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儀,余婉娜,區惠儀
(鶴山市人民醫院外科三區 廣東 江門 529700)
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由下肢血液異常凝結于深靜脈腔內使靜脈回流出現障礙所引起的,多發生于骨科術后。DVT 的發生不僅影響手術療效,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嚴重時可并發肺栓塞威脅患者生命。DVT 預防是骨科術后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預見性護理能夠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可有效降低或預防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促進患者康復。基于此,本文將預見性護理應用于骨科患者手術的護理工作中,旨在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8 月—2021 年6 月鶴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250 例骨科手術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125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且近期接受骨科手術治療患者;②入院時DVT 風險評估量表評分大于>10 分患者。排除標準:①術前經影像學檢查存在血栓形成特征;②下肢靜脈曲張;③凝血功能障礙;④既往靜脈血栓病史;⑤既往下肢手術史。干預組男性76 例,女性49 例;年齡19 ~69 歲,平均年齡(49.24±4.51)歲。對照組男性72 例,女性53 例;年齡20 ~68 歲,平均年齡(48.33±4.6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護理及飲食護理等。干預組采用預見性護理。具體方法:(1)術前護理。①健康宣教。采用合適的語言向患者講解DVT 的發生原因,引起患者的重視,使患者形成以預防為主的觀念。②明確高危對象。將高齡、糖尿病、吸煙、心功能不全患者列為重點預防對象,針對此部分高危對象需避免進行下肢靜脈輸液,以減少對患者血管內膜的損傷,從而預防血栓形成。(2)術后護理。①體位及運動護理。術后幫助患者采用合適體位,定期幫助患者進行下肢按摩及翻身,根據患者具體恢復情況鼓勵并幫助患者盡早下地進行鍛煉,以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情況,避免出現血液瘀積。②藥物干預。在確認無禁忌證的情況下遵醫囑給予患者抗血小板凝集類藥物進行干預。③機械性干預。術后可對患者使用足底泵、彈力襪、關節恢復器(CPM),利用其機械原理,避免患者手術后下肢出現靜脈擴張情況,提升患者下肢靜脈血液流速,預防DVT 的形成。④飲食干預。指導患者以清淡作為主要飲食原則,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及個體營養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食譜,保證患者每日攝入充足的水分,食用低膽固醇、低鹽、低脂、高維生素的食物,且需戒煙酒。
(1)DVT 發生率及住院時間。于患者術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的下肢靜脈通暢程度進行檢測。(2)于術前、術后7 d 對比兩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及患肢血流速度。通過膠乳凝集法檢測D-二聚體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患肢血流速度進行檢測。(3)分別于術后2 d、4 d、6 d 及8 d 采用標準軟尺對患者下肢周徑進行測量對比。(4)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本院設計滿意度量表對護理滿意度評分,包括護理操作、心理指導、溝通情況、巡視情況4 方面,每方面分值25 分,評分越高,滿意度越好。

護理后,干預組DVT 發生率(1.60%)低于對照組(10.40%);住院時間(18.22±2.21 d),短于對照組(20.31±2.08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科手術患者DVT 發生率及住院時間對比
護理后,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與護理前相比較均明顯下降,患肢血流速度與護理前相比均明顯提升,且干預組D-二聚體水平為(0.63±0.11)μg/mL,低于對照組的(0.69±0.20)μg/mL;干預組患肢血流速度為(26.74±4.01)cm/s,高于對照組的(23.44±3.98)cm/s,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科手術患者D-二聚體水平及患肢血流速度對比(±s)

表2(續)
護理后,干預組術后2 d 下肢周徑為(37.26±1.25)cm、術后4 d 下肢周徑為(35.66±1.02)cm、 術后6 d 下肢周徑為(33.35±0.98)cm、 術后8 d 下肢周徑為(30.77±0.58)cm,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科手術患者術后下肢周徑對比(±s, cm)
護理后,干預組護理滿意度各項評分為:操作評分為(21.22±1.05)分、心理指導(22.19±1.36)分、溝通情況(20.24±1.58)分、巡視情況(21.58±1.59)分,護理滿意度總分為(84.15±5.56)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骨科手術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預見性護理也稱為超前護理,是近年來所提出的新型護理模式,是指在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判斷以及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做出預見性的干預對策,此護理模式可使護理工作從被動轉變為主動,能夠更好地明確護理工作重點并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患者康復。目前,該護理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臨床護理工作中,且對護理及疾病預防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干預組DVT 發生率(1.60%)低于對照組(10.40%),住院時間為(18.22±2.21)d 短于對照組的(20.31±2.08)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采用預見性護理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干預,可改善患肢血流速度,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并有效預防DVT 形成。究其原因,術前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可使患者了解并正視DVT,通過提升患者對DVT 的正確認知程度,進而提升護理過程中患者的依從性;術后幫助患者進行下肢按摩并幫助患者盡早下地運動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循環狀態,從而增加患肢血流速度;CPM可使患者患肢進行被動運動,足底泵可通過間歇性通氣給予患肢適當壓力,本研究將二者配合使用,可有效促進患者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避免患者下肢靜脈中出現血液瘀積的情況。較高的血液黏稠度是導致DVT 發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使患者食用低脂、低鹽等食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進而緩解組織水腫、降低患者機體血液黏稠度,從而起到預防DVT 形成的作用。D-二聚體是反應患者血漿是否為高凝狀態的重要指標,具有快速、經濟、簡便等優點,是判斷血栓形成的有效且直接的方法,對預測骨科術后患者的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后,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與護理前相比較均明顯下降,患肢血流速度與護理前相比均明顯提升,且干預組D-二聚體水平為(0.63±0.11)μg/mL 低于對照組的(0.69±0.20)μg/mL,干預組患肢血流速度為(26.74±4.01)cm/s 高于對照組的(23.44±3.98)cm/s,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干預組術后2 d 下肢周徑為(37.26±1.25)cm、 術后4 d 下肢周徑為(35.66±1.02)cm、 術后6 d 下肢周徑為(33.35±0.98)cm、 術后8 d 下肢周徑為(30.77±0.58)cm 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預見性護理可明顯降低D-二聚體水平,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及下肢周徑,可有效預防DVT 形成。相關研究表明,將預見性護理應用于骨科手術患者護理干預中,明顯降低了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本文結果與之一致。干預組護理滿意度總分為(84.15±5.56)分,高于對照組的(77.25±4.9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預見性護理對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具有積極作用。分析原因可能為,預見性護理通過給予患者針對性干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依從性,從而提高手術效果及護理效果,使患者更快康復,從而提升護理滿意度,同時,給予患者高質量的護理也可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形成相互促進的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預見性護理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干預,可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降低D-二聚體水平,減少DVT 發生率,對促進患者康復與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