而美聲唱法通過共鳴體能夠具備聲音的混響效果。因此只有積極借鑒和應用美聲唱法,才能有效彌補民族聲樂存在的不足。
對我國民族聲樂來說,各民族,特別是部分少數民族,其音樂獨具特色。長期以來民族聲樂各自為政,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使民族聲樂自身存在的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無法突破發展的瓶頸期。為了避免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失傳或者止步不前,不僅需要促進各民族聲樂之間的積極融合,同時還需要積極借鑒西方音樂唱法的精髓,例如美聲唱法,推動民族音樂與美聲唱法的交相融合,進一步促進民族聲樂的發展。
美聲唱法是西方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均獨具優勢。民族聲樂在傳承和發展階段,只有不斷汲取外來精華,為我所用,才能推動自身發展。例如美聲唱法的訓練方式以及呼吸方式,對于民族聲樂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尤其是對于共鳴腔的應用、真假音處理等演唱技巧方面,美聲唱法在難度和細節方面均較民族聲樂更具優勢,通過美聲唱法練習曲目,能夠有效解決民族聲樂存在的相關問題,如高音區分不明顯、細節處理不準確等。自上世紀以來,民族聲樂深受美聲唱法影響,對于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聲樂植根于中國本土,隨著不斷發展逐漸步入了世界,但是受到傳統思維理念的影響,其音樂思維和模式較為固定僵化,缺乏新鮮的血液以及外部引導。通過對美聲唱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民族聲樂的演唱水平,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勢必會取得明顯成效,同時有助于幫助民族聲樂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積極借鑒美聲唱法的優勢。結合近年來的發展實踐進行分析,將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對于提高藝術表現力,強化音樂感染力均具有明顯作用。
民族聲樂和美聲唱法的形成、發展環境有所不同,兩者在本質上存在明顯差異,代表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趨勢下,世界各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愈加頻發,文化交流已成為一種常態現象,將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能夠實現東西方文化精髓的融合,不但能夠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同時也深受國外觀眾青睞,對于中國和西方國家來說均為互利互惠的體現。
歌唱是呼吸的藝術,呼吸也是歌唱的重要基礎。掌握呼吸控制能力是歌唱者的基本素養之一,在橫膈膜的支持作用下,結合時值長短、音調高低、聲音強弱等要求對吸入的氣息進行準確控制,均勻呼出,使呼吸成為歌唱發聲的直接動力。中國民族聲樂始終重視呼吸這一基礎功能,民族聲樂相關理論中,注重“氣沉丹田”理論。但是與美聲唱法的“共鳴腔”相比,民族唱法的呼吸定位機能的準確性有所不足,具體體現在對氣息的控制不夠準確,因此對民族聲樂的發聲機能造成影響,直接導致歌唱時的聲音響亮與渾厚不足,缺乏穿透力,需要通過表演方式才能強化感染力。而美聲唱法采用“共鳴腔”方式,能夠實現對聲音音高和音色的有效控制,在演唱過程中聲音的表現更為響亮,并且具備極強的穿透力。
咽腔的基本機能包括真聲和假聲。對美聲唱法來說,“混合聲區”發聲法是其一大特點,該方法能夠科學合理地應用真假聲的發聲方法,進而使演唱發出的聲音更為飽滿、亮麗、圓潤,因此演唱效果更為理想。民族聲樂的發聲技巧需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積極借鑒美聲唱法中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加強三個共鳴腔的配合,這樣才能保證演唱過程中吸氣量充足,更容易把握,高音區處于頭腔共鳴的狀態下,促進真假聲的混合,進而使演唱的聲音更為圓潤、亮麗,提高其穿透力,使演唱效果更為理想。
共鳴是美聲唱法的核心,對美聲唱法來說,共鳴腔的應用是其最主要、科學的延長方式。美聲唱法最早誕生于意大利,因為其語言文化的特點,因此在演唱時吐字咬字多為元音。演唱過程中采用美聲唱法,為了能夠使發音更為清亮、華麗,發音訓練的過程中多需要演唱者將吸入的氣息利用喉嚨等發聲器官,充分發揮共鳴腔體的作用,使聲音全部凝聚,提高其穿透力。發出的聲音十分高亢、響亮,感染力和穿透力極強。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在進行發聲時,需要向上抬起軟腭和下頜,之后向下放松,在這一過程中,軟腭和下頜之間具備開啟氣流的通道,這便是共鳴腔。因為民族聲樂的口咽噴彈力較大,演唱主要為真聲,聲音較低,穿透力和感染力明顯不足。通過對美聲唱法中共鳴腔發生的應用,能夠使聲音更為清亮、圓潤、飽滿,賦予其強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融合是近年來我國聲樂界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積極探討如何將美聲唱法中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應用于民族聲樂教學和演唱實踐中,使其能夠與中國語音特點、民族風格的表現方式融合,進而體現中國現代聲樂的水平。我國民族聲樂不僅需要在演唱方式、氣息應用以及咬字技術等方面積極借鑒美聲唱法,同時還需要注重曲目演唱的多樣選擇。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在借鑒中融合發展具有必要性,只有兩者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才能推動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

綜上所述,將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中,對于推動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勇于嘗試、創新突破的體現,對于中西方文化層面的交流也具有積極作用。因此需要充分融合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的優勢,編創出更具民族特色的音樂體系,加強理論研究,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民族聲樂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