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瓊,朱 潔,陳寒雨
(常州市德安醫院門診部 江蘇 常州 213000)
冠心病是由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的冠狀動脈堵塞或者狹窄,導致心肌發生缺氧、缺血或者壞死的一種慢性心臟疾病,是老年人群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類型,臨床病死率較高。自2012 年以來,我國冠心病病死率逐年上升,到2016 年,冠心病病死率已達到118.74/10 萬,臨床防治工作刻不容緩。冠心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至今尚未完全明確。既往研究證實,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體力活動不足、疾病認知、心理狀態等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控制危險因素對改善冠心病患者預后尤為重要。盡管我國對冠心病患者危險因素的管理逐漸重視,但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信息來源有限以及特殊的心理與行為特點,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較低,對疾病的不確定感較強。疾病不確定感是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以及相關事物如診療、癥狀、病情發展、預后等的一種不確定感受,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態度以及行為。信息-動機-行為框架模型是健康行為領域中經典的理論模型,通過傳遞健康信息、挖掘內在動機,從而改變個體行為以及讓個體自覺維持健康行。本研究旨在分析信息-動機-行為理論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運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12 月在常州市德安醫院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4 例,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我國心絞痛型冠心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60 歲;③小學以上文化水平;④意識清楚,有一定的讀寫能力、理解能力。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以及其他重大軀體疾病者;②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視聽障礙、言語障礙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正在接受心理治療者。觀察組中男15 例,女17 例;年齡62 ~78 歲,平均年齡(70.14±4.32))歲;病程3 ~11 年,平均(6.56±2.20)年;初中文化12 例,高中文化16 例,高中以上文化4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8 例;年齡61 ~76 歲,平均年齡(69.28±3.87)歲;病程2 ~13 年,平均(6.21±2.92)年;初中文化10 例,高中文化17 例,高中以上文化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與常規護理,用藥包括他汀類、β 受體阻滯劑、調脂類等,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用藥護理、飲食護理、心理疏導等。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與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信息-動機-行為理論模式護理。具體方法為:(1)信息支持。患者入院之后,由責任護士采用一對一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深入了解患者對用藥、飲食、運動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以及存在的疑慮或不確定性,并了解患者對疾病認識存在哪些誤區或錯誤。根據每位患者的信息制定個性化的信息支持內容,結合老年人文化水平、視聽特點,將信息支持以動畫視頻、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由責任護士在旁指導、示范、解說。(2)動機干預。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與情緒,對存在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及時進行心理評估,明確其心理問題的根源,緩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評估患者對冠心病治療以及健康行為的動機程度,根據不同動機程度或動機改變階段實施不同的引導。處于動機較弱階段,引導患者進行自我對質,反思當前行為狀態與期望所達到的狀態之間的差距,喚出內在動機,激發行為改變;處于動機中等階段,引導患者進行行動規劃,包括短期與長期目標、行動細節、監督機制等,并督促行動計劃的實現;處于動機較強階段,與患者一起總結行動計劃實現過程中成功經驗以及阻礙因素,針對成功經驗給予肯定,針對阻礙因素提出解決方案與支持。(3)行為干預。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服藥時間、作息時間,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營養、水分,控制鹽、脂肪的攝入量。指導患者學習冥想療法、吐納法、閱讀療法等,以舒展情緒,調理身心,開始階段由護士指導完成,患者掌握方法后獨立完成。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耐力水平等,與患者、家屬一同制定日常活動方案,活動的形式包括散步、功率自行車等,活動安排在餐后1 h,每日活動30 min 左右,鼓勵患者無特殊情況盡可能每日堅持一定的活動量。幫助患者與年齡相仿、教育背景相似或有著共同愛好的冠心病病友建立聯系,促進同伴之間的交流與互助。
于干預前以及干預4 周后評估兩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與疾病不確定感:(1)自我管理水平。應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cale, CSMS)進行評估,包括每日鈉鹽攝入、膽固醇與脂肪攝入、吸煙、活動與休息等27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1 ~5 分,總分越高提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水平越高。(2)疾病不確定感。采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確定感評估量表(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A)進行測評,包括不確定性、信息缺乏性、復雜性、疾病不可預測性4 個維度,共有33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1 ~5 分,得分越高表示冠心病患者對疾病不確定感則越強。

干預前,兩組CSM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SMS 總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冠心病患者干預前后CSMS 總分對比(±s,分)
干預前,兩組MUIS-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MUIS-A 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冠心病MUIS-A 評分對比(±s,分)
信息-動機-行為理論模式護理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本文結果顯示,干預4 周后,觀察組患者CSMS 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信息-動機-行為理論模式護理有助于提升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與李大嚴等、馬麗翠等研究結果相近。信息-動機-行為框架理論模型將個體健康相關行為的改變因素分成3 個關聯要素,即信息、動機、行為,其中信息要素是行為改變的基礎,動機是行為改變的準則與態度,行為是維持健康的能力,當3 者同時達到一定高度后,個體行為才可獲得改變并得以長期維持。(1)在信息方面,本研究在實施前深入調查老年冠心病患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根據患者信息需求制定教育內容,從而有利于老年患者全面掌握冠心病控制知識,降低疾病相關信息的缺乏性,為自我管理提供理論支持。(2)在動機方面,本研究充分挖掘患者動機來源,并根據動機程度實施不同方式的引導,激發老年患者長期堅持用藥、運動、規律生活、健康飲食的信心與決心。(3)在行為方面中,本研究著重培養老年冠心病患者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包括規律服藥、規律運動鍛煉以及科學飲食等,良好生活方式的建立幫助老年患者將信息與動機內化為行動,從而進一步增強疾病自我管理水平。
信息-動機-行為理論模式護理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本文結果顯示,干預4 周后,觀察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性得分、信息缺乏性得分、復雜性得分、疾病不可預測性得分以及疾病不確定感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過程中運用信息-動機-行為理論,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有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有著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并且嚴重影響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為,增加死亡風險。(1)在信息方面,本研究通過預調查的方式充分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需求以及當前存在的疑慮或問題,制定個性化信息內容,打破傳統護理中“格式化”的信息支持,幫助老年患者提高對冠心病治療、病情控制、預后等相關事物判定的能力,從認知層面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確定感。(2)在動機方面,本研究通過指導患者掌握心理狀態的調節方法調節患者的心理情緒,提高患者應對情緒變化的能力,有助于患者長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消除不良心理這一重要危險因素,為患者主動參與疾病控制、維持良好的健康相關行為提供心理支持。(3)在行為方面,本研究通過同伴教育強化老年冠心病患者與社會資源的聯系,促進老年冠心病患者之間互幫互助、共同抵御疾病,從而有效降低疾病不確定感,加之較高的自我管理水平,有望進一步驅動老年患者長期保持健康行為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中運用信息-動機-行為理論,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疾病不確定感,對促進老年冠心病患者預后可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