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國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人民醫院普外科,湖北十堰 442000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根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范圍內有將近70 萬患者死亡,目前對此類患者多實施手術治療,同時輔助放療以及化療的綜合干預。而結直腸瘺是目前行肛腸手術治療患者中多發的一種不良反應。結直腸瘺所產生的危害性極大,會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醫療費用的增加,甚至是死亡率的提升,與此同時結直腸瘺的發生風險也有所提升。從1970年開始,臨床對腸瘺的治療已經有所創新和發展,但是治療效果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且療程長,死亡率較高。目前臨床研究分析,對術后發生結直腸瘺的患者加行生長抑素干預,可通過對胃腸道分泌量的調整,達到治療瘺口的目的。在上述背景基礎上,本研究納入64 例患者,進一步分析生長抑素對結直腸瘺的治療作用。
選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64 例肛腸術后發生結直腸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32 例。試驗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齡45~78 歲,平均(65.71±8.88)歲;病程7~20 d,平均(8.25±0.23)d。常規組中,男20 例,女12例;年齡41~74 歲,平均(65.68±8.91)歲;病程8~22 d,平均(8.27±0.20)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進行肛腸手術;②術后臨床確診為直腸瘺。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損傷;②心血管疾病;③抑郁、焦慮嚴重,并發癲癇反應。本研究征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常規組在確定為直腸瘺后,禁止食用食物,行補液處理、抗炎治療、胃腸減壓,并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建立通暢的腹腔引流。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加行生長抑素藥物(海南雙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2,規格:3 mg/瓶,劑型:注射劑)6 mg/d,微量泵1 d 后維持輸液7~14 d。在治療后的3~7 d 抽取靜脈血,測定指標。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4 d 的治療。
①記錄患者的恢復情況,包括患者可以正常進食的時間,患者住院的時間,瘺口閉合的時間。②記錄并發癥發生率(所有例數中發生情況的占比),包括肺炎、切口感染、泌尿感染。③記錄血清淀粉酶(serum amylase,AMS)和膽汁酸水平。血清淀粉酶測定:應用磷酸鹽緩沖液0.1 mol/L,采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膽汁酸水平測定:取105℃干燥后樣品0.5~1.0 g,放置在錐形瓶中,加入乙醇20 ml,濾過后,冷卻后加入15.00%氫氧化鈉溶液30 ml 及乙醇1 ml,水解后,加入30 ml 水,得出測定結果。④記錄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清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前清蛋白(prealbumin,PAB)水平。

試驗組正常飲食用時、住院用時、瘺口閉合的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的比較(d,±s)
試驗組肺炎、切口感染、泌尿感染分別為6 例(18.75%)、4 例(12.50%)、0 例(0.00%),總發生率為31.25%(10/32);常規組分別為2 例(6.25%)、2 例(6.25%)、2例(6.25%),總發生率為18.75%(6/32),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1.333,P=0.248)。
試驗組AMS 水平(65.80±12.83)U/L,低于常規組(110.93±18.30)U/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422,P<0.001)。試驗組膽汁酸水平(5.85±0.02)μmol/L,低于常規組(8.93±2.71)μ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13,P<0.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P、Alb、PAB 組間及組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HCT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HCT 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HCT 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常規組治療前后HC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的比較(±s)
結直腸癌癥是當前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當前肛腸手術依然是主要治療方式。在目前結直腸癌外科治療形式的創新和深入下,腸瘺發生率有所下降,但依然是當前結直腸癌術后多發的一種不良反應,且一旦結直腸瘺發生,則處理難度極大,更甚者引發死亡。一旦術后結直腸瘺發生,則水、電解質和蛋白質等成分將有所丟失,機體出現相對嚴重的水電解質失衡,繼發臟器功能障礙,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關鍵原因。所以對出現結直腸瘺的患者,應盡可能保持水電解質的穩定,從而達到強化營養的目的。
本研究對納入的64 例患者開展相應的對癥指導,通過全腸外營養形式,不僅僅為患者提供更為充足的營養,同時可減少胃腸液的分泌,加強對感染的控制,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當前關于生長抑素應用于結直腸瘺中的研究相對較少,有部分研究人員分析,應用奧曲肽等生長抑素藥物不會對瘺口的愈合起到明顯的促進效果,且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未應用這些藥物的患者相比,并沒有顯著的區別,但是并發癥發生率卻相對較高。也有研究通過動物模型分析,應用生長抑素的動物在24 h 時瘺口漏出液體減少,且在研究即將結束時,瘺口的修復也更加明顯。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正常飲食用時、住院用時、瘺口閉合的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AMS、膽汁酸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HCT 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試驗組患者加行生長抑素治療后,血清指標等更加穩定,因此恢復更好。
綜上所述,對肛腸手術治療后出現結直腸瘺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行生長抑素處理,相較于單純采用常規治療而言,無論是恢復時間還是治療效果均更為突出,可作為治療結直腸瘺患者的一種主要方法。這對于臨床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