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琨,王 震,菅昊坤,喬鑫垚,任天寧,李明璐,李 想,李俊鵬,鄧曉慧,王松濤,孫春莉,王志勇
(1.新鄉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2.新鄉醫學院河南省醫用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河南 新鄉 453003;3.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3)
醫學生思政教育側重培養人格健全、立志強國、技術精湛、為民服務的良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成長為醫院里的臨床醫生,除具備技術、技能、素養、創新能力外,還要通過醫師資格考試,以勝任臨床醫生崗位工作[1-4]。臨床醫生既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術、終身學習意識、開拓創新精神,還要以患者為中心,進行人文溝通、心理疏導,積極為患者診斷治療、解除痛苦[5-9]。解剖學作為一門古老且重要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必修課,解剖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任務是“立德樹人”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臨床醫學專業解剖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非常必要,但是要避免說教意味過重,注意區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10-14]。我們分析了往年未明確開展解剖學課程思政和明確開展課程思政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成績及其他綜合表現數據,在臨床醫學專業解剖學教學中設計并開展了一系列含有思政元素的環節,使思政元素在解剖學教學中自然融入,潤物無聲,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解剖學課程思政設計中(見圖1),以專業發展的起伏講述中國道路,以專業領域的救死扶傷堅定醫者仁心,以專業英模的先進事跡引領青春夢想,以專業前沿的學科問題激發創新意識。在這一課程設計中,注重選取符合醫學教育規律、能引起醫學生共情的理論知識和思政元素融合點,從而使學生真正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而深入思考價值觀和道德問題,更進一步授人以漁,促進醫學生成長為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愛國青年[15-19]。

圖1 臨床醫學專業解剖學課程思政整體設計
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4 個關鍵要素,即教師、學生、場地、教材。教師上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要以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先修課程、相關課程間的聯系,學生畢業后的去向,結合線下教材、線上資源,在教室、實驗室、人體科學館、線上課堂等場所進行大班授課、互動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教學活動。此外,進行從形態到功能、從宏觀到微觀、基礎聯系臨床、實驗理論一體化教學,結合發生的疫情、洪災、突發情況等需要救援時,臨床一線逆行者“白衣執甲”的愛國主義精神、救死扶傷精神,以“學黨史·鑄初心”為主線,以“關鍵詞、金句”“時政新聞”“紀錄片”等形式融入“鑒往知今、自信前行、醫德兼備、醫者強國”的愛國情懷。
在臨床醫學專業解剖學教學中,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恰當融合,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神圣感,有助于激發醫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校人體科學館在新生入學開課前的軍訓期間,向新生開放,人體科學館走廊兩側的展板展示了解剖學科的發展史,進入科學館之前先回顧解剖學與醫學共同經歷的漫長發展過程,以及在二者發展過程中,相伴出現的一些重大事件、偉大人物和重要思想。在人體科學館,可沉浸式體驗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里程碑事件(6 個月會坐、1 歲會走、6~7 歲出萌牙、青春期開始、出現脫發、脫牙等),觀察人體從出生到衰老的全過程,用潛移默化的“隱形”方式進行課程思政,讓受教者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政教育,給學生帶來思想、情感的震撼、轉變,增加人文常識、提高學習興趣、拓展思維能力,為醫學生上好“入學后的第一堂人體生命健康課”,引導其樹立敬畏生命意識,真正起到課程思政四兩撥千斤的效果[20]。
對于剛邁進醫學校門的醫學生而言,樹立和培養醫學理想及使命感,從國情觀、生命觀、醫療觀、醫患觀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至關重要,從情感和態度教學目標入手,引領醫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醫學生進入解剖實驗室上第一課時,組織醫學生集體朗誦解剖學誓詞,默哀致敬“大體老師”,尊重“大體老師”,培養醫學生“感恩、敬畏、擔當”的品質。開場簡單介紹國內外“大體老師”、捐獻者典型案例以及他們為醫學事業作出的貢獻,強調解剖觀察研究和嚴守實驗室規則的重要性,穿插醫學倫理教育,珍愛生命教育,嚴謹求實、救死扶傷等醫生職業道德教育。例如,被國際同行譽為“世界斷肢再植之父”的陳中偉院士,曾經做過3 個學期的解剖學助教。陳院士曾說:“解剖學對于外科醫生,就像地圖對于軍事家那樣重要,唯有層層解剖,才能弄清器官相互毗鄰關系,厚積才能薄發,對人體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才是真實本領?!边m時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引導,將“科學、求實、創新”精神培養貫穿課堂教學始終。
招募人體科學館志愿者,發掘優秀講解員,將解剖學科發展歷史、人體解剖學科普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入學后第二學期,可參加人體科學館志愿者招募活動,為每周公共開放日的預約參觀者進行人體科學館陳列標本講解,讓醫學新生和大眾了解解剖學悠久歷史,了解人體解剖結構,用解剖前輩的事跡激發醫學生的使命感,同時增強志愿講解員的社會責任感。通過選拔的志愿者,由指導教師集中培訓陳列標本,如塑化標本、鑄型標本、局部標本、系統標本、斷層標本等,不同標本展示的具體結構和使用的相關解剖學技術。講解詞由志愿者自己編撰,比如說到胰腺時,可以聯系1965 年9月17 日,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晶體,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在中國誕生。講解評估合格后,根據參加志愿講解的時長、接待參觀者的數量進行考核評價。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從認識論角度理解科學發展規律,認識到事物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堅持和奮進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隨時動手操作,同時解決部分疑難解剖結構不好理解的問題,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針對難點內容選取適合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方式。近年來,我們開發了口腔頜面部解剖、人工心臟移植術等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幫助學生對臨床解剖操作、臨床手術無菌操作及使用的器械儀器形成初步認知;在實驗操作中,設定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式教學模式,提高反復操作的吸引力,并提醒學生要想順利通關,需要不斷克服各種困難,需要了解其他學科相關知識和技能;并結合學生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練習情況,針對操作中和回答試題時出錯率較高的題目,進行重點反饋,及時進行綜合評價,真正實踐翻轉課堂。在翻轉課堂中,除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外,各組學生由于性格、特長不一,組員間還需要相互配合,取長補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利用虛擬仿真平臺,教師注重引導,導入典型臨床案例,著重培養學生的慎獨態度、團隊精神。
與往年未明確進行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相比,通過思政元素在解剖學教學的融入,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解剖專業知識掌握程度顯著提高,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使醫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抗壓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升也更為顯著。在此基礎上,參與人體科學館志愿講解的醫學生思維訓練成效顯著,多名學生積極挑戰自己,參加解剖第二課堂、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職業規劃大賽等,系統思維能力,理論與生活、健康、科研相結合的能力,知識轉化創新能力等也有顯著提高。當然,臨床醫學專業解剖學課程思政還需要系統分析不同教學方式、融入手段對教學效果影響的差異,以選擇更好的教學方案為臨床一線培養優秀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