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彥 程 凌 袁 娟 彭天忠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江西南昌 330000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車輛、機械使用均增多,這使得脊髓損傷的可能性也增加。實際臨床診療中,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為常見并發癥。在早期,血栓發生較為隱秘,而一旦發病,就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2]。因此,對脊髓損傷后DVT形成進行有效預防,對骨科、康復專科的意義十分重要。數控壓力充氣泵為物理療法的一種,是有順序地對氣囊腔行反復充放氣,以對肢體、組織形成循環壓力,自遠端向近端施以有序適當的擠壓,以達到改善微循環與淋巴液流動的作用,促進肢體組織液回流,以對肢體水腫、血栓形成進行預防[3-5]。為進一步對預防方案予以規范制訂,本研究對該使用方案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收治的120 例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60 例。對照組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齡25~64 歲,平均(47.32±3.15)歲;車禍傷30 例,高處墜落傷15 例,重物擊打傷9 例,其他6 例。試驗組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齡26~65 歲,平均(47.01±4.03)歲;車禍傷29 例,高處墜落傷17例,重物擊打傷10 例,其他4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設計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與我國臨床研究規范、法規,且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編號:KYKS-2020040),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新鮮下頸段脊柱脊髓損傷評估與治療》的專家共識[6]、《成人急性下頸段脊柱脊髓損傷循證臨床診療指南》[7]中相關標準,并行頸椎X線、CT 三維重建、MRI 聯合檢查,明確為C3~C7平面脊髓損傷者;②身體基礎條件可接受康復訓練;③年齡為25~65 歲;④臨床資料完整者。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其他部位損傷者;②有造血系統或心血管、肺、腎、肝等嚴重疾病罹患者;③精神病罹患者;④有長期用藥或吸毒史者;⑤身體基礎條件未達手術指征或懼怕康復治療者;⑥因其他因素不能參與研究者。
對照組采用低分子肝素鈉(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496,產品批號:1211101)皮下注射,0.4 ml/次,1 次/d,持續7 d 治療。
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數控壓力充氣泵(蘇州好博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型號:HB910A)治療,于術后24 h 開始使用,患者保持平臥,將雙下肢抬高,戴充氣腿護套,以壓力腿套包裹,充氣結束,腿套壓力控制在55 mmHg(1 mmHg=0.133 kPa)。按照踝、小腿、大腿部位順序進行充氣,充滿后,氣囊同時放氣。每次予以加壓充氣1 min,休息11 s,重復多次,治療時間為40 min。治療過程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若有儀器故障或患者感到不適,及時予以處理。以7 d 為1 療程,共治療1 個療程。
①對患者雙下肢進行深靜脈彩超檢查,記錄血流速度,比較治療前后差異。②于干預前后對患者進行外周血液采集,采用細胞分析儀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D 二聚體(D-dimer,D-D)進行測定。③統計兩組的下肢DVT、肺栓塞發生率。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下肢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左、右下肢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干預后的左、右下肢血流速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下肢血流速度的比較(cm/s,±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下肢血流速度的比較(cm/s,±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左下肢干預前 干預后右下肢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60 14.03±2.38 14.16±2.74 0.277 0.782 19.46±3.21a 16.21±2.84a 5.874<0.001 14.01±2.47 14.09±2.16 0.189 0.851 19.26±3.24a 16.11±3.43a 5.171<0.001
兩組干預前的APTT、TT、D-D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APTT、TT、D-D 水平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干預后的APTT、T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D-D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凝血指標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凝血指標水平的比較(±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D-D:D 二聚體
組別 例數 APTT(s)干預前 干預后TT(s)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60 22.17±2.21 22.36±2.16 0.476 0.635 29.43±3.41a 26.58±2.83a 4.982<0.001 11.68±1.26 11.91±1.39 0.950 0.344 14.87±1.36a 12.65±1.42a 8.746<0.001 D-D(μg/L)干預前 干預后230.43±22.12 237.28±18.93 1.822 0.071 421.23±33.98a 509.38±32.49a 14.524<0.001
試驗組的下肢DVT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肺栓塞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下肢DVT 與肺栓塞發生率的比較[n(%)]
DVT 即血液于患者靜脈內發生非正常凝結所誘發的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多發生于下肢,可引起肺栓塞、血栓后綜合征等,延緩患者康復進程,甚至造成患者死亡[7]。因此,給予有效的下肢DVT 預防對于促進患者良性轉歸有積極意義。對于脊髓損傷患者而言,其需要長期臥床修養,下肢活動因此減少,這使得肌肉運動能力大量喪失,導致血液靜脈發生淤積,局部凝血酶因子堆積,局部呈現高凝狀態。當靜脈淤滯擴張這一狀態呈現出持續性,機體內皮細胞的損傷會出現進行性加劇,從而增加下肢DVT 發生概率[8-9]。對于脊髓損傷患者,下肢DVT 的預防策略主要有術中規范操作、正確使用止血帶、術后指導早期康復鍛煉等基礎預防和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等藥物預防以及彈力襪、下肢間歇充氣泵等機械方法預防[10-11]。除上述外,臨床針對連續3 次有D-D 水平升高伴下肢周徑增粗患者行下肢靜脈濾器置入術,但其造價高昂,且為有創操作,有一定并發癥存在,對于醫院的配套科室要求較高,故基層醫院應用有所局限。
現階段,臨床對于髖關節等骨科大手術中予以抗凝藥物應用,以對DVT 進行防范,已成為共識。但有關于脊柱脊髓患者以抗凝藥物進行DVT 預防的相關報道不多。有研究提出,在脊柱手術后對DVT 進行預防的過程中,應用低分子肝素,起到了一定效果[12]。低分子肝素為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凝作用功效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因分子量較小,抗Ⅹa、Ⅱa 活性比例隨之增加,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延長等特點,且不會使出血時間延長,在基層醫院便于開展。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其需與抗凝血酶Ⅲ結合方可產生對抗Ⅹa 的活性,長期應用有血小板減少、皮下出血或骨質疏松等風險[13]。數控壓力充氣泵的應用原理為脈動氣流于氣管進入至上氣囊內氣室,且緊束于患者肢體部位,在壓力的逐漸增高態勢下,氣囊對肢體施以擠壓、按摩,且這種擠壓力與刺激可直達肢體深部血管、肌肉、淋巴管等。局部靜脈血管處于加壓狀態時,為盡量排空狀,以此促進血液回流,或使之流動于周圍毛細血管,減壓操作驟然發生時,靜脈血會因此而呈迅速充盈狀,并自然達到血流速度顯著增大的效果[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下肢DVT 發生率、D-D 水平低于對照組,左、右下肢血流速度及APTT、T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數控壓力充氣泵可有效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下肢血流速度、凝血指標,降低下肢DVT 發生率,預防效果顯著。分析原因,數控壓力充氣泵的應用可使患者血流速度增大,故局部流經血流量增加,氧氣、營養成分也隨血液增加而增加,改善新陳代謝狀態,顯著增強網狀內皮細胞所具有的吞噬功能,使滲出液的吸收情況更加迅捷,病理產物代謝因此而加快,患者腫脹得以有效清除,并可高效防范血栓形成[16-18]。隨著脊髓損傷患者病程的進展,其靜脈血液淤積狀態會使靜脈瓣功能受到較嚴重影響,發生損傷,增加局部凝血酶因子的釋放,同時纖維蛋白原會隨著脫水因素而增多,使得患者血液黏度均增高。數控壓力充氣泵的盡早介入可使這一病理進程大大減緩,降低下肢DVT 發生率。
綜上所述,將數控壓力充氣泵應用于脊髓損傷患者中可提升其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凝血指標,有效控制下肢DVT 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