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亮,鄧茜婷
(博羅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中醫科 廣東 惠州 516100)
產后腰痛是女性生產后比較容易出現的一種腰部不適癥狀,與產后子宮收縮復舊造成的反射痛有關,女性勞累過度、腰部受涼、扭傷、生理性缺鈣等因素也會導致腰痛。對于產后腰痛的治療,除了在醫囑下服用鎮痛藥物進行止痛以外,可以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結合患者腰痛的程度、位置、持續時間等,分析腰痛的病位、病因,采取對因、對癥治療,可獲得理想治療效果。溫針灸是中醫治法中常用的一種,可以對患者特定穴位進行針灸刺激,使得血液循環加快,發揮活血化瘀、止痛作用。配合養元活血湯可以調節內里,具有助陽、止痛、強筋骨和祛淤阻功效,可提高治療效果,且溫針灸和中藥湯劑對患者造成的副作用小,適用范圍廣。本研究旨在探究溫針灸聯合養元活血湯在產后腰痛患者治療中應用對改善腰部功能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1 月博羅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服務中心62 例產后腰痛患者為研究樣本,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腰部疼痛明顯,且持續時間超過1 個月;②初產婦。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導致的腰痛,例如風濕、關節炎等;②臨床資料不全;③近1 周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年齡25 ~35 歲,平均年齡(31.05±1.25)歲,病程1 ~個月,平均(3.15±0.35)個月。觀察組患者年齡25 ~35 歲,平均年齡(30.25±1.03)歲,病程1 ~6 個月,平均(3.67±0.40)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采用溫針灸治療,對患者說明病情,并介紹溫針灸的具體操作,征得同意。協助患者俯臥位接受針灸,選穴:腎俞、腰陽關、承山、關元、委中、阿是穴等。給予常規消毒后,使用0.30 mm×40 mm 毫針進行針刺,并進行提插捻轉操作,在得氣后將2 cm 艾炷置于針柄,將艾炷點燃后應用20 min,以患者皮膚潮紅為宜,避免燙傷,治療1 次/d,連續治療5 d,休息2 d 為1 個療程。連續進行2 個療程治療。觀察組在接受溫針灸治療的同時對患者使用養元活血湯,藥方組成為:制附子8 g、紅參12 g、桂枝12 g、炙黃芪20 g、細辛3 g、獨活10 g、懷牛膝15 g、當歸15 g、麥冬15 g、川芎10 g、羌活10 g、海風藤12 g、柴胡10 g、白芍30 g、陳皮8 g、木瓜8 g、甘草6 g。藥物混合后加水600 mL進行煎煮,留液400 mL 溫服,1 劑/d,分早晚2 次服用,連續用藥2 周。
(1)中醫辨證標準:①血虛型為生產過程中出血過多,陰虛血虛。可見肢體麻木、疼痛、頭暈、心悸等。②風寒型為產婦生活習慣、環境不良,導致風寒濕邪侵入引起空虛,氣血不暢。表現為產后關節痛、關節腫脹或麻木。(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產后寒濕瘀證腰痛》相關標準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主要癥狀包括腰骶冷痛,僵硬的關節,側位屈伸不良,感到冷的時候會疼;繼發癥狀為四肢沉重,無法長時間坐著或站著,溫熱止痛,怕冷、舌苔白滑、舌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重澀。若患者有4 個主要癥狀,至少1 個繼發癥狀,可結合舌脈診斷。(3)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腰部疼痛程度。計分以0 ~10 分,分數與疼痛呈正比例相關性。(2)腰部功能障礙,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問卷量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ODQ)評估患者腰部功能,包括進行行走、站立、坐、舉、蹲等共計10 個項目,計分采用0 ~5 分的5 級評分法,滿分50 分。分數與功能成負相關性。(3)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對患者睡眠、精神、食欲、日常生活4個維度進行評價,滿分100 分。分值與生命質量正相關性

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與ODQ 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腰痛患者治療前后腰部疼痛及功能比較(±s,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腰痛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
產后全身疼痛是產婦在產褥期不小心調整,局部或全身酸澀、疼痛不適的一種疾病,因為現在自然環境污染嚴重,氣候變化,人缺乏鍛煉,產后粗心產婦臨床很常見。患者以不同程度的產后腰骶關節僵硬及冷痛、腰骶酸困不適感、翻身困難等為主訴,多以冷痛、疲勞痛加重為主。目前的研究認為,產后腰痛的病因復雜,與產后腰部負荷過重、長期固定體位、骶髂關節穩定性差、骨盆韌帶回縮無力有關
產后腰痛屬于中醫“產后風”“腰痛”范疇?;颊哂捎谏a分娩,產后耗損氣血,加上產后生活環境潮濕和寒冷或因為粗心的生活,感受風、寒、潮濕等,引起全身疼痛,以腰痛為主。氣血虛證、寒凝氣滯是本病的基本病機特征,治療時應充分考慮產后患者“多虛”“多瘀”的病機特點。本研究采用的溫針灸是中醫針灸的一種,又稱熱傳導灸、燒針尾等,對治療寒濕腰痛有很好的療效。使用溫針灸有溫經絡、氣血循環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溫針灸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作用,艾炷在燃燒時,其可以利用艾灸的溫熱表現,通過相關穴位,刺激釋放拮抗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提高痛閾,改善疼痛,還能明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性滲出物的吸收,恢復腰部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溫針雖能有效促進炎癥反應的吸收和退行性組織的修復,提高患者的痛閾,但鎮痛作用持續時間短,故提倡在溫針灸的基礎上加用養元活血湯治療。
養元活血湯治療產后腰痛患者,遵循“補虛不滯邪,攻邪不傷正”的原則。藥方是養氣、養血、活血、驅寒。紅參與黃芪具有溫補、益氣活血的作用。附子善補命門之火,是對原陽進行滋補的主藥,止痛、溫經、逐寒。桂花味辛溫,主血,助陽氣,消痹止痛;細辛溫經、散寒,與桂枝合用可促進血脈溫通;細辛溫經、活絡,注重祛風散寒、除濕鎮痛;羌活善于祛風除濕,去痛痹;杜仲主要入肝腎,有強腰膝、補肝腎、強健筋骨作用;牛膝側重于補肝與補腎,并且可強身健骨,引血下行,發揮通經化瘀效果;麥冬滋陰生金,對其他藥物的溫燥性進行調和與制約。當歸補血、溫陽、通脈止痛;川芎養血活血,可祛血瘀、通脈。雞血藤潤血散,養血通脈,活血止痛;阿膠補血、養元;海風藤活血、止痛、通經活血;威靈仙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延胡索止痛;柴胡主疏通肝氣。白芍平肝止痛,營血;陳皮健脾、化痰、祛濕;木瓜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甘草健脾,調和各種藥物。
既往臨床上治療產后腰痛多以口服藥或者局部藥物注射為主,緩解疼痛是主要治療目的,治標不治本。主要因為女性生產導致傷血耗氣、營衛不固,在受到風寒入侵或起居不慎影響后,出現經絡不暢、血脈瘀阻和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因此,治療產后腰痛的根本在于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通則不痛。本研究給予對照組溫針灸治法,選擇腎俞學進行針灸治療,可溫經活絡、強腰健骨;對委中穴進行針灸治療可舒經活絡、止痛;腰陽關針刺可起到驅寒、舒筋功效;承山穴屬于膀胱經,通過針灸可運化水濕。對多個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可通過刺激穴位促進人體循環改善,緩解疼痛的同時舒經活絡。點燃的艾炷可增加皮膚溫度,在溫熱效應下配合針刺刺激人體抗炎性反應細胞釋放,并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止痛治療效果明顯。觀察組在溫針灸基礎上使用了養元活血湯,方中炙黃芪和紅參具有增補氣血作用;桂枝可行氣、助陽、止痛;懷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祛除瘀阻;川芎養血、活血,通脈散瘀;雞血藤活血止痛;海風藤通經止痛;威靈仙祛風除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奏舒經活絡、止痛活血之功效。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與ODQ 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與ODQ 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針灸配合中藥方劑治療產后腰痛作用凸顯,效果理想、安全性高,發揮出良好的行氣活血、通經絡作用,在臨床治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較高的應用價值。分析原因為:(1)溫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標本兼治,內外同時辨證施治,見效快。(2)對照組患者單純使用溫針灸進行治療,操作比較復雜,患者自己無法操作,治療不方便,在空間和時間上均有一定限制,導致無法長期治療,影響療效。(3)溫針灸應用于產后腰痛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過對特定穴位進行針刺刺激起到緩解疼痛作用,同時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恢復局部血供,起到疏通經絡、止痛作用;另外,點燃的艾炷對患者施以溫熱刺激,促使患者血液流動速度加快,改善血運。(4)針灸操作方面、不需要特殊設備與儀器,且一般不會對患者造成額外傷害,患者不耐受或者受傷情況少見,容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腰部功能改善以及生活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兩組接受治療后各指標均優于治療前,說明在產后腰痛治療中聯合使用溫針灸和養元活血湯的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使用溫針灸聯合養元活血湯治療產后疼痛對于患者腰部功能改善有積極影響,同時可以快速緩解患者腰部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質量,發揮出標本兼治的作用,并且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