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文婷 (南京市曉莊第二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情境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的過程,掌握數學知識.概念是數學教學中最基本的組成,隨著年級的增長,數學概念越來越抽象,難以把握,這就更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情境,考慮學生知識的起點,為概念教學創設合理的情境,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構建更復雜的知識體系,掌握知識本質屬性,提升學習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情況下,在高年級使用情境教學法收效甚微,高年級教師中的不少教師認為,高年級的孩子已經大了,不需要創設情境,更重要的是知識本身,所以情境創設流于形式,概念的學習變成機械性的記憶,從筆者自己授課、聽課、訪談情況來看,利用情境教學法教學數學概念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數學教師用書》會有一張配套的光盤,使用非常方便,于是很多老師直接使用光盤內容進行教學,在設置情境教學概念時,直接將光盤的內容播放一遍.但是這樣的情境內容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多學生會偷偷看數學書,知道了老師接下來要講的內容和要點,在回答問題時就沒有自己的思考,直接參考書本上的內容,或者上課走神,認為老師講述的內容下課自己可以看書補回來,概念沒有掌握,只限于對書上文字的理解,課堂效率不高.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如果因創設教學概念的情境,而忽略了學生原本的知識基礎,沒有看清知識的起點,也會讓情境創設困難重重.
以筆者看到的一節五年級數學“圓的認識”為例,教師創設比賽的情境導入:“有一天,小貓、小狗和小猴舉行自行車比賽,小貓的車輪是三角形的,小狗的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車輪是圓形的,你說誰會贏得比賽呢?”
為什么自行車輪是圓形這個問題在圓的認識這一課中很經典,最本質的原因是圓上各點到圓心距離一樣,所以行駛平穩,而圓上各點到圓心的距離就是半徑,所謂“一中同長也”.在這里,這位教師把這個問題放在這樣一個故事情境中作為認識圓的概念的導入,固然故事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這樣的故事情境更加適合低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是,當老師講出這段話時,已經有學生忍不住偷偷發笑了.
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廣闊的,但同時也是不縝密的、無序的.在概念教學時,往往學生能接收到概念的某一個點,但是這個點是不全面的,是某個概念的一部分,而學生往往容易把注意力只關注到這個點上,這就需要教師在創設概念情境時,將盡可能多的素材呈現給學生,選擇的素材要具備代表性,這就要教師自己對概念、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才能選擇更恰當的實物,創設更優的實物概念情境.
在圖形的教學中,實物情境是不可避免的.以五年級“認識扇形”為例,看到“扇形”兩個字,自然而然聯想到的是扇子的形狀,在筆者的一次教學中,選擇圖1 的形狀給學生做展示,在接下來的這道練習題中(圖2 出示),100%的學生都知道第一個圖形是扇形,大部分的學生都不認為第二個和第三個是扇形,在進一步對學生進行追問為什么第二個和第三個不是扇形時,學生回答第二個長得不像扇子,扇子不是這樣的形狀;第三個圖形學生普遍認為這個是半圓形不是扇形.究其原因,在剛開始接觸這個概念時,教師創設的實物情境不恰當,這種實物容易給學生造成片面的印象,認為扇形就是這樣的形狀,所以才會產生上面的錯誤.

圖1

圖2
筆者從和很多高年級教師的交流中發現,很多老師并不排斥使用情境教學法來進行概念教學,并且也贊同如果創設出好的情境非常利于概念教學.但是老師們往往只將這種方法當成一種公開課的手段,在平時的教學中疏于創設情境,長此以往,教師情境創設技能變弱,當想用時也會覺得力不從心.當老師自己內心不愿意去創設情境教學概念時,就算有再好的方法也沒有用.
教師在選擇創設情境時,要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表現形式總結歸納為:生活展現、實物演示、多媒體、游戲體驗、故事描述這五種情境,就”圓的認識“這一課而言,我們不可否認游戲體驗和故事描述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但是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水平和對待世界的客觀認識,太簡單的情境會分散學生注意力,使其熱情消退,當然,相對的,太難的情境也不必要創設,因為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從筆者的親身經歷看來,在筆者剛剛教學“認識扇形”這一課時,出現在腦海中的確實是圖3 的形狀,在教學中傳達給學生的也是這樣的信息,雖然教師本身可以通過對復雜語言的理解辨析得知圖4 的三題都是扇形,但是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教師教學之前需要充分備課,了解概念的含義,多方面了解和查閱相關知識,吃透教材概念,才能更好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圖3

圖4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成因分析,如何設置更好的情境,方便學生對概念進行理解,筆者從自身的教育經歷和外出學習聽課中有幾點感悟:
在“比例”教學中,同樣的上課內容,筆者看過另外一種方法,老師結合當時學生比較喜歡的某男團的照片,出示圖片后進行如下引入:
師:現在他們的后援會需要做應援海報,但是這張照片可以嗎?
生:哈哈,這張照片太小了,肯定不行,得大一點.
師:那要怎么放大呢?
生:太容易了,要從右下角拉.
師:那為什么要從右下角拉圖片呢?
生:不能讓照片變形.
師:對的,不能變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放大可不能把照片拉變形了,那就丑了.老師選擇同學們的方法,從右下角拉動光標,放大圖片,得到了如下圖片,你能說說放大前后長和寬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什么是不變的嗎?
這樣的情境創設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沒想到在如此正兒八經的數學課堂上會看到偶像明星,紛紛覺得新奇,接下來做海報的情境非常符合實際情況.數學源自生活,這樣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圖形放大和縮小概念的動態生成,不僅僅是枯燥的按幾比幾放大,幾比幾縮小,教師要用好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不做只會播放光盤的教師.一個好的情境,可以快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創設什么樣的情景教學概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知識起點,在進入數學課堂之前,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之前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也有符合自身年齡的思維水平.
以剛剛“圓的認識”為例,學生在學習這一課以前,已經多次接觸過圓這個圖形,從學習經驗上說,一年級時學生就已經初步感知了圓的特點,從生活經驗上來說,表面帶圓形的物體很多,甚至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對圓的具體概念、相關名稱沒有用具體的科學性語言描述,上述這位老師的導入固然花費了一番心思,筆者在上這節課時開門見山,直接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用音樂配上一組美美的圓的圖片,創設優美的情境,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在哪里見過圓,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對圓各抒己見,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你會發現其實很多學生已經開始對圓有更多的認識,甚至可能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但這些都不是系統性的概念,在知道學生的知識起點之后,那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清晰了,正確學習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基本特點,并能講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系統性的認識圓,從音樂的情景開始,進入圓這個優美的圖形的學習.
不同的知識適用不同的情境創設方法,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情境往往能決定一節課的成敗.
同樣以上面提到過的“認識扇形”為例,在現實的生活中只有圖5 這樣的扇子嗎? 不是的,其實也有很多如圖6 這樣的扇子.只要沒有完全打開,在圍成圓之前都是扇形,從概念上來說,兩條半徑及其所夾著的弧圍成的圖形就是扇形,但是在實物選擇時,選擇圖5 教學,學生會認為圓心角不足180 度時才能叫扇形,當出現圓心角是180 度或者大于180 度時,學生會出現判斷錯誤.

圖5

圖6
通過練習反饋,筆者在第二次上這節課時,自己動手做一個如圖6 的實物,這種扇子其實學生們都會做,也常做,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致:
師:老師現在慢慢打開,此時你能看到什么圖形?
生:扇形.
師:打開到180 度了,你能看到什么?
生:是一個半圓形,也是一個扇形.
師:繼續打開呢?
生:扇形.
師:完全打開?
生:就是圓形啦!
教師深入研讀教材,精準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創設情境的必要條件.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想創設合理情境,教師自己要深入鉆研教材,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才能選擇最合適的情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非事倍功半.
情境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因此在高年級概念教學中使用情境創設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該突破困境,努力尋求解決方法.筆者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探索和研究,從改變教師的觀念、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讓概念自然內化、讓知識結構自主建立,從而讓學習真發生.希望借此為小學高年級段數學情境教學法的發展與研究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