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王金 王景,2(.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2.云南省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變革和發展,知識經濟越來越凸顯出它的重要地位。面對新技術的發展,高校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教育管理模式也發生著革命性的變革。2017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繼續聯合教育部研究制定并下發《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在全國大學分批次布點“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1]。2020年2月,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應用的若干意見》。5月,科技部、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此來進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完善高校知識產權創新、保護機制。截至2020年7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已經聯合確定了兩批次,共計60家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這些分布在高校的信息服務機構,充分利用高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將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絡中重要的節點,并促進高校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2]。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機制。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高等院校作為我國創新主體,更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健全高校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建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體系,為高校創新知識成果的發展保駕護航。
據統計,1992年到2017年我國涉訴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高校共計302所。高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侵犯發表權、復制權、匯編權與信息網絡傳播權,技術轉化轉讓合同糾紛與技術委托開發利用合同糾紛。高校知識產權管理的不規范和保護機制的不完善客觀上導致了高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出現。以《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報告》中高校專利現狀為例,《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報告》對高校發放調查問卷713份,高校回收有效問卷數量660份,有效問卷回收比例為92.6%。調查方法為非全面調查,擁有100件以上有效專利的專利權人全覆蓋,擁有100件以下專利的專利權人分層隨機抽樣。專利信息問卷按照配額設置樣本總數,保證每位入樣的專利權人至少1件專利、至多20件專利[3]。分析得出,目前高校知識產權管理表現出的特點是:
《調查數據報告》中,在高校中建立了知識產權專職管理機構的比例為43.8%;建立了兼職管理機構的比例為46.5%;尚未建立管理機構的比例為9.7%。
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一半以上的高校都沒有建立起專業機構對知識產權進行管理,由于缺乏系統專業管理,高校知識產權在面對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不法侵害等問題的時候,往往處于被動地位。
同樣,以《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報告》專利實施率為例。調查顯示,我國國內有效專利實施率達到55.4%。從專利權人類型來看,企業的專利實施率相對較高,為63.7%;高校相對較低,為13.8%。
在專利產業化率方面,調查顯示,我國國內有效專利的產業化率為38.6%。從專利權人類型來看,企業相對較高,產業化率為45.2%;高校最低,為3.7%。
從兩張表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專利轉化率或是產業轉化率,高校的比例都是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與高校科研項目有關,另一方面就是知識產權管理保護存在問題,導致很多科研項目難以得到實施。

表1 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設置情況
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只能依照《民法典》《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進行維權。但高校作為較大創新主體需要創新工作方式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雖然國家早在2016年就發布了《高等學校知識產權規范》,但真正將規范內容落到實處的高校寥寥無幾,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高等院校對知識成果保護的意識比較薄弱。另外,由于高校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完善,預警能力比較低,在一些侵權行為還沒開始或者剛開始發生的時候,高校往往都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防范和制止侵害。
2016年12月,《高等學校知識產權管理規范》(GB/T 33251-2016,以下簡稱《標準》)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并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編制過程中,對全國127所高校(包括“985”高校34所、“211”非“985”高校37所、其他高校56所等)知識產權工作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4]。該標準旨在指導高等學校依據法律法規,基于自身發展需求、創新方向和特點等,將知識產權融合到科研創新、學生活動、社會實踐等環節中去,建立一套符合學校特色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體系。
本文所闡述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化管理保護機制就是依托于《高等學校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所提出的,是在基本標準的基礎上對高等學校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細化,是在管理規范下結合信息化手段提出的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
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支撐機構,可以設置在學校圖書館、數據中心等負責信息服務的部門,負責高校日常對外服務。另外,各高校知識產權服務支撐機構負責建立和維護知識產權數據庫和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對高校歷年科研成果、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等進行收錄和管理。建立知識成果展示網站,用于知識成果的展示和檢索。同時,服務支撐機構也承擔著高校知識成果走出校園,與外界交流、合作、融合的職責,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為高校和外部主體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具體職責包括:受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委托,提供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服務支撐;為知識產權重大事務、重大決策提供服務支撐;開展重大科研項目專利導航工作,依需為科研項目提供知識產權服務支持;受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委托,建設、維護知識產權信息管理平臺,承擔知識產權信息利用培訓和推廣工作;承擔知識產權信息及其他數據文獻情報收集、整理、分析工作[4]。

表2 不同專利權人有效專利實施率(單位:%)

表3 不同專利權人有效專利產業化率(單位:%)
1.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
成立最高管理層參與的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校長(或院長)任第一責任人。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對高校知識產權發展進行政策制定,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職責具體包括:擬定與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相適應的知識產權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審核知識產權政策、規劃,并監督執行情況;建立知識產權績效評價體系,將知識產權作為高等學校績效考評的評價指標之一;提出知識產權重大事務決策議案;審核知識產權重大資產處置方案;統籌協調知識產權管理事務[4]。
2.知識產權管理機構
設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作為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的執行機構,總體負責高校知識成果的審批、立項和資源管理等,領導下級學院的知識產權工作。職責具體包括:擬定知識產權工作規劃并組織實施;擬定知識產權政策文件并組織實施,包括知識產權質量控制,知識產權運用的策劃與管理等;提出知識產權績效評價體系的方案;建立專利導航工作機制,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布局;建立知識產權資產清單和知識產權資產評價及統計分析體系,提出知識產權重大資產處置方案;審查合同中的知識產權條款,防范知識產權風險;培養、指導和評價知識產權專員;負責知識產權日常管理,包括知識產權培訓,知識產權信息備案,知識產權外部服務機構遴選、協調、評價工作等[4]。
3.學院(系)
各學院(系)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本學院知識成果的收集、篩選、上報以及信息宣傳等。各校屬學院(系)直屬機構應配備知識產權管理人員,協助院系,科研機構負責人承擔本部門以下職責:知識產權計劃擬訂和組織實施;知識產權日常管理,包括統計知識產權信息并報送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備案等。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之中,每個學院擁有自己的一個管理員賬號,用于對本級知識成果資料篩選、匯集之后報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審批[4]。
4.學生和教師
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設置指導教師和學生入口,學生通過專屬賬號登入系統,進行知識成果申報,材料的提交,信息的復核等。指導教師從題目進行把控,深入項目立項到結題、實現轉化各個環節,為知識成果進展提供決策輔助作用。
由學生、教師或者學院進行題目、成果上報,層層進行審核,最后由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由對外服務支撐機構進行成果數據庫入庫、備案,外部機構或者個人可以通過展示頁面檢索到相關項目和成果。
具體流程為:對于立項,由學生在信息服務系統中提出題目申請,經指導老師的審核后,再上報到學院進行審核。學院審核通過之后,學生按照要求提交相關材料,同樣經過指導教師和學院的審核,材料審核通過之后,項目上報到學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管理機構進行最后的把關,然后確定是否立項,如果確定立項,服務支撐機構會在高校知識產權數據庫中對相應項目進行備案,相關的立項成果能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上展示、檢索。
對于已有成果的備案,此種情形針對的是以往已經取得相應成果,但未在學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中進行錄入、備案的項目。
具體流程為:由成果創作者或者所有者(通常主體包括學生和教師)通過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經過學院審核后向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進行備案審核,審核通過之后,服務支撐機構會在高校知識產權數據庫中對相應項目進行備案,相關的立項成果能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上展示、檢索。
高校對外維權指的是,高校對外部機構或個人對高校知識成果侵權問題的處理。該處理機制是由學生、教師、學院、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發現侵權情況,然后向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提出維權,由管理機構相關部門核實情況、收集相關材料,最后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維權。
具體流程為:學生、教師或者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分別或者是聯合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中提起知識產權維權的申請,由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負責審核處理,審核結果會反饋到相應的主體。對于審核通過的申請,各申請主體按要求在系統之中上傳維權材料,同時,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安排專業人員會同申請人采取有效措施同侵權人溝通處理。
針對高校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不只存在外部機構和個人對高校知識產權的侵犯,也存在著高校產生的成果對學校外部知識產權的侵權。因此,針對外部對高校知識產權維權的處理也是高校知識產權管理的一個重要問題。高校針對外部維權的處理指的是,高校對內部成果和外部相關成果的侵權采取的處理機制。該處理機制主要是被侵權的外部機構或個人通過學校知識產權對外服務支撐機構提出侵權的異議。
具體流程為:外部機構或者個人通過高校服務支撐機構的信息服務系統對涉嫌侵權的相關知識成果提出侵權的異議,由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初步核實后通知到相關的學院(系)、教師或者學生,后收集相關的材料,安排專門人員會同涉及侵權的教師或者學生與外部相關機構、個人協商解決。
隨著我國創新體系、科技強國的建設,國家也越來越多地強調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和保護的系統化,隨著“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各種保護機制和產業升級、數字產業,這一系列操作必然會對高校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運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保護能力,提升知識產權服務符合時代趨勢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