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萍
(興化市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 江蘇 興化 225700)
近年來,我國慢性腎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臨床上多用腎小球濾過率評估尿毒癥,當患者腎小球濾過率<15 mL/min 時,表明患者已經到達了尿毒癥期,即慢性腎病終末期。尿毒癥患者會出現貧血、消化道、心血管事件、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血液凈化是治療尿毒癥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將患者身體中的血液引出到身體外連接的凈化裝置中,去除掉血液中的某些致病物質、凈化血液,再將凈化后的血液送回患者體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血液凈化利用半透膜原理,能較好地移除過多的電解質、代謝廢物、有害物質,盡快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尿毒癥患者需長期依賴血液凈化維持體內代謝等,為提高血液凈化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選擇合適的護理方法非常重要。常規護理能按規范完成穿刺、協助患者進行血液凈化、遵醫囑用藥等事項,但護理措施過于基礎,未能結合實際增減護理措施,以至于部分患者在相關指標和生活質量不太理想。綜合護理能圍繞血液凈化同時推動更多措施,增強護理干預力,幫助血液凈化良好進行。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改善尿毒癥患者凈化效果及生活質量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興化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尿毒癥患者,隨機均分參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尿毒癥需血液凈化治療患者;②嘔吐或乏力等癥狀明顯;③患者意識清醒,認知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衰竭;②合并精神類疾病;③合并惡性腫瘤等。
參照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22 ~45 歲患者30 例,年齡46 ~83 歲患者5 例;病程1 年30 例,病程2 ~3 年的有5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2 ~45 歲患者29 例,年齡46 ~83 歲患者6 例;病程1 年28 例,病程2 ~3 年的有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1)常規協助患者血液凈化。遵醫囑準備好血液凈化儀,將血流量控制在250 mL/min,透析液流量控制在500 mL/min,用碳酸氫鹽透析液,每次持續進行4 h。根據患者頸部或腰腿部的動靜脈血管情況選擇適合的穿刺點,保持導管順暢,并做好透析過程中的抗凝工作,遵醫囑使用肝素,在血液凈化前按照70 U/kg 的劑量靜脈注射。血液凈化過程中觀察患者的面色、生命指標、呼吸,穿刺處有無滲血、導管是否順暢等情況,若有異常及時暫停透析,協助醫生處理。(2)血液凈化前需耐心為患者講解注意事項,使患者更了解血液凈化和尿毒癥。(3)做好常規宣教,幫助患者掌握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耐心回答患者提問,減少患者的疑慮,使患者能按時進行血液凈化治療。
觀察組在參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1)利用自制健康調查問卷和心理調查問卷、醫學知識等綜合評估每位患者的病情、血液凈化情況,精準定位護理方向,完善護理方案,減少護理中存在的漏洞。(2)護士長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主要針對穿刺操作、藥物知識、血液凈化過程中突發事件處理、溝通技巧等。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必要時利用情景模擬,為護理人員創造較真實的練習場景,增強護理人員的實操能力。每次培訓后都需要設置考核,考核合格后護理人員可正常開展工作,若不合格需再次培訓,且考核合格后再開始工作,如果兩次均不合格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人員崗位。(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根據護理方案和心理學知識等,耐心與患者溝通,促進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了解病情、血液凈化等。利用心理學知識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認識到不良情緒對自己的影響,知道不良情緒對疾病治療不利,進而主動管控情緒。增加護患每日交流頻率,盡量為患者創造出樂觀、熱情、和諧的氛圍,幫助患者管控好自己的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利用健康知識、營養學等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識儲備量,改變患者認知上的問題,使患者能冷靜看待尿毒癥和血液凈化,不再胡思亂想。(4)飲食和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每日飲食情況和營養學知識,叮囑患者每餐需保障營養均衡、易消化,嚴禁辛辣、生冷、油膩、高鹽、高糖等食物,禁煙酒。增加健康飲食搭配示范,幫助患者搭配好每一餐,必要時可做健康飲食和不健康飲食對比,使患者更直觀地看到健康飲食重要性,主動按指導改善飲食。叮囑患者做好每日飲食記錄。日常適當增加飲食方面的交流,肯定患者的搭配方式,并鼓勵其繼續正確搭配,保障患者飲食結構合理、營養均衡。(5)體位和運動護理。根據患者在血液凈化時、血液凈化后的身體狀態,合理安排體位調整、機體按摩、散步等事項,告訴患者目前的身體狀態,及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使患者日常活動時和體位改善時重視自我保護,不做劇烈活動或拉伸、頻繁抬腿等危險性高的動作,每日保持適當運動量、能維持體能即可。(6)用藥護理: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嚴禁私自使用藥物,觀察生命指標的臨界值,一旦出現臨界值需與醫生聯系,醫護合作評估病情發展趨勢、預防措施,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用藥前耐心為患者講解藥品知識,讓患者安心治療。用藥前做好核對工作,確保每位患者用藥安全,防止用藥不當引發的皮疹、過敏、消化系統不適等問題。(7)保暖護理。根據天氣、季節調試好室內溫度、濕度,防止冷空氣刺激患者呼吸道、頭部和四肢血管血液凈化時要在導管外放好加熱設備,防止血液引出或回流出現溫度差刺激患者身體,減少應激反應。為每位患者準備一條毛毯或小薄被,每次血液凈化時為其蓋好,防止患者受涼、感冒。叮囑患者外出活動時要根據天氣增減衣物,穿柔軟、寬松的鞋襪,衣物以棉質、舒適為宜,嚴防磕碰、皮膚破損等。
(1)統計并比較護理后尿素氮(urea nitrogen, BUN)、β2微球蛋白(beta2 microglobulin, β2-MG)、磷(phosphorus,P)、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2)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從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等8 個維度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共36 個條目,總分100 分,分數高則生活質量好,統計并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相關指標對比(±s)
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尿毒癥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尿毒癥不僅會損傷腎臟,還會降低患者全身免疫力,影響患者內分泌功能,疾病惡化速度較快,病死率極高。血液凈化能過濾掉血液中的不良物質,為提高血液凈化護理效力和生活質量,需要采用合理的護理措施。常規護理雖能協助患者進行血液凈化、遵醫囑用藥等事項,但其未結合實際,部分患者在相關指標和生活質量不太理想。綜合護理方向明確,所有措施都以提高生命質量為主,能夠減少危險因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患者疾病恢復,安全性較高。綜合護理重視全身狀態,能增強護理保護力,嚴格管控相關事宜,減少護理漏洞,且綜合護理能夠增減措施,更直觀的落實護理,同時改善諸多問題,擴大保護范圍,盡量保持好患者健康。綜合護理能減輕患者身心負擔,讓患者更愿意在護理輔助下對抗疾病,對生活仍然保有較高的熱情和希望。綜合護理用陪伴、耐心、專業讓患者剩余時光較幸福,能感受到更多善意和溫暖,減少遺憾。
綜合護理相較于常規護理更重視實踐,提高護理綜合價值,用更專業的措施改善患者認知,提高護理掌控力,安排好日常事宜,讓患者盡快適應院內生活,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保障生命指標穩定性。既往研究表明,給予綜合護理能夠血液凈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血液凈化的效果。本研究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組綜合護理的特點,用相關指標等體現綜合護理的優勢,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BUN、β2-MG、P、CRP 指標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綜合護理能完善血液凈化護理模式,為患者堅持血液凈化創造好的氛圍,提高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增加護患互動頻率。分析原因是綜合護理更看重病情和血液凈化操作,能實時評估現狀,做更多對患者有利的事情。護理人員能盡快調整好狀態,提高護理責任感,不做對患者不利的事情,用行動贏得更多信任。綜合護理重視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身體狀態,盡量讓患者在血液凈化中身心舒適,減少影響患者的因素,能調整好相關指標和生活情況,有利于延長患者存活時間。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重視護理專業性和實際干預情況,能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改善患者對尿毒癥和血液凈化的認知,提高凈化有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