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鑫
(青島隆岳置業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混凝土結構溫度應力分析涉及的因素較為復雜[1],針對溫度效應,現行的設計規范及標準給出了一定的構造措施,但并不能很好地結合施工過程來揭示溫度應力對混凝土結構的影響,尤其在大體量混凝土結構的設計過程中,無法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常規的溫度應力分析采用的方法是:統計全年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得到最不利溫差,并將其一次性輸入結構模型中,有時會考慮后澆帶設置,并輔助混凝土收縮徐變效應。但是由于實際工程是逐層建成的,不同樓層施工完成的時間不一樣,因而各層結構應輸入不同的溫差。因此,在溫度應力分析過程中,溫度應力不應一次性施加在結構或構件中。這種不考慮施工過程的溫差效應計算方法與實際存在一定差異,有必要對其進行優化設計。本文結合某工程算例,探究了考慮結構生命全過程最不利溫差的溫度應力分析方法,以及上述作用對結構溫度應力的影響,以期為超長、大體量工程的結構設計提供借鑒。
本文對某實際工程進行了簡化處理,建立了一個主樓帶裙房的框架剪力墻結構作為分析對象。其中,主樓15 層,裙房5 層,無地下室,有空調采暖,各層層高均為4 m。柱網尺寸8 m×8 m,主梁截面為400 mm×700 mm;柱截面尺寸包括:800 mm×800 mm;1 000 mm×1 000 mm;1 200 mm×1 200 mm;板厚200 mm,剪力墻厚300 mm。梁、板、墻、柱混凝土強度等級均為C30。算例的整體模型如圖1 所示。計算軟件采用MIDAS GEN V800。

圖1 計算模型簡圖
實際工程是逐層建成的,不同樓層施工完成的時間并不相同,所以,結構應分層施加不同的溫度荷載,即: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溫度應力分析時,溫度應力要隨著施工過程分批施加至結構上,不能一次性施加。隨著施工過程的推進,結構每層施工時所處的月份不同,結構的溫差也會有所差異。因此,結構設計時應充分溝通建設方,按照施工組織計劃逐步施加溫度荷載。以上是考慮施工過程的溫度應力分析要點,下面對具體操作過程進行闡述。
造成結構或構件產生溫度應力的溫度荷載主要分為兩種:
1)構件內表面與外表面之間的溫差,以下稱為局部溫差。
2)構件中心在結構壽命周期中所承受的溫度差,以下稱為整體溫差。建筑從施工到使用,結構構件經歷的局部溫差一般可通過施工覆蓋予以降低,考慮到其對結構的影響較小,暫不作為研究對象。但整體溫差卻對結構性能影響較大,本文將對其進行重點分析。
按照時間順序,整體溫差按照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分別考慮。低溫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的合龍溫度按照施工當月的平均氣溫考慮。
施工階段:整體溫差=月最高(最低)氣溫±合龍時溫度使用階段:整體溫差=使用時溫度-合龍時溫度。
溫度效應計算參考了項目所在地的氣象統計資料。本算例中,由于主樓體量較小,溫度應力的影響可忽略,因此,僅考慮裙房結構的溫差效應。裙房溫差的計算結果如下。
3.1.1 施工階段
假設算例中施工每層需要1~2 個月,以最不利工況(最高溫度月份起算)進行各施工過程的溫差取值,設定裙房施工從溫度最高的7 月份開始,次年3 月底進行裙房的裝修。施工階段負溫差=月最低氣溫-合龍時溫度,則有:
7 月,1F 施工:1F 溫度差=-7.0 ℃;
8 月,2F 施工:2F 溫度差=-6.8 ℃;1F 溫度差=-6.9 ℃;
9 月,3F 施工:3F 溫度差=-6.5 ℃;2F 溫度差=-11.8 ℃;1F 溫度差=-12.9 ℃;
10 月,4F 施工:4F 溫度差=-12.8 ℃;3F 溫度差=-16.8 ℃;2F 溫度差=-22.8 ℃;1F 溫度差=-22.9 ℃;
11 月,5F 施工:5F 溫度差=-11.8 ℃;4F 溫度差=-19.9 ℃;3F 溫度差=-23.6 ℃;2F 溫度差=-29.6 ℃;1F 溫度差=-29.4 ℃。
3.1.2 裝修階段
考慮到主樓的施工時間,裙房的裝修時間從次年3 月開始計算。
次年3 月:1F 溫差=-3+5.7=2.7 ℃;
次年4 月:2F 溫差=3+3=6 ℃;
次年5 月:3F 溫差=8.3-3=5.3 ℃;
次年6 月:4F 溫差=13.9-8.3=5.6 ℃;
次年7 月:5F 溫差=20.1-13.9=6.2 ℃。
3.1.3 使用階段使用階段從次年3 月份主體裝修完工開始考慮。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冷熱電聯供微能源網運行策略優化//林凱駿,吳俊勇,郝亮亮,劉迪,李德智,閆華光//(6):25
當構件裸露在室外時,使用階段溫差計算時,可取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計算。當室內的構件位于采暖房間時,夏季取26 ℃、冬季取18 ℃;室內構件位于無采暖房間時,夏季取月最高氣溫-8 ℃、冬季取月最低氣溫+8 ℃。室內外交界構件,使用溫度可選室內外平均溫度-合龍時溫度。
對于本算例,考慮室內有采暖條件(夏季26 ℃,冬季18 ℃),則:
室內構件的最大負溫差=18 ℃-合龍溫度
室內外交界構件的最大負溫差=平均溫度-合龍溫度=6 ℃-合龍溫度
從而計算得到使用階段室內構件、室內外交界構件最大負溫差。
3.1.4 小結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算例中結構的施工階段存在最不利溫度荷載。使用階段溫差較小,溫度荷載減小。
根據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2]第
3.4.13 條的要求,本算例后澆帶混凝土在兩個月后澆筑合龍。換言之,在結構施工模擬計算中,第3 層施工時,第1 層后澆帶封閉;第4 層施工時,第2 層后澆帶封閉,以此類推。
結合以上分析,給出了本算例具體的施工流程,見表1。

表1 施工流程表
本文利用MIDAS GEN V800 軟件對算例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考慮施工過程逐層施加溫差。各模型在溫度作用下的變形及內力如圖2、圖3 所示,主要計算結果見表2。

圖2 溫度作用下變形圖

圖3 溫度作用下構件彎矩圖

表2 各模型主要計算結果
注:F、D、M分別為支座反力、最大位移和最大彎矩;下標x、y、z表示方向。
由模型分析結果可知:考慮施工過程逐層施加溫差后,結構柱底彎矩減小,柱頂彎矩增大,結構支座反力減小;結構位移變化更加平緩,最大位移發生在裙房框架柱跨中,而非樓頂,與實際情況更為吻合。
本文結合某工程算例,較為詳細地討論了施工過程模擬對結構溫度應力的影響,結論如下:
1)溫度應力計算時,應依據當地多年的氣象資料進行,同時結合構件的施工過程,進行最不利溫度荷載計算。
2)超長結構溫度應力分析時,應充分考慮溫度荷載與時間的關系,充分考慮施工過程的模擬,在模型中考慮后澆帶的設置,考慮溫差的逐步施加。
3)未按結構實際施工情況選取最不利溫度場、一次施加全樓溫差,將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結構底部應力,縮小上部結構應力;同時導致上部結構溫差內力有所丟失,甚至反向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